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新闻 > 详细内容
汉中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作品篇二)
发布时间:2016/1/6  阅读次数:3028  字体大小: 【】 【】【


汉中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作品篇二)






汉中书画网  董晓蓉 报道 201615日,“汉中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在汉中茶城展厅隆重开展。此次展览由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汉中市文广新局、汉中市文联、汉中日报社联合主办,汉中市书法家协会、汉中市青年书法家协会、汉中天泽茶城有限公司、陕西吉祥鸟文化创意产业公司承办。汉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梁新云主持开幕式。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汉中市文联党组书记、汉中日报社社长鲁玉仁,汉中市委宣传部调研员谢映荣,汉中市文广新局调研员李成军等有关领导,参展作者以及市县书法爱好者8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参展作者24位,其中:汉中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7人,特邀在外地汉中籍及曾在汉中工作生活过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7人。共展出作品120件。

中国书法家协会自1981年成立以来,为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加强书法队伍建设,先后以全国书法篆刻展、中青展、兰亭展、新人展、单项书体展等不同形式,陆续举办全国性的大型书法展览,并规定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为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基本条件,极大地推动了当代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汉中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既拥有中国书法之经典的褒斜道石门石刻,也保留了历代文人墨客给汉中留下的大量墨宝佳作,为我们继承和学习书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我市广大书法爱好者在市书协的组织带动下,在知著名书法家的教育影响下,积极学习,勤奋努力,坚持不辍,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踊跃参与各种书法活动,先后共有40余人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大型书展中获奖、入展、入选,22人(含已故3人)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此次参展的作者,年龄涵盖1950年代至1980年代,是当代书法大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书坛中坚力量。汉中市书法家协会举办这次展览,一是向全市人民作以汇报,展示我市目前书法发展水平;二是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

展览现场同时进行了每位参展作者向书法爱好者赠送十副书法作品和现场书法交流活动,同时赠送精美的书法集,将此次展览推向了高潮。


     汉中书画网认为:此展是汉中文化艺术界2016开年大事,也是喜事。何大何喜,这次展览“有门槛、有高度、有亮点、有收成。门槛是什么?就是中书协的标准,这是书法界专业和学术的标准,也是目前相对公正和科学的标准,我们做到了“向中书协看齐”。高度在什么,高度在作品的形式、内容、质量和精致程度,在于纸媒的集中宣传、网络的整体助推,在于对区域外汉中籍书家的包容和尊重,让在外的游子入籍入展,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亮点在什么地方,此展最大的亮点:没有把书作与金钱划等号,每位入展书家提供10幅或更多作品的真情赠墨,让书法文化与“赠人纸字,手有余香”思想相益彰,我们相信,在中国的当代书展中也不多见,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真情传递和正大的艺术风度。何谓有收成?汉中书协第五届主席团,自2011换届以来,即定大计划,小打算,每年以“大展加小展”模式打基础、入传统、稳健推进着汉中书法艺术发展,此展是五年计划的完美收官和化蛹成蝶,也是汉中书法的“艺术升级版”、“书法比较级”,既是展示,也是尝试,既是争高,也是亮剑,让大家看到了汉中的笔墨精神,体会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次展览,定会带动更多的汉中书家砥砺钻研,艰苦琢玉,浸墨敬书,刻苦临池,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高清作品:






































  


后记



巍巍秦岭阻挡了谁的双眼


  
—汉中地域书法艺术三十年发展断想

  

余首涛/

  

汉中,是镶嵌在秦岭巴山之间的一颗美丽明珠,这里文脉相承,积淀深厚,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石门颂》绽放着历史永不磨灭的光芒,魏王《衮雪》摩崖,和西方蒙娜丽莎的微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历代过客上下求索,思思量量。这里书家辈出,文成郁的魏碑静气内敛,若闲云游石,质朴与野逸并存;陈五峰的行书行云流水,舒卷起伏,气势蔚然;王世镗的章草字若猛虎威坐,笔似白象连绵,刀锋笔锋尽显,力量气度并生,可谓书法可扛鼎,百年无此君。所有这些,让书法后学们顶礼膜拜……
      
