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题赠 > 详细内容
“云海满城春”---汉中书画网收藏宁强代表书家墨迹展
发布时间:2015/3/3  阅读次数:4557  字体大小: 【】 【】【


汉中书画网》春钜献:  

  

  

“云海满城春-汉中书画网藏宁强代表书墨迹展

  

  很长时间,我蓄谋着为宁强的代表书家办一次精致的网络展览,因诸事碌碌,一直未成。今年春节,放下诸多案头,摒弃了所有的功利与主观,把自己窝在宁强书家的故纸片墨里,认真单纯地做了一期网页。为保持网展的原生态,事先没有同任一老师沟通,怀揣着一份“一意孤行”的决绝,独享着一种光影流动的艺术心情。

  客观地讲:“宁强书法现象”伴随着我在汉中的艺术生活。十多年来,我对宁强书法群体寄寓了莫大的关注和一往的热情,不断地在寻找着这一艺术群落的精神与传奇,不断地在展望、震惊、喝彩、纠结着这个逢生绝处却笔墨盎然的群体,苦乐着他们的苦乐,感动着他们的感动。十多年来,宁强书法群体一刻没有离开我的视域,虽不能天天晤对,但心中总有一块敬畏和温润的地方,常念想和仰望。

  200812月,我拜会宁强书法现象的领军人物梁新云先生,谈起宁强现象,梁先生仍激情满怀。

  虽然我已经离开宁强十几个年头了,但我对宁强这个书法群体一直保持着特殊的感情。当初只是几个热爱书法的年轻人聚到一起,经常探讨如何才能把字写好而已。宁强是一个山区小县,偏居陕南一隅,这里是汉江之源,青山绿水,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朴实醇厚,经济不发达,交通不方便,人的杂念相对也就少一些。我们从1991年起至今,连续举办了五届“汉源笔会”,每次笔会都有侧重点地分别邀请全国书坛有影响的老、中、青年书法家来办展览、搞讲座,对当地书法爱好者进行示范和辅导。比如:瓦翁、陈复澄、张锡庚、赵雁君、周祥林、薛养贤、吴振锋、遆高亮、史星文,还有本市有影响的书法家等等,都到过宁强。我们立足小县城,少了些浮华和应酬逢迎,在这一个相对静的慢环境中,不跟风,不浮躁,没有过多的功利性,能用一颗平和的心来对待书法。我们注重踏踏实实,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地下苦功夫。一方面,脚踏实地努力临习传统经典;一方面,时时在关注当代书坛的动向。虽然县城相对比较偏远,但是大家对书坛的关注、对书法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再就是团结心齐形成合抱之势。人在那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大家感情很好,对艺术的探讨和交流是非常和善的,少了些事事非非,多了一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一个山区小县,有730多次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中获奖和入选,我感到二十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更重要的是带动和辐射了当地更多的人去热爱书画艺术。

  宁强书法现象,其实与宁强书法群体没有太大的关系。宁强书法现象,主要是1998年,倪文东先生在编撰《二十世纪陕西书法简史》时根据《陕西日报》刊登的一篇叫“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新闻报道,将“金堆城书法群体”和“宁强县书法群体”作为特殊现象单独列出来,进行了专题介绍。从某种程度看,对宁强书法现象在陕西书坛给了一个很客观的坐标定位,向书法界递出了一张独特的“宁强书法名片”,从此,“宁强书法现象”才见诸于报端,得到了书法界的广泛关注,声名远扬。我作为宁强书法群体中的一员,感到很幸运,虽然我和封海洪现在已经不在宁强,但宁强的杜正满、牟君诚、陈华春、田洪宝、袁小山、刘军等青年书家,还在延续和操守着这份艺术热情,壮大和强劲着这股清新的艺术之风。一个小县城,现在有中国书协会员5个,入选国展30多次,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真诚期望宁强的书法人,能够把这一书法现象发扬光大下去。近几年,我和宁强的朋友经常谈到,宁强书法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应该由衷地感谢县上各级领导多年来对书法事业的支持。虽然,县上领导没有在书法组织里担任或挂名领导职务,但他们实实在在地支持书法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在经费上大力支持。每届笔会都要拨专门经费,县上的主要领导还要亲自到会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在可能的条件下,把有发展前途的书画爱好者,相对集中到条件好的县城业务单位,给他们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机会,进行重点培养。可以说,因为有各方面二十多年的不断支持,宁强书法才能走到今天。

