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专访 > 详细内容
“翰墨情痴艺缘长”-----记汉中书法家尤全生先生
发布时间:2009/6/14  阅读次数:5699  字体大小: 【】 【】【

“翰                       长”

-----汉中书法家尤全生先生

  

       汉云阁主

           盛夏七月,陕西汉中骄阳似火,我怀着对书画艺术的无限膜拜,叩启了书法家尤全生的家门。迎接我的是一张朴实厚道的脸,直觉告诉我他就是军转干部、汉中人寿保险公司机关工会主席、书法家尤全生先生。在一杯浓茶中,他和我聊起了他的军旅岁月和艺术人生。

十年磨剑

       尤全生出生在陕西西乡县牧马河畔的一个乡村,父母祖辈是长年与土圪拉打交道的农民,书香门第优越的家庭条件他没有,但陕南这一方钟灵隽秀的山水,却赋予他很多艺术的灵气。孩童时,他曾是乡村里的文艺骨干,喜欢写写画画、吹拉弹唱。1976年他怀着对书法艺术和军营生活的双重向往,携笔从戎,赴陕北当兵。到绿营后,他对书画艺术更心痴情醉,酷爱弥深。经常利用课余闲暇,反反复复看着画册、字贴中的字,体会着古墨中的点画意趣。连队的板报、橱窗、宣传栏成为他练习和施展书法才艺的习作园。他常常为构思板报里一行字,一幅画寻寻觅觅,坐卧不安。经过几年勤学苦练,他的书法、绘画、美术字等技艺有了很大长进。他办的板报被师政治部列为宣传示范点,而且还获得师军地两用人才画展二等奖。

     初尝成功的甘甜,更激起了他研习书画的浓厚兴趣,在练习书法上他更加下功夫。当时,战士每月只有6元钱的津贴,买不起纸笔,他就蘸水在旧报纸上练字,常常一张报纸密密麻麻,小字上面写大字;夏天,他蹲在营房一百多米的过道水泥地上,手握斗笔,练习唐楷,冬天,他顶着西北风,以雪地为纸竹棍为笔,磨练书法家的胆量和气度。身在军营,生活紧张有序,他练字常常是忙里偷闲。每天早操后,连队规定整理内务半小时,他利用10分钟时间把内务快速收拾整齐,余下的20分钟成为他的习字课;单位事情多时,他就见缝插针地“心练”;白天空闲时间少,夜深人静之时,他摊开纸笔,在青油灯下临贴写字。研习书法时他重借鉴交流学习,每逢节假日外出,他常泡到书店翻阅历代书家墨迹,或抽空拜访当地书家学习交流,积极参观地方书画展览,提高了艺术视野和品味。

   “刺骨情方励,偷光思益深”,对书画艺术的浓厚热爱加上勤奋苦学,使他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展。自1979年,在榆林地区文艺刊物上第一次发表作品后,此后便一发不可收,他的书画作品在军内外刊物和展览上频频出现。因书画特长,他被提拔到团部、师部任文化干事兼军地两用人才书画教员,培养出了一大批军队文化骨干,成为部队俱乐部、军营文化建设的核心人物。从“军人俱乐部”、“干部之家”、“连长之家”等活动室的设计布置等都可窥见他的艺术匠心。1983年,在某军区文化试点工作现场会上,展出40块宣传板,几万字的书写内容由他一人分别用楷、行、隶多种书体书写,娴熟的绘画使展板图文并茂,整个现场会取得了成功,受到了首长和与会代表的的高度称赞。

文企共兴

     1986年部队精简整编,尤全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急流勇退,脱下军装转业地方,他凭着在部队过硬的综合素质和那“两把刷子”,深受地方单位青睐。有些单位看完他的推荐材料及书画照片,难以相信,还对他进行了现场“笔试”,结果,令用人单位不由得翘起了大拇指。汉中市几家宣传单位争相接收他,对此盛情,他毅然选择了保险行业,转业到汉中保险公司任职。

     到保险公司一干就是十六年,这十六年是狂热奋进寻觅探索的十六年,也是开拓创新成功辉煌的十六年。他跑过业务,当过业务副经理,但最后还是到工会从事宣传工作,把自己的专长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用他的特长提高企业形象和文化品位。走进汉中人寿保险公司,一股清幽艺术之风徐徐袭来,大到公司营业部、办公大楼等硬件设施的形象宣传策划、牌匾庭廊布置,小到花草盆景装饰、业务员座位摆放,无不体现高雅、舒适的艺术风格。他用艺术之笔为保险公司绘出了一道道人文景观;面积不大的家属院,经他匠心独具的美化,也变得阁楼静幽,庭院高雅,他题写的“颐寿亭”、“愉悦详和”等匾联,掩映在花簇草绿之中,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其次,通过开展群众性的书画活动,使企业理念深入人心。任职以来,他积极开展书画培训讲座,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积极为公司设计广告,宣传企业形象;成功举办“保险杯”青少年书法比赛,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尤其是每年春节邀请书法家开展向保户“真情大回报,义务献春联”活动,使保险行业从企业经济交换变为群众感情交流,增强了公司与群众和社会的亲和力。达到了“以文兴企,以企促文”的双向效应。另外,他还代表公司积极参加全国、省市书画比赛交流活动,融洽了企业内外部关系,随着他的书法作品在全国、省市和行业内部各级比赛中入展获奖,随着他的书作走进千家万户。汉中人寿企业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去年,他的隶书对联“鹤舞千秋树,龙翔万里云 ”参加全国保险系统书画摄影大展赛获特等奖,为汉中乃至陕西人寿保险公司争了光,添了彩。