这是近代,然而时间已滑向二十一世纪,当代汉中书法艺术发展如何,又将何去何从呢?新的世纪、新的青年、新的“70后”,我们如果走不出传统,跨越不了秦岭这道蕃篱,让巍巍秦岭阻挡了我们的双眼,迷乱了我们的视线,汉中的地域书法如何走向辉煌的明天。我觉得,我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比较沉重而复杂的艺术命题。

  

三十年功名尘土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神州大地佳木竞秀,绿树成荫,“双百”、“二为”政策为艺术界的繁荣和兴盛指明了前进方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书法热浪,席卷了全国,使得凡是热爱艺术崇尚笔墨的人都摩拳擦掌,指点江山,一时书法界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昌盛。各类协会、组织、艺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在这种大的背景和视野下,汉中书法也风起潮生,浪迹难平。1984年,汉中地区书法学会成立,1997年随着汉中由地改市,更名为汉中市书法家协会,本着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团结广大书法爱好者,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共同提高的宗旨,积极开展各种书法活动,为汉中“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有两个显著成果:一是对千年《石门》书法文化的研究。《汉魏石门十三品》的研究,找到了汉中书法得以发展的历史之根。二是对章草大家王世镗的专题研究,出版了刊物和作品集。在活动方面,主要有四项活动:一是“群贤际会”。举办各类展览比赛十余次,有数以千计的作品得到展示,主要办展地点,汉中博物馆桂荫堂、汉中群众艺术馆等地。二是“完善经纬”。健全了县区书法组织,使得群众性文化活动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三是“人才辈出”。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省书协会员和中书协会员不断增多,出现了一批活跃在陕西、西北、乃至中国书坛,有一定影响的书法人物。四是“兼容并进”。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办法,与省内外书法团体和个人进行了学习交流,艺术互通。
      
三十年已经过去了,汉中书法呈现了一种稳步前进的发展势头。但反身回望,我们感到这三十年可以说云水激荡,风雨兼程。这三十年是观念走向开放、思维走向复苏、审美意识大转变的三十年,也是书法艺术平则思变、破旧立新的三十年。三十年光荣与梦想成就了一批书家,三十年也有多少默默无闻者在上下求索,时时等待着厚积而薄发,在实践中奋进,在奋进中思索,在思索中成熟。

  

一陈二徐奠乾坤

  

时间如果上溯到1990年左右,汉中书坛有“一陈二徐”之说。“一陈”指老一辈书法家陈竹朋先生,现年已近九十岁高龄。“二徐”指汉中书法界两位比较有影响的书法家徐毓泉和徐永锡先生(二徐已辞世)。他们是汉中书法界的三位老前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他们形成了汉中书法“三足鼎立”态势。他们的书法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比如:陈竹朋先生,篆书庸容大度,平中见奇,隶书、楷书传统功力深厚;徐毓泉先生的魏碑铁划银钩,入木三分,行书和章草兼善;徐永锡先生以行书见长,隶、篆兼能,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写了一些大气之作。
      