  

  2010年春节,我曾和杜正满先生在潘鸿宾先生家小聚,谈起宁强现象,得到了异曲同工之结果。杜正满先生如是说:

  宁强书法现象,是在特定的一个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它的偶然,也有它的必然。比如说,我们从1991年开始,到现在共办了五届汉源笔会,尤其是在第二届笔会时,有苏陕干部交流契机,有梁新云先生当时在文化局工作的优势,梁先生本身也是对书法很有情怀的人,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邀请外边很多书法名家来宁强采风,给宁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在这些人的指导下,应该说学习书法的路子还是比较正的,包括每个人平时做功课的方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宁强的书法爱好者对书法的态度、人与人的关系,是真诚的。可以说,授道者,诲人不倦,毫无保留,求教者勤学好问,虚心听取,大家能够真心相处、互相抬爱、见贤思齐、团结奋斗,这是“宁强书法群体”的共同精神,也是“宁强书法现象”蜚声书坛的重要原因。再就是,全国书法大家来宁强的指导和交流,来的人大多数都是在大展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书法的弄潮儿,比如张锡庚、赵雁君、薛养贤、周祥林、吴振锋等,中国书法的骨干力量。这些人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所以,目标不能局限在某个县、某个区域和时空,而应该从更宽更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还有就是包括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文化是非常支持的。所以说,宁强书法现象,是许多因素综合催生的,走过十多年,是非常艰难和不易的。如今,说起宁强书法,我们很多人将其作为骄傲的资本,我觉得还有点过早,现在最主要的是如何想办法将这种文化现象进行弘扬,让更多的人有笔墨兴趣。还好,宁强,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后起之秀,比如张波,再就是胡裔涛,现在中国美院上学。我相信,有这些年轻力量、尤其经过正规院校书法科班出身的这些人的介入和努力,对宁强、甚至对汉中的书法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启迪。书法是个体劳动,书法爱好者要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如果建立像河南那样的奖励机制并付诸于落实,那将会更好!当我问及宁强书法现象,会不会转化和发展为一种地域性书法风格时,杜正满先生认为:一般是不会的,从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自身来看,如果形成一种地域性风格很难,同时那可能也不是一件好事,每个人取法和审美趋向都不尽相同,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面貌和风格也就不可能相同。你看,就是一个树上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宁强书法现象”不是书法风格的同一,而是宁强书法人团结奋斗的精神。

        2010310日,我在《陕西日报》发表文章《巍巍秦岭阻挡了谁的双眼--汉中地域书法艺术三十年发展断想》,曾经对这一群体现象再次进行记忆:

        说起汉中书法,离不开宁强,说起宁强书法,离不开梁新云、封海洪、杜正满、牟君诚、陈华春等核心人物。他们用实践诠释艺术,用对艺术的执着热爱,书写着宁强的书法断代史。几个文化人一站,在陕西、乃至中国书坛打造出了让人震撼和振奋的“宁强书法现象”。我想,文化现象的出现有着它固有的艺术氛围和文化土壤,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用几句话来概括宁强的书法人和书法精神:

  “怨天不如胜天”。宁强是陕西西南一个山区小县,论自然条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相比繁华都市,封闭滞后。但是宁强有着纯朴厚道、勤劳勇敢的人们,有着一批胜天不怨天、不向自然低头的文化人,他们积智成渠,积善成德,因地制宜,借南北文化撞击交融便利,变自然荒芜为人文丰富,拘汉水之灵秀,聚云泉之清波,开拓和挖掘着独特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人定胜天地延续着笔墨精神。

