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专访 > 详细内容
文采飞扬 博思若泉----与文博先生闲侃艺术
发布时间:2009/6/14  阅读次数:2972  字体大小: 【】 【】【

文采飞扬  博思若泉
----与文博先生闲侃艺术

余首涛

11月18日,是汉中古汉台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庆典日,《书法报》编辑、我的好朋友张文博先生受邀来汉中参加庆典活动。16日晚,我又与文博先生有了一次神侃闲聊。我们穿越了汉中的大衔小巷,时时在寻找着这个历史文化之城的文化因子,点点滴滴,丝丝片片。文博先生,还是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激情飞扬,一样的壮怀激烈,他的思考和观点常让我激动,让我震憾。

“走不出的母校情结”

  汉中的秋夜,细雨初晴,乍寒还暖,我陪着文博到陕西文理学院(汉大)走了一圈。这是汉中唯一的一所普通高校,踏进校门我是第一次,所以准确地说是文博带着我走的,我们走过了汉大的一个个角角落落,进了艺术系的大楼,看了校园的海报,到操场散步走了一圈,吃了门口的岐山哨子面。
        一路上,我跟在文博后面,没有打扰他对学校生活的重新体味。我深知分别几年的毕业生再次回到母校的复杂情怀。是的,汉大,虽然在高校林立的陕西,只是一所普通学校,但他是文博先生的母校,所以,当再次重新走着那一条条熟悉而又陌生的小路,凝望着宿舍、教室里的点点灯光,我想,每个在这里生活过的人,脚步可能都是负重的、缓慢的,目光可能都是凝重的,温润的。是的,他在这里,曾经刻苦思考了四年,曾经欢声笑语了四年,曾经执著拼搏了四年,这里,是他工作和事业的奠基之石,这里,有他对文化的思索和探索,更是他文化征程的开始和根据地。正如文博先生所说:“母校就好象母亲,即便再贫穷再艰难,但我们永远走不出她的视线,在我的心灵某一个角落总有一种情怀,常常让我留恋,有时,我真想为母校做点什么”。其实我也一样,在大学时,常常觉得日子过得非常无聊,常常报怨西安城市的你长我短和母校的是是非非,可一旦自己离开母校,身在他乡,每想起校园的一草一木,想起大学曾经挥霍的日子,想起难忘的奋斗岁月,还真让人有很多情怀。正如我在《大学随感》和《毕业十年》中所写的:母校情结,其实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记忆中的一个永恒的印记,不管你是让生活的五味杂尘把她封闭封锁,还是对她念想后尽情挥发诠释。

“虔诚和执着,就是胜利”

谈起书法,我觉得文博是一个执着的坚守者,他大学四年,学的专业是美术教育,但他的业余对他可能更重要。正如他说,四年在课堂里我学美术理论,在课外,我搞个人的书法探索,四年大学,只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历练,给我了一个知识构价,给了我一个基础平台。我很幸运,就是我天天从事着我的爱好,从事着我喜欢干的事业,我还在虔诚热情地做着与书法艺术有关的事。只是我现在面比较宽了,站的角度不象大学以前,但我相信,虔诚和执着,就是胜利。一个人一辈子需要做、想做的事太多了,但做成的事就很少了,尤其是文化方面的事。
        文博在思若涌泉地侃他曾经办的报纸《 》,聊他的“文枪枪”艺术博客,吐露他对书法艺术的思考和景愿……。我却陷入了另外一种沉思,说起书法,我真有点汗颜。大学时,我们西北大学将书法作为一门选修课,我也很幸运,认识了倪文东、骞平义,柏一林等老师,当时,西北大学的艺术活动办得丰富多彩,我们在学生书画协会,每年组织碑林参观、书画讲座、师生书画笔会等活动二十余次。我记得当时邀请刘自椟、钟明善、刘浩然、刘文西、吴三大等很多艺术家来校组织笔会讲座,而当时,自己只是把书法当作一门选修课对待,没有过多的用心,也没有太大的进步。随着离开大学,进入社会,当自己有时为工作繁忙疲惫的时间,也常想起书法,想起书法对人心灵的浸润和滋养。而平时,书法艺术被现实的纷繁芜杂所埋没和遗忘,我没有很好的坚持,如今,艺术对我来说,我只能望其项背。所以,今天,我为象文博这样,能从事自己喜好的事情而工作,感到羡慕。正如人们所说,做一件事情,最怕坚持,坚持就是成功,就是胜利,尤其是面对艺术,更需要人理性的思考和勤奋的坚持。