“一陈二徐”誉满汉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文化因素。第一,他们是汉中书法沉寂后的最初觉悟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书法苏醒、艺术复兴之时,他们是汉中地区书法的举大旗者。无论在书法技艺、书论书史、书法活动还是教书育人方面,可以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们很多人,当年是捧着陈老先生的《楷书结构习字帖》、《注音百家姓》、《新道德三字经》、《小学生守则》等字帖入书法艺术的大门的;徐毓泉先生教书育人,书法艺术滋育着天汉无数桃李;徐永锡先生从事宣传工作,书法与自撰诗的广度、作品的产量以及在日本的影响都比较大。第二,他们文学修养深厚。陈竹朋多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徐毓泉为中学语文老师,徐永锡为《汉中日报》编辑,他们工于书诗,都与教书育人打交道,具有较深的文化素养。第三,人品书品俱佳,德高望重。陈竹朋先生以《最后愿望永不变》为题留下嘱诗一首:“两眼一闭万事了,立即火化不追悼,骨灰不收不保留,不发讣告不登报,花圈孝帐全谢绝,送钱送物概不要。烧纸焚香皆蠢事,披麻戴孝没必要。干部应享丧葬费,缴纳党费画句号。一言既出如九鼎,迟迟早早不失效。家属子女拂我意,便是对我不行孝”,从这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看到他的高风亮节。徐毓泉先生为人正直淳朴,不务虚名,不随俗流,提携后学,甘当人梯,对于书法爱好者的求教,无不热情接待,悉心指导,与他接触多的学生,不但在书法上得到指导,而且在做人上亦收益良多。徐永锡先生更是古道热肠,我曾三次登门造访,都能亦师亦友,诲人不倦,着实让后学感动。第四,汉中名胜古迹多有留墨。他们三位老先生,很多作品被省内外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区收藏或勒石,汉中的门店牌匾,很多出自于三老之手。以上几点,奠定了他们在汉中书法界的地位。
      
但是我们历史辩证地分析他们的书法成就,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他们的书法艺术也有着美中不足,甚至“硬伤”。表现为匠气太多,灵气不足。他们三位老先生的作品,处于技术与艺术之间、实用与艺术之间。打个比方,走路是实用,而舞蹈就是艺术。陈竹朋和徐毓泉老先生一辈子艺术之路难逃方块的羁绊,没有跨越方块的束缚。徐永锡先生的书法犹如“面条”,笔画流畅但不精致,尤其是笔锋中的中、侧变化比较少。而且他们三人,对当代书法书风基本没有接触和过多尝试,基本没有吸收时代优秀文化因子,走着传统的老路子。在艺术审美方面不够开放,书法艺术与时代风尚没有很好的合拍。在他们的书法中,艺术线条有少部分是枯死的、没有生命的、不灵动的。尤其是2000年以后的作品,“大我”与“真我”的东西比较少。但是瑕不掩瑜,他们在汉中书法界的先导和先锋地位,以及为汉中书法群众文化所做的贡献,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湮没的。

  

汉源丹林一奇葩


      
说起汉中书法,离不开宁强,说起宁强书法,离不开梁新云、封海洪、杜正满、牟君诚、陈华春等核心人物。他们用实践诠释艺术,用对艺术的执着热爱,书写着宁强的书法断代史。几个文化人一站,在陕西、乃至中国书坛打造出了让人震撼和振奋的“宁强书法现象”。当然,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有着它固有的艺术氛围和文化土壤,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我想用几句话来概括宁强的书法人和书法精神:

“怨天不如胜天”。宁强是陕西西南一个山区小县,论自然条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相比繁华都市,封闭滞后。但是宁强有着纯朴厚道、勤劳勇敢的人们,有着一批胜天不怨天、不向自然低头的文化人,他们积智成渠,积善成德,因地制宜,借南北文化撞击交融便利,变自然荒芜为人文丰富,拘汉水之灵秀,聚云泉之清波,开拓和挖掘着独特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人定胜天地延续着笔墨精神。

“认命不如拼命”。宁强文化人的勤奋,是拼命的勤奋。人人都有一种对文化事业的敬业精业精神,有着尊重传统的严谨严肃态度。能够静下心来,沉在古文化、古文字之间,坚持临帖临碑。每一帖、每一种字体,都深钻进去,从积字成篇到自由创作,经历了长期的历练和实践,不植无根之木,不饮无源之水。再就是,在艺术创作上有耐心,遵守成功法则。有一种“板凳不怕十年冷”的坐功。能够认清自我,既认命又拼命,既立足于秦岭巴山之间,又尽量站得更高,会当凌绝顶,时时在看着山外的风景,寻找着艺术的灵感。