  “认命不如拼命”。宁强文化人的勤奋,是拼命的勤奋。人人都有一种对文化事业的敬业精业精神,有着尊重传统的严谨严肃态度。能够静下心来,沉在古文化、古文字之间,坚持临帖临碑。每一帖、每一种字体,都深钻进去,从积字成篇到自由创作,经历了长期的历练和实践,不植无根之木,不饮无源之水。再就是,在艺术创作上有耐心,遵守成功法则。有一种“板凳不怕十年冷”的坐功。能够认清自我,既认命又拼命,既立足于秦岭巴山之间,又尽量站得更高,会当凌绝顶,时时在看着山外的风景,寻找着艺术的灵感。

  “生气不如争气”。面对书坛种种现象,面对书家生存状态,面对艺术界的是是非非,宁强书法群体善于“静观”,有一种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大气与大度。他们明白,与其争名夺利不如静下心来多写几笔,与其名不符实当代争名,莫如在书画史上留下几个文字,与其为不该生气的生气,不如为该争气的争气,有一种天马行空的大气,有一种包容天地的云水风度。他们用洁白的宣纸和神来之笔作武器,用高质量的作品来征服陕西书坛,征服中国书坛。

        “心动不如行动”。宁强书法活动频繁,让陕西书画界为之关注。书法的繁荣,除了有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以外,还要有一帮敢作敢当敢干的实干家。宁强书法群体在一手伸向传统“外师造化,内得心源”进行“立”的同时,更注重笔墨当随时代,有一种“破”的勇气。不拘一格,不拘一家,不拘一时,时时求破,大胆行动,吸纳、学习、交流、借鉴、提高。他们以汉源书画院为艺术据点,采取“外钩内连”方式,撷取书法艺术的硕果,获得艺术的真谛。一是眼光向内,充分挖潜,群体之间的学习交流开展不断,举办汉源笔会等活动,充分挖掘汉水之源的文化切点,在文化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为书法开拓更广大的生存天地。二是眼光向外,他们邀请当代书法大家黄惇、瓦翁、张锡庚、周祥林等文化名人,书画大家来汉源采风指导,讲学授艺,积极汲取南北书风优长,提高大家眼界。三是“走出去”,他们为检验会员的实力水平,大胆地向中书协举办的各类大展、国展提出挑战,几年来先后有740余次获奖,其中有二三人已经跨入“书法国手”的行列。在西北而至中国书坛有一定的影响。四是打进来,宁强的书法群体,他们凭借着雄厚的实力,从国展打进来的,在国展中为陕西争光,让中国书坛了解宁强,让宁强走向中国书坛。

   汉源丹林群英荟萃,“宁强书法现象”的代表人物如下:梁新云先生,国展全国奖获得者,特殊的求学经历,造就了兼南北书风并存的风格。作品以行草见长,是汉源书画院的创始与倡导者之一,在当代书坛有一定的地位,作品被广为收藏。封海洪先生,讷言敏行,作品有着较强的文人情怀,书卷气,闲情中见逸致,天真烂漫,以行书见长,偶有魏碑作品,风格界于雄强与灵秀之间。杜正满先生,书法界的一匹“黑马”,十年磨一剑,作品频频亮相国展,折桂摘冠,着实让汉中书坛刮目相看。牟君诚先生,爱艺如山,作品清新洒脱,急险并生,刚中有柔,书卷气深厚。陈华春先生,为青砖立志,为万物写生,擅长篆刻艺术,尤其是砖刻,作品古拙多姿,大刀大气,小刀精致,文辞造诣深,在陕西书法篆刻界当独树一帜。