“虎娃现象”之后

我拜读了文博先生的文章,对“虎娃”现象有很深的印象,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虎娃一样的喜好书法的人。我觉得这种现象,最主要的是,虎娃的急功近利、对艺术天才般的模仿以及他微妙微肖的书法作品,取法不高,违背了一般少年学习书法的成 则,再就是环境和条件,对天才少年书法家的阻碍,使得其书法学习比较艰难,我不想也不愿意看到现代的“方仲永”再现。

前一阵子,我无意中见到了虎娃,问其还写不写书法,虎娃回答:“自从父亲去世,我的心情一天都没有好过,没有心思再去写字。”

我无话可说,虎娃只是一个个案,但从虎娃的身上,我想到了当代书法家的生存现状,是的,喜欢书法是一个比较奢华的爱好,加之受当今书法“废纸”论的影响,在当代,成为一个书法家太艰难了。当一个不出名的书法家更艰难。我反思着,虎娃,只是一个孩子,我们在给他掌声的同时,更应该给他有益的引领和指导,使得他在艺术上能前进一步。而现实呢,我们对他的急功近利给予了很多放大的光环,忽视了对他的正面引导,使得他小学未毕业就辍学,胸无五车书,没有渊博的字外之功,只靠天才的感悟,怎么能成就书法大家呢?只会落到一个“泯然众人”的悲剧式人物。我常给一些网友说,书法要取得成功“对古贴的浸 勤奋临写,艺术灵性天才悟性和丰富的书法理论基础和美学评判,是必不可少的,一旦违背了艺术的成 则,当然注定不会永远成功的。虎娃,当听之。
        最近,提起虎娃,听人说,他好象在摆摊擦鞋……,我无语。

“文枪枪”博客

和文博聊天,我们每次都聊的很是尽兴,聊起文博的博客名,一提起“文枪枪”这三个字,文博先生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我知道,文博是一个比较自信的文化人,他曾经电子邮箱名为“文化先锋”,是比较早开设网上博客的,曾写过“书法博客的N种表情”等文章,在书法网上掀起了一股强劲的80后之风。说起他的文枪枪,他说:“我自己想做一杆书画艺术评论界的“小枪”,以“文”为“枪”,枪枪百发百中,枪枪弹不虚发,枪枪针砭书画现象,在为书画艺术呐喊助威的同时,争取做一个艺术批评家”。由此,可见文博先生很有自己的奋斗,很有自己的追求,很有一种对艺术的痴情和热衷。说到这里,我们侃到了博客。我不由得想起自己今年6月份开始涉及博客,文化艺术博客,本来,就比较艰难,它要求博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而且是在做真实的事情,对博主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有艺术的洞察力,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开始建博的那一段时间,非常热衷,真有一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曾经为写不好博文发愁,找不到视觉切点发愁,没有点击率也发愁,在博客上听不到真正的批评也发愁。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开始以一颗平常之心看待博客,博客,它只是生活的一种延续,绝对不能替代生活,对于网络,我们可以关注,但绝对不能沉迷。我喜欢自由的生活,因此,在博客上发一些人生之品味,生活之感悟,书法之感想,艺术之深思,没有必要去迎合什么,甚至为点击率而发愁。文博先生很赞同我的想法,其实一个人,不管干什么事,可以有奋斗心,但功利心不能太大,否则,很难得到追求的幸福和欢乐感觉的。所以,我们谈的很投机,文博先生想建两个博客,一个是艺术方面的,一个是生活随感方面的,我强烈地持反对态度,我建议做好文枪枪,没有必要分离。第一,网络必定是虚拟的,我们没有必要同时为两个虚拟的东西负出太多的时间、精力和感情。第二,任何一个书家,他可能都是文学家。一个博客,在有一定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但也要全面反映博主的人生感悟和生活情怀。这也许是我们大多数人建博的初衷吧。