“生气不如争气”。面对书坛种种现象,面对书家生存状态,面对艺术界的是是非非,宁强书法群体善于“静观”,有一种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大气与大度。他们明白,与其争名夺利不如静下心来多写几笔,与其名不副实当代争名,莫如在书法史上留下几个文字,与其为不该生气的生气,不如为该争气的争气,有一种天马行空的大气,有一种包容天地的云水风度。他们用洁白的宣纸和神来之笔作武器,用高质量的作品来征服陕西书坛,征服中国书坛。
      
“心动不如行动”。宁强书法活动频繁,让陕西书法界为之关注。书法的繁荣,除了有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以外,还要有一帮敢作敢为的实干家。宁强书法群体在一手伸向传统“外师造化,内得心源”进行“立”的同时,更注重笔墨当随时代,有一种“破”的勇气。不拘一格,不拘一家,不拘一时,时时求破,大胆行动,吸纳、学习、交流、借鉴、提高。他们以汉源书画院为艺术据点,采取“外沟内联”方式,撷取书法艺术的硕果,获得艺术的真谛。一是眼光向内,充分挖潜,群体之间的学习交流开展不断,举办汉源笔会等活动,充分挖掘汉水之源的文化切点,在文化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为书法开拓更广阔的生存天地。二是眼光向外,他们邀请当代书法大家黄惇、瓦翁、张锡庚、周祥林等文化名人,书画大家来汉源采风指导,讲学授艺,积极汲取南北书风优长,提高大家眼界。三是“走出去”,为检验实力水平,他们大胆地向中书协举办的各类大展、国展提出挑战,几年来先后有740余次获奖,其中有二三人已经跨入“书法国手”的行列。在西北乃至中国书坛有一定的影响。四是打进来,宁康氖榉ㄈ禾澹瞧窘枳判酆的实力,从国展打进来的,在国展中为陕西争光,让中国书坛了解宁强,让宁强走向中国书坛?/span>

汉源丹林群英荟萃,“宁强书法现象”的代表人物如下:梁新云先生,国展全国奖获得者,特殊的求学经历,造就了兼南北书风并存的风格。作品以行草见长,是汉源书画院的创始与倡导者之一,在当代书坛有一定的地位,作品被广为收藏。封海洪先生,讷言敏行,作品有着较强的文人情怀、书卷气,闲情中见逸致,天真烂漫,以行书见长,偶有魏碑作品,风格界于雄强与灵秀之间。杜正满先生,书法界的一匹“黑马”,十年磨一剑,作品频频亮相国展,折桂摘冠,着实让汉中书坛刮目相看。牟君诚先生,爱艺如山,作品清新洒脱,急险并生,刚中有柔,书卷气浓厚。陈华春先生,为青砖立志,为万物写生,擅长篆刻、砖刻艺术,作品古拙多姿,大刀大气,小刀精致,文辞造诣深,在陕西书法篆刻界当独树一帜。
      
宁强书法现象名躁书坛,但从书法艺术收藏角度来看,作品质量高,但数量相对过少,没有形成一定的群体规模效应,没有被汉中广大书画爱好者完全接受,因为作品当达不到一定的数量时,艺术爱好者的收藏将非常艰辛,而艺术家的作品市场活力也就相对弱化。但反过来想,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我真切地期望宁强书家写出更多的经典之作、大气之作,也真切期望“宁强书法现象”能转化为一种文化流派,屹立于中华书艺之林。

  

老壮青少试比高

  