        如今,五年一晃而过,人成各,今非昨。“宁强书法现象”的代表书家梁新云先生入主汉中书协,转辗长安,封海洪先生书画比翼齐飞,杜正满先生虽公务索身,仍转移多师,面目多变,牟君诚先生好古敏求,笔墨进取,陈华春先生诗文书画砖印并进,单纯的“宁强书法现象”,从形式上似乎有所式微和消解,仿佛有一种“风光不再”和“后继乏人”的断层与不济,让人欢喜让人忧。如今,谈起宁强书法现象,总有一种欲说还休的隐晦和爱莫能助的疼痛……。但是,我们从更宽广的角度,更深刻的层面来观察分析:“宁强书法现象”这十多年来对汉中书法的笔墨指引仍功不可没,其经典示范效应不应小看,相较于汉中其他区县,仍有着绝对的优势。宁强的代表书家,时隔多年,虽然离多聚少,但个体仍然勤奋笔耕,书道双修,变换了的只是时间和地点,不变的仍然是宁强书法精神。

  今天,网站展出的作品,主要有三个来源:一部分是当年在汉中市面上收购的;一部分是与书朋画友交换的;另一部分是老师们亲题亲赠的。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珍藏着,也许这些作品并不能完全代表宁强各位老师现时今日的至高水平,但却浓缩了我这十多年的书法收藏情结,每一件作品,都有一个收藏故事,凝结着一段受用的时光。

  桂华流瓦,多少年,多少事,当时只道是寻常;冷香熏艺,一纸墨,一段情,  尺素片墨,扪之有温!

  为奉献我们的景仰,便于同道记忆,我们摘取了每个书家名字中的一个字,给这次书法网展取一个应景的名字“云海满城春”!(梁新云、封海洪、杜正满、牟君诚、陈华春)

  

  

  一、

      个人名片:梁新云,又名梁兴荣,陕西宁强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入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书法,曾任职于汉中市群众艺术馆、汉中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陕西省书法院副院长,汉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2009年后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长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任教,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作品入选全国第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并获第八届书法篆刻展最高奖“全国奖”;入选全国第六、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会员优秀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千人千作大展;入编《20世纪陕西书法篆刻集》、《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百年陕西文艺经典》;作品被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


  

   “他,出生在汉水之源宁强,求学南北临池五十载,笔追二王墨随时代,在黑与白的空间里耕耘驰骋;他,是宁强书法群体的代表书家,数次在国展中折桂却心若止水,守素抱朴;他,在陕西当代书坛中天马行空,在书艺旅途中行者无疆……”。这是在他的书法网展中我写的开场白。

   我关注梁先生是在八届国展后,梁先生关注我,是在我写《巍巍秦岭阻挡了谁的双眼-汉中地域书法艺术三十年发展断想》之后的。随着交往增多,我感到先生如一座宝藏,让我学之不尽,取之不竭,有以下几点我最看重。一是张扬隐逸。梁先生在汉中当代书法视野中,无论艺技,还是德行,堪称代表,先生在书法中尽情张扬着自己的技艺、才情与修为,但同时与书坛有着一种若即若离的退让和隐逸,虽任汉中书协主席,亦不易初衷,正如他的学书心语一样,虔诚和朝圣的背后、隐寓着人生的悲壮和苍凉,我从先生那里读到了一种“冷冷的热情”。二是韬光励耘。先生为人质朴,不事张扬,静心墨池,远离名利,书法风格,日见其新。对于别人的求字或邀展,从不应付,对书法的敬畏尊重,着实让人仰望。先生虽研书多年,退笔成冢、废纸等身,但一直未出过任何作品专集,一直保持在书法学习的“进行时”中,且数月未见,书法面目不同。我笑言,曾在市面购过先生十余年前的书作数幅,先生亦笑着说了六个字:“废纸一张,没用”。三是艺海梯航。说句实在话,汉中也有书画家,对梁先生“羡慕嫉妒恨”,但在内心深处,却以先生为师,敬佩并学习着。先生有个特点,对喜欢书法的同道,从不摆架子,但道不同者则不相为谋。任西安交大、长安大学书法专业特聘教授后,多了些对学子的传道授业解惑,多了些责任担当,先生燃臂当炬和甘为人梯,着实是长安学子之大幸!