艺德双馨

     “书法是踏踏实实的艺术,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浮躁。”尤全生常以此自勉。他现在已是不惑之年,这个年龄段,对于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书法家来说,要么走向滑熟、媚俗,要么超越自我,而迈出后一步是要负出很多许多时间、精力乃至生命,而 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在书法学习方面,他甘当老实人,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他崇尚古人,重视吸收古典主义的艺术精华,尤其对隶书《石门颂》、《张迁碑》、《乙瑛碑》《礼器碑》、魏碑中的《石门铭》、《郑文公碑》、行楷中的欧体、《兰亭序》等法贴,他有着长期的锤炼和积累。几十年来,坚持每天都要临池研习。他在黑与白之间反复揣摸着那一行行铿锵有力的铁划银钩,品味着那一幅幅浸透历史风尘的古人遗墨,常常乐此不彼,物我皆忘。在常人看来,天天这样反反复复,索然无味,但对他来说是高品位的人生享受。面对墨池,他忘记了天寒冰坚,忘记了蚊虫叮咬,常沉醉墨香,一夜写作品几十幅,铺满家里大小房间,仔细赏玩品评,从习书至今,他用的宣纸可以用卡车装量。

       在书法创作方面,他既有对书法传统渊源的挖掘、痴迷和继承,也有对现代艺术的汲取、渗透和创新。正如他说的:书法艺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的继承传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他的隶书作品,有《礼器碑》的瘦劲刚挺、《乙瑛碑》的遒劲峭峻、《张迁碑》的沉稳雄强、《石门颂》的宽博奇逸,能博采众才,兼容并蓄,达到古与今的最佳结合。由于他遵古追今,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古拙飘逸、具富内含,那流畅的线条、优美的结体、独特的章法能给人以音乐的旋律、舞蹈的风采、时代的气息,能把人带到优美的境地,摧人奋进的理念之中……。

       近年,随着他对古文字学、文艺理论的研钻和探索,他对书法艺术更多了一些使命感和责任感,正如谈起《石门颂》时他说:“汉中是石门文化的故乡,隶书之母《石门颂》,让很多日本人在碑前长跪不起,热泪满怀,发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的感叹。我们做为中国的艺术家,有责任也有使命研究石门文化,学好书法,让民族艺术光彩辉耀”。谈及书法家的艺术品质时,他满脸的谦虚地说:“艺无止境,天外有天,作为书法家要谦虚自信,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也不能妄自尊大,浮躁势利,一个书法家,在一个地方或许可以名震一时,但在长长的书法艺术长河中,也不过是浪花一朵。书法家只有刻苦临池,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才能不负艺术。这既是书法家的艺术职责,更是人生使命。

       这几年,尤全生的艺术创作正处于黄金阶段,随着他的书画作品在全国、省市各类展赛中屡屡摘冠折桂,在汉中文化界,他名气也越来琥越大。但他“名重不骄世,才高不媚俗”,具备名人成功的实力,却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很多书画爱好者慕名求字索画,他都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小到初执画笔的孩童,大到年逾古稀的长者,凡向虚心求教书画者,他都能在斗室之内谈笑风生,甘当益友良师。今年陕西佛坪县惨遭洪灾,他积极参与书画作品赈灾义卖,将一片爱心奉献灾区人民。

             他始终认为:搞书法的,当基本功上升到一定程度,就要靠个人性格、品德、修养以及心境去升华艺术,以人品提高书品,以人德孕育书德,用心灵写艺,用艺术写心,这才是一个书家的至高境界。

(汉云阁主2003年初作文章,如有错漏,请尤老师及各位朋友批评指导,谢绝转载)

书家名片:

尤全生,男,汉族,号悟道人,陕西西乡人,现为中国金融书协理事,汉中市书协副秘书长,汉中市书画院副院长,汉中石门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1]
  • 评论人:[匿名] 时间: [2012/10/1 10:29:09] IP:[117.33.141.5*]
  • 为我们汉中有这样的人才感到幸运和自豪

汉 中 书 画 网 

QQ: 1059438251

备案号:陕ICP备09014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