在写汉中书法现状之前,我首先想起了朋友的几句话。一是北京民族画院院长元童先生来汉中,我去造访时,他说了一句话,至今让我深有体会。他说:“在艺术方面,人人都能登上的山峰,绝对不是奇峰、险峰和高峰”。二是《书法报》编辑张文博先生说的一句话“艺术的高度,并不是完全用年龄的长度来衡量的”。三是我的书法网友曾说:“艺术,除了勤奋以外,还要有眼界和悟性,如果眼界和悟性上不去,那勤奋将是非常可怕的”。比如,一个人写字,如果笔法、结字都正确,那么,他写十遍也就把这个字掌握了,但是如果他的笔法、结字不正确,那么他写十遍就错误十次,写一百遍错误就根深蒂固了,写一千遍就积习难改了。正是因为朋友的这些话,使我经常审视和思考着汉中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使我有充分的勇气和斗胆写下了“试比高”的论断。
      
三十年汉中地域书法艺术的发展,有老一辈书家的开山引路披荆斩棘,有壮年书家的刻苦实践忠诚捍卫,有青年书家的大胆突破弃旧立新,有少年书者的重视传统苦修内功,呈现出了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三十年汉中地域书法发展有先行,有迟滞,有思考,有奋进,可以凑三句话来形容:
      
第一是“横看成岭侧为平”。把当代汉中地域书法艺术放在时空的坐标中看,我们不难得出两点结论:第一,汉中书法艺术三十年的历史是灿烂的。在前面我已经进行论述,此不多言。第二,汉中书法艺术的发展相对比较迟滞。当把汉中的地域书法艺术放在陕西、西北乃至中国整个范围来看,相对比较滞后。就群体创作来看,除了宁强有代表的几个书家外,其他书家的素质水平相对高低不一,而且在陕西书坛叫得响的几乎很少,天汉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没有完全通过书法篆刻载体进行充分体现,文学与书法的结合还不多。说起文学与书法艺术结合,我想起了现藏在汉中博物馆的《栈道杂诗》,很多参观的人,忽视或忽略了这一块碑石,其实,它是一块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完美丽结合的秀丽之碑,它是一块历史的丰碑,足以让汉人震撼,国人称颂。这块碑由10首融记实、写景、抒情为一体的诗歌组成,辞文优美,其书秀丽,自然景观、人文情怀、咏怀感受于一体,对文学、书法、自然学、生态学研究都有参考价值。还有由徐毓泉先生书丹的现存拜将坛的世纪大钟,与栈道杂诗一古一今,一殇一咏,都是文学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象这样的大气作品,想不在青史上留名都难。而我们现在多数的汉中书家还停留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千篇一律的束缚之中。书法艺术,是作者性情的挥洒,是个性的张扬,也是对笔墨的独特感悟与体会,怎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呢?再就是学习的问题。看看我们汉中的书画笔会,大家都在干什么,笔会成了作秀的天地,或成了虚荣的名利场。谁在学,在学谁,谁值得学,谁愿意学,很少有人思考过,也很少有人一字一笔的学习过。汉中的石门,曾经让日本的书家,长跪不起,热泪盈眶,发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的感叹,可见日本的书家,对艺术多么的虔诚,而我们呢,拨开热闹的浮云,背后是什么呢?再就是书法展览,展览到底以什么来论,以参观者,还是以学习者来看?我曾看到一个老者,是在中心广场以画像谋生的,他到群众艺术馆参观画展,用一个笔记本,临摹了所有的画作,何等认真,让我震惊。而我们大多数书法家,又有几个愿意仔细看看别人作品呢?所有这些群体的行为和作为,使得我们的书法发展变得相对迟滞起来,举步维艰。
      