   梁新云先生从汉中书坛的“后场”走向“前台”,从边缘走到中心,一路辛苦遭逢,一切似乎来的太晚,但也不晚,也许这恰恰成就了他的自信与性格。“自在心情盖世狂,开迟开早又何妨,种花何必三尺高,不想凌云也傲霜”,我想,这首品菊诗送给他可能比较贴切。

  

艺术签名:

  

  

作品欣赏  

  

  

  

    

  

  

  

  

  

  

  

  

  

  

  

  

  

  

  

  


  

  

  

  

  

    

  

  




  




  

  

  

  

  

  

  

  

  


  

  

  

  

  

  

  

  

  

  

  

  

  

  

(此作梁先生赠我,虽只有1平尺,但词意优美,用笔精致,

今春,想裱好补壁,但种“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  

  

  

  

  

  

  

    

  

  


二、先生

      个人名片封海洪,出生于陕西宁强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汉中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工行草,作品曾多次入展全国性书法展览,发表于专业报刊,艺术简历入编《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20世纪陕西书法篆刻选》。



   

   此生有幸,宁强汉源书画院三届院长,都与我交往甚密,我写过梁新云先生、杜正满先生的专访稿,独独没专门写过封海洪先生,很是遗憾和惭愧。而且最让我感动的是,海洪先生一直对我关照和关心着,大事小事,有求必应,亦师亦友,真心交往。

   最早知道海洪先生,缘于陕西首届“智性书写”。当时15人中,汉中只有两个人(梁新云和封海洪),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十多年前的书法状态。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历经十年沧桑,他依然对书法情有独钟,依然乐道不倦,实为难得。认识他是2009年以后的事,与封老师交往,不断在丰满和复苏着我的记忆,逐渐形成了一些真切的印象。一是书画兼善。最早,我只知道海洪先生的书名,不想一去他办公室,始知先生亦喜绘画,且画介于文人书卷气与八大冷凝气之间。读他的画,枯藤老树、孤鸟独花,一枝一叶,有空谷幽兰之逸香。二是心静淡然。他虽善书画,但很少拿书画说事,不管书坛的热闹与冷寂,对他都没有太多影响,无论展赛的多寡,都不改他的书画挚情,持守着书画追求的恒温与钟一,时刻保持着进取和虚心,而且不生是非,容人容事。三是提携后学。我感受很深,对后学的最大关心,就是不倦的教诲和对年轻人活动的支持。每次去封老师办公室,他都谦和随和,聊艺术,聊工作,聊人生,不紧不慢的言语中,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淡定如水与居高临下,饱含着对后学的抬爱和赏识。再就是,网站或协会的大小活动,他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且有着年轻人的激情和热情。记得汉中举行“茶渡”书法展览,我有幸整理文字稿,本想让他用手机发过来文字,谁知封老师亲自将自己想写的文字誊写在一张稿纸上,骑车送至我处,让我感动难忘。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对于封老师,我除了感动感谢,就是剪不断的回忆,一弦一柱,滴滴点点。

   

  艺术签名:


  

  

  

  

作品欣赏:  

  

  

  






(上下两幅字内容相同,不同的是隔着十年左右的光阴)


  

  



  

  



  

  



  

  

  



  

  

  



  

  


三、正满先生

     书家名片杜正满,字逊之,陕西宁强县人。中国书协会员,汉中市书协副主席。参加: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赛获奖,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获奖,陕西职工书法美术展获一等奖;第八、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新人作品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第四届全国正书展,首届“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展等。入编《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等。


   