书法与美术

文博先生是学美术学的,他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足,对自己以后在艺术界的定位,很有自己的主见和抱负的。他在从事书法媒体工作的同时,力图用自己对书法的感悟和思考,对当代文化现象做一个更深的探索和攀登。正如他说:我不愿意只做一个书法家,我要逐渐向文艺批评家的路上走,书法家,对我来说,太单了,很难圆我的梦想。其实,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很佩服和欣赏文博先生,对艺术的悟性和嗅觉,非常灵敏,而且很有自己的见树,我也读过他写画家的相关评论文章,很有激情,而且角度都很独特,甚至对传统的文艺只评不批是一种反刍和颠覆。文博的很多思想,很值得当代书画家思考。

王羲之是谁?

说起王羲之,我想学书法的人,可以说无人不知,但我想再问一个问题:请问,一个人吃鸡蛋时,他知道母鸡是谁吗?我想基本没有人知道。我和文博先生由这则小故事,引发了一场对文化及艺术的思考。关于对王羲之是谁的问题的思考,其实,这也许是当代书家的取舍问题吧。我们由此引发了如何看待当代书法人文精神的问题。
      1、我们要学习在书圣身上所蕴含着魏晋风度及精神,而不是把书圣供上神坛。
      2、王羲之是书法集大成者,它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坐标点,但他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全部。
      3、我们不管是学习书法,还是欣赏书法,要从书法作品之内看到它的文化和精神,“得其意而忘其形”是我们艺术欣赏乃至创作的至高境界。

4、我们对待文化大师,在跪拜和学习的同时,更要学会直立行走(文博语)

苦难中脱胎的文化人

记得,有一个博友在我的博客中留言“  您是一个苦难中脱胎的文化人”,我看后,对这个评语沉思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理出头绪。见到文博先生,我无意中聊起了这句话,文博先生给我了一种很好的诠释。我觉得很释然。我也就把我们聊天中的思想和片言只字,凑成了零落断续的文字。
        首先,文化人是非常辛苦的。也许他本人身在斗室,没有走一步路,但他的思绪和思想也可能穿越千年,去思考历史,思考当代,思考未来。所以文化人,他的思想首先是最苦的。因为他不是思考着自己的生活,他也许思考着人类,他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是的,他的胸怀中怀有一个民族大大的喜怒和表情,他是辛苦的。
        其次,文化人是需要激情的。文化人,它的胸中可能有一团信仰之火,可以燃烧和温暖周围的人和世界,让身边的人感到艺术的温情,文化人的这种激情可以深化为一如痴如狂,物我相忘,而这种痴狂,当别人不能理解时,就是一种深深的苦痛。
        再次,文化人,大多数是清苦的。因为物质化的生活在他心中占的位置太少了,他在追求精神上的真善美时,忘记了物质的贫穷,所以他活的很清苦,甚至,生活多在苦难之中,但越是苦难,越有一种穷且益坚的精神支持着他在思考,所以文化人的苦难,有时是二维和双重的,他的生活可以用一个“愁”字来全面概括。就如有人曾说,宋词三百首,其实也是一个“愁”字了得。
        再就是,文化人,大多是寂寞的。他的寂寞是一种大寂寞,是一种曲高和寡的人生抑郁,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是一种“弦断有谁听”般地对人生的天问,是一种大喜悲,大意境,对文化的大爱,追求的当然是大美。
        所以,我看到网友的留言,我心里犯怵,无地自容。我只能说,我在关注和做着文化方面的事情,最多算一个文化爱好者,除此,什么都不是。
        有时,我思考了很多,但写出来,自己总是感到辞不达意,难以做到手到心到,我想对书法也罢,文字也罢,其实,人生的很多事情大都如此。正如文博先生曾说“当思考一旦变成文字,我才发现自己是那样的无知”。            (  汉云阁主2008年11月28日晚笔于汉中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汉 中 书 画 网 

QQ: 1059438251

备案号:陕ICP备09014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