第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近年,尤其是近十年,汉中书法界在百花齐放的大背景下,有些迷乱和迷茫,不理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我们思想不刻苦。高节奏的生活,使得我们大家学会了疲于应付和随波逐流;物质化的生活,使得我们的思想不太善于思考不太刻苦;城市化的生活,使得我们小富即安,不会穷则思变;世俗化的生活,使得我们为名利而争夺,但又恰恰忽略了名利的最大砝码是实力。我们太善于包装和粉饰自我,而不知何为自我,一部分书法家心先乱了,乱得不可能面对书桌和墨池了,让他们刻苦太难了。二是我们太自恋。我们的双眼已经迷离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我们只注重在自己的小圈圈里当个什么,而忽略了艺术的本身,真有一种夜郎自大和固步自封的感觉。三是我们相当贫穷。我们的眼界一直停留在书法票友和老年大学的水平,我们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对艺术的觉悟近似于苍白。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读书,不行路,自己闭门造车,百年孤独练书法,能练出什么名堂?四是我们太长于说长道短。我们太善于指点别人,仿佛书法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我们不知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诂训,总觉得只有压低别人,才能增加自己的高度。我们的批评已经不是艺术上的百家争鸣,而成了对人身的攻击。在这种“乱花迷人”的环境下,一部分人已经看不见巍巍秦岭了,何提跨越?少一部分人压根就目无秦岭,无须跨越罢了。
      
第三是“老壮青少试比高”。辩证地看,汉中的书法群众基础还是比较好的,老壮中青人才辈出,老一辈书家,除了“一陈二徐”之外,还有很多,不胜枚举。青少年书家或书者大有希望,年初,在汉中群艺馆举行了“汉水走笔汉中70后书家书法篆刻展”,看了以后,叹为观止,让人非同凡响。感慨万千,书法界70后可畏,正如序言中所说:他们是“汉水源头涌动的书法艺术之波,闪烁着青春风采,翻卷着创造激情”。他们这十位青少年书者:张波、杨邦安、王瑞军、赵学勇、张弦、李光华、张岗、张远智、杨柳、胡裔涛,在汉中书坛引来了一阵强劲之风。通过这次展览,我感到:汉中书法希望还在,汉中书家708090后人才方阵正在形成。汉中书法艺术血脉相承,依然辉煌。

  

无规怎能量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汉中书法艺术,从大的方面说,一直是可持续发展的,但也就是这几年有些滞后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遵守艺术发展规则。
      
从个体书法家来讲,我们有几点是模糊不清楚的。说的直白点,我们缺少书法艺术的审美准则,缺少艺术规则介入到我们的作品中间。一是我们认为书法就是写字。据不完全统计,汉中的书法家至少有30%的人,所谓作品,仅仅是停留在写字层面上的。他们在用加法算着作品。比如,今天我学会了“禅“字和“茶”字,明天我学会了“一”字和“味”字,后天我就会写出“禅茶一味”四字的作品,我想不尽然,但单从写字角度来看,是绝对可以的。为什么,这就是艺术与技术的区别。就如同,我们用口会说话是技术,但用口唱歌,那就是艺术了。由于我们把写字与书法混淆,所以把自己写的好看的字,综合起来,我们就认为是书法作品,在作品中缺少行气,缺少贯通,缺少连绵,缺少掩映,缺少互补,我们的作品就不那么有味了。二是我们在追求奇技怪异。书法是一种艺术,艺术最要紧的是解决人的什么问题呢?解决人心情愉悦、感观愉悦、得到心灵启发感悟的问题。但我们把艺术理解偏了,我们只追求形式上的东西,忽视了艺术美感本身。我们追求的书法形式越来越走向极端。比如说,你写了二十八个字的七言诗,我要写二百八十个字十首诗的作品,是不是我就比你水平高呢?我想不尽然。再比如,你用右手写字,我就要用左手写字,是不是用左手写字一定比用右手的水平高呢?我想亦不尽然。再就是,你写一幅四尺宣的中堂,我写个百米长卷,是不是我就比你水平高呢,我想更不尽然。所以我们的作品,如果按照奇技怪异的路子发展下去,是非常可怕的。三是我们对作品倾注的感情太少。古人云:书者,抒也。抒什么呢?抒个人的情怀,书人生的情怀。一幅作品,如果缺少作者的性情在里边,那么如何示人,何以示人。我们的书法创作,如果缺少临战的创作状态,缺少酝酿足够的创作激情,缺少成竹在胸的笔法技巧和经营位置,缺少沉郁顿挫的压力或动力,这几个因素的综合催化,怎能写出大气大美的东西呢?四是我们在自绝着自己的艺术之路。艺术作品有时也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作者的素质、学识、才气和风度,我们对自己的作品,缺乏足够的感情灌注,作品怎么能更好地展现自我呢,我们缺乏对艺术的感情投入,怎能有好的收获和回报呢!在市场化的今天,我们没有“废画三千”的勇气,没有追求尽善尽美的静气,我们的艺术之路还能走多远?
      