   正满先生是从书法国展中走到汉中书法的前台的,亦是“宁强书法群体”代表书家之一。每次通话,他是不急不慢而又见解独到地说,我是受活受用亦心有受益地听。

   对于书法家来说人生若纸,一张宣纸寄托着人生的奋斗、幽思、浮沉和荣耀,一张宣纸亦承载着生命的起承转合和人生的诸多记忆。往事并不如烟,我和正满先生打交道就是从一张宣纸开始的。我见他,是在06年左右谁的办公室,正好正满先生从宁强来汉中办事,不期而遇,大家都嚷着说,书法国手来了,非拉扯着笔墨伺候,让他写字要墨宝,正满人实在,不经劝,给大家每人写了一张。给我写了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联。07年我建博客,把那幅赠墨放在博里。过了近半年,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被正满先生看到了,给我留下联系方式留言说那幅字写得有点急就,不太好,他想收回,给我另写幅。后来,还真给我写了,而且是两幅。让我很感谢,亦受宠若惊。我记得大家开玩笑说,谁若收藏有启功老60年代写的大纸报,启功(当时还在世)可以用作品换回。不想,人们玩笑的事,在我和正满先生身上偷偷上演了。而且我们也因一张纸,成了好朋友。我很钦佩正满先生的“用脑书写,用手把玩”这种对书法的态度,以及对我们网站的关注。说起用脑书写,他的书法面目多变,且幅幅性情盎然,绝无制作和做作,常有一种灵气和巧妙。说起对网站的关注,他经常直陈已见,有时我拿捏不准的,他分析建议,当为直友,而且对网站关注程度让我感动。尤其是去年汉中书协有一重要新闻,本想先天网发,后因事推迟到第二天,结果,正满先生电话里笑着说:我昨晚在电脑边等到快1点,看还没网发,估计今早定发,果不然,发了!我心中一震,想不到一个小小网站,竟然得到书家这么执着地关注和期待,我感到所有的奋斗,并不孤独。关于正满先生的书艺风格水平,我想国展已经进行了公正权威地评判,此不赘言。只说一句:他的书法浸淫传统,徜徉经典,碑帖共取,面目多变,但他的人勤奋、洒脱、多思、淡然,多年来一直没有变。

   知我要离开汉中,正满先生手机短信并赠书作一幅:“庭前春未暖,岭上雪依寒,围炉烫老酒,醉忆东山园”。品赏着这些饱含浓情的文字和思逸神飞的笔花,回想我赴宁强与正满先生同游东山园的情景,顿生一种心动,两地闲愁。“笔正书道,情满翰墨”,我虽不能书,只能以小文回赠,总算心绪微平了。


艺术签名:     

  

  

  

作品欣赏:  

  

  

  

  

  


  

  

  



  



  

  



  

  



  

  

  


  

  

  


  

  



  



  

  



  

  

  

  



  

  



  


  

  

  


  

  

  




四、牟君诚先生  

  书家名片:牟君诚,1965年生于陕西省宁强县,民革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书法家协会理事、汉中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省级专业展览,发表于专业报刊,艺术简历入编《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20世纪陕西书法篆刻选》。


  

   

       认识君诚兄之前,我在汉中城东王氏旧书店里曾淘过他几幅字,喜欢他的行书,线条纤丝映带,气若流水行云。如此活脱脱的笔墨情趣中,洋溢着君诚兄对书法的满腔热情。  

   和君诚兄相见,是在2009年汉中举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北片区年会上,他以宁强文化馆书法干部身份来汉参会,携带着宁强的奇石、书画、根雕等进行展示。顺便给我题写了几幅“禅茶一味”空间名,因忘带印章,打磨了一方石头,借了个刻刀,花了半个来小时刻了方印,盖在作品上也毫不逊色。我很早比较关注君诚先生,知道他是宁强书法群体的重要书家,更是一个爱艺如山、刻苦勤奋的人。君诚兄兴趣爱好广泛,他书法工真隶行草,偶施篆刀,喜玩字画,善稿收藏,搜奇石,搞摄影,玩电脑,样样兼能,是一位胸有才气、心有诗书的艺术家。他的书法在全国多个展览中获奖,但一直持守着宁强人的淡定、朴实和从容。30年如一日,浸淫墨池,秃笔成山;30年揣度古法,直面经典,没有一丝懈怠。尤其是见他写的一些小手札,小品幅幅精彩,字字玑珠,既耐人寻味,又清新扑面,让人爱不释手。君诚兄比较守时讲信用,求他办的事,不管大小,不会推托,堪为好友。记得去年年底网站举办“祝福龙年”活动,君诚兄用洒金赋联亲自寄我,让我喜不自禁,感谢感动。  