从群体现象看,汉中地域书法的发展缺少一个良性的机制。具体地讲,缺乏一个良性的融收藏、交流、鉴赏、鉴定、拍卖于一体的艺术机构。我从五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是从汉中地理位置层面来看,随着西汉高速公路的大开通,汉中到关中已经是“天堑变通途”,时空距离得到史无前例的缩短,两地的文化艺术互通将更加频繁,书法艺术的活动和交流也将会越来越多。比如,最好的例证就是今年五月份举办的“李成海师生书画展”,展品达160多幅,如此多的作者、如此大的作品数量和如此大的规模在汉中还是不多见的。二是从汉中书法家的层面来看,目前,汉中的书法家大多是各自为营,散兵游勇,缺乏与外界进行有组织探索性交流学习的渠道途径,多数书法家艺术宣传和推介近似于歌手的“走穴”和“跑场”,无形中降低了书法家的艺术劳动价值,也降低了艺术家的尊严,书法成为一部分人谋生的手段,无异于农民种地工人炼钢。三是从书法鉴赏层面来看,缺乏独具慧眼的鉴赏者,甚至鉴赏家、评论家,使书法家经常处于孤芳自赏的处境。好的书法作品已经成了“玉在椟中求善价”的待字之物。四是从书法作品收藏层面来看,汉中的书法收藏群体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缺少组织的参与和指导,缺少专家的掌眼和把关,缺少正当的竞争和人争取之的氛围,收藏活动开展的不是十分活跃,加之“画比字贵”的观念影响,大家都怕套牢,都怕花钱,都怕赔钱,没有人愿意大量投资,使得书法市场比较“疲软”。正如部分藏友说“别说买到好东西,就是三五个月,也不一定能看到一张好东西”。五是从文化交流层面来看,西安与汉中两地都需要有一家或数家权威艺术机构进行联系互通,精诚合作,达到艺术交流“双赢”效果。西安的艺术机构林立,有资质的艺术拍卖公司有中宝、诚挚、国衡等拍卖公司,大型的画廊多不胜数。而汉中书画拍卖和画廊相对比较少,除了石门书画院等一两个有影响的机构外,几乎没有大规模的艺术机构,从事大型的书画艺术售藏活动。
      
其实,在我看来,在书画界,所谓的规矩,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健全的机制、良性的发展路子。一方面,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另一方面,我们更不能违背艺术发展规律。我们要做好“结合”这篇文章,只有结合好了,汉中地域书法才会更上层楼,再雄其威,再显其光,发扬光大。

  

艺界何日换新天

  

地域书法,是一种群体的艺术,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解决的问题,但作为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作为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个体,我们不应以往日的成就而骄傲自满。我们尊重历史不沉迷历史,面对现实不满足现实,我们以自身的努力,为艺术发展,献智献勇,献计献策。我们既要期盼着书坛的明天,又要为明天书坛的丰硕做出最大的努力。
      
第一,“临渴掘井不如开泉引流”。艺术是需要设计的,思想应走在行动之先,想法决定做法,思路决定出路。作为一个本土艺术家,我们要相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传奇,既然汉中书法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们就要让艺术之火激情燃烧。要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规划,早一点努力,早一点准备,早一点投入,在艺术理念和观念上创新,创新,再创新。要开创性地思考问题,不等不靠,要勤学,要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艺术的人,然后创造出艺术的作品。
      
第二,“取他山之石,始可以攻玉”。我们要学会借鉴,学会站在古人的肩上学习,学会站在巨人的肩上看秦岭,看世界,思考问题,思考艺术。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吸收民族传统优秀的文化因子,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善于学习省内外大家的艺术风格,提高自己的眼界。我们不一定每天都在临帖,但每一天必须看帖,我们自己可以不写,但最起码知道别人写得好与不好,我们的艺术之路要经历“眼低手低-眼高手低-眼高手高”艰巨的炼狱的过程。要善于吸收百家之长补其短,善于借鉴百家之短以避之。
      
第三,“独长其材不如合抱成林”。 孤立的艺术是不存在的,艺术人是不能孤独的。我们在艺术学习时,要与人为善,多交几个真友,大家一起学,在收获知识、才能、技艺的同时,一同收获友情。“华山三友”这种书法群体,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善于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帮扶抬爱着共同登向艺术之峰。广而言之,我们汉中的书法家要团结,要心齐,只有大家形成合力全力,才能众志成城,成就一番大事。
      
第四,“非他妒他不如学他助他”。有句话:“有实力才有魅力”。实力,是每个书法家成功的最大砝码,没有实力的人,可以得势一时,但不会得势一生。所以每个书家要苦练内功,增长自已的实力,要敏于行而讷于言,要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要少一些是是非非,多一些百家争鸣,要远求大同,近存小异,大家在和衷共济的良好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发展。
      
汉中地域书法发展,还要注重顶层设计。我在与多位文人书家深谈,大家各抒已见、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些办法、设计和打算,也可以说在振兴汉中书法艺术方面开了一剂良药。汉中的书法要快速走上良性发展复兴之路,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是要重新审视汉中,博采广用汉中独特的文化思考问题。比如:“石门”文化,我们美丽的天汉,是《石门颂》、《石门铭》的故乡,石门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这是汉中书法遗存中一个最大的闪光点,也是汉中书法的一张最美丽的艺术名片,汉中书法家要把“石门”这个文化做大,做足,做出效应。二是汉中书法界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人物,这个领衔人物必须书品、人品俱佳,在陕西、西北、乃至中国书坛有一定的影响和感召力,必须能带动邀请当代一些艺术名人名家,来体验汉中,感受汉中,进行文化交流和沟通。三是汉中书法要有一个核心的宣传阵地。比如,汉中要有专门推介汉中文化与书画艺术的专门刊物或报纸,主要推介汉中书法,推出汉中书画名人,宣传汉中地域文化,或者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办一个反映汉中书画艺术的专题节目(可以借鉴陕西卫视《中国书画名家》模式和经验)。四是要有一个相对良性稳定的书画交易市场、艺术品拍卖中心等机构。搭建起书画家与收藏家之间的桥梁。五是要有相对形成规模的艺术类学校、院校或书法艺术培训中心,邀请国内、省内、本地的书法名人进行讲座,为汉中各县区培养艺术类人才,使得汉中书法艺术得到最广泛的普及和提高,通过多头并进,多方并举,迎来汉中更灿烂更有魅力的书法艺术之春。

     (余首涛/汉中书画网创建者,此文发表于2010310日《陕西日报》)

  

  

  


  

  


相关链接:http://a.cdn.zhuolaoshi.cn/webAdmin/sys_img/shop_pic/pre_leib.gif汉中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预告篇)http://hzshww.web-32.com/Article.asp?id=1674034




http://a.cdn.zhuolaoshi.cn/webAdmin/sys_img/shop_pic/pre_leib.gif汉中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布展篇)http://hzshww.web-32.com/Article.asp?id=1674037




汉中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场景篇)http://hzshww.web-32.com/Article.asp?id=167403




汉中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作品篇一)http://hzshww.web-32.com/Article.asp?id=1674039




汉中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作品篇二)http://hzshww.web-32.com/Article.asp?id=1674040




  




——汉中书画网友情报道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汉 中 书 画 网 

QQ: 1059438251

备案号:陕ICP备09014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