   君诚兄来汉中,每次来去匆匆,虽少了些促膝和畅谈,但多了些相望与期待。写他的文章,一无任何参考,二无任何杂尘,比较困难,我也时时在检点自己,这么实诚的朋友,我竟然对他了解不够,关注不多,有负有愧呀。面对他,我能想到的是两条线,一是他天马行空的艺术线条,二是他朴实厚道谦和善良的人生线条。  

   有人说:书法是一种文化乡愁和生命指纹。我从君诚的书法作品里读到了他对文化的纯真和对生命的真诚。


艺术签名:

  

  

  

作品欣赏:

  

  

  

  

  

  

  

  

  

  

  

  

  

  

  

  

  

  

  

  

  

  

  

  

  

  

  

  

  

  

  

  

  

  

  

  

  


  


  

  

  


  

  



  

  

  


  

  




五、陈华春先生

     书家名片陈华春,1964年出生于陕西勉县。主要从事书法、篆刻、砖刻、国画等的创作及理论研究。在专业报刊发表文章700多篇,是国内数家专业刊物的专栏作者。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出版有《土斋土话》文集上下册,《宁强羌文化印谱》,《宁强羌文化画像砖谱》。现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汉中市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主任,汉中市篆刻家协会副主席,石门印社副社长,汉中书法院副院长等。



   

   一直想写华春先生,但一直不敢,一是华春先生文思若泉,我自叹不如;二是先生和我熟悉,我不知如何始终。但思前想后还是写吧,好与不好,都无所谓,因为前面已经有人了。

   有人说,我们这个社会不缺专家,只缺杂家。在汉中,陈华春先生无疑是为数不多的杂家,是一个脚踩“美术”和“文学”两个门类的杂家。我和华春先生是2007年网上认识的,主要是我为他的勤奋所感动,他十年如一日,发表文章700余篇,砖刻、书法、画像、文字艺业不朽。2010年出书两套共三本,让汉上文人刮目。

   华春先生眼睛深度近视,一看饱读书学,长发艺术地飘逸着,说话汉中口音较重,但却每句话都妙语如花。我想用十六个字谈谈我眼中的华春先生。一是土为底气。华春号为土公,斋为土斋,讲土话,好像与土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和抒不完的情一样,他追求土的质朴、深刻和实在,土是他生命的底色,也是他艺术的根基,从某种程度上说,土是灵心的回归和精神的逍遥,他享受着,我不敢惊掳。二是刀笔砥砺,与其说砖刻是他艺术的突破口,莫如说砖刻是他人生的突破和诉说。与其说他为青砖立志,莫如说,青砖寄托了他的更多沉郁和沧桑。三是特立独行。我一直感到,华春先生与世俗有一种背道若离,他的《土斋土话》,让我读到了他内心的冲突与矛盾,有一种世事庸开口,人生只点头的无奈,但也有“无端苦笑无端哭,三十万言三十年”的不群与茕然,我想这既是一种对世俗的绝决之态,更是一种圣贤寂寞英雄气短的人生风度。四是真性达人。华春先生说了很多土话真话和实话,这种本真,因为难能而可贵,因为直言,所以让我犹记。

   说一点,我对华春先生的关注不多,华春先生对我的关照倒不少,每次网站有事,积极支持并参与,我想这是鼓励,也是期望,是缘分,更是情分。


艺术签名:

  

  

  

作品欣赏:    

  



  

  

  



  

  



  

  



  

  (上作局部)

  



  

  


  

  

  


(上作局部)


  

  

  

  

  

  



本期策划:余首涛

汉中书画网荣誉出品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1]
    暂无已审核评论!

汉 中 书 画 网 

QQ: 1059438251

备案号:陕ICP备09014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