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新闻 > 详细内容
【疏庐书香】之一:悲鸿之“悲”
发布时间:2014/6/3  阅读次数:1671  字体大小: 【】 【】【

  

【疏庐书香】之一

  

悲鸿之“悲”

余首涛

  

历史亘古漫长,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记住了几个辉煌的人物和精彩的片段,总以为秦皇以后就是汉武,唐宗以后就是宋祖,而很少关注历史的低谷与沉郁。人生亦如此,我们仰望大师,总以为大师的一生充满风光与辉煌无限,散发着不可救药的浪漫与传奇,并常常以今比昔,用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思维来臆想着,时空错位地思考着,但当我们沉潜其中,靠近大师的艺术与思想后,才感到,原来大师的一生也有伴随着超乎常人的寂寞与艰难,蕴含着淡淡的凄美与哀愁,甚至痛苦与失落如影随形。而艺术的伟大之处,就是不管是喜是悲,皆可形成佳构,入诗入画,皆可成就大师的大器人生。

徐悲鸿,被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他用他的人格才情与艺术标高支撑起近代中国绘画写实主义的朗朗晴空。但这一切,只是后人的评说,从某种程度上说,与悲鸿的人生无关。今天,当我们撩起历史的云烟,仔细品读悲鸿大师的一生,悟对和寻绎大师生命的沉浮沧桑,得到的将是难以想象的厚重与沉重。悲鸿大师的一生,犹如他的名字一样,悲愤之鸿,悲怆的一生、沉重的一生、奋进的一生、不甘的一生。主要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悲”字。

“悲”字,是悲鸿大师的人生基调。他的一生是一种大大的悲苦,大大的悲愤,大大的慈悲,大大的孤独。表现在四个方面:

               家国天下的忧思。我们每个人无法选择生存的时代,悲鸿大师的一生,58岁近一个甲子华年,脚踏了封建终结、新旧社会三大板块,这一生,正是国运沧桑,家国天下命运纠结的一个时代,他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表现出了在风雨飘摇时代中的一种坚守与担当,他的艺术救国、改良中国画、改善教育、敬惜人才等行举,无不浸透出了他对家国天下的大忧思,而这种大的忧思,促成了他大的励志奋起,成为贯穿他人生永不褪色的标高与风采。

才思幽情的纠结。我一直认为,艺术大师都是思想家。反观悲鸿大师的一生,是绘画天才才思相遇、幽情相生的一生。绘画是一门天才加勤奋的艺术,悲鸿少年时代绘画的头脚崭露,初显峥嵘,无不有一种天才灵性的成分。康南海、傅增湘、蔡元培,这些悲鸿一辈子的贵人,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徐悲鸿,是对艺术天才的深情一望。悲鸿大师的才情与思想更是让人仰望。奔马是悲鸿大师艺术才情的聚焦与浓缩,也是对驰骋于艺术原野的纵情向往,更是民族积贫积弱之中对雄强腾飞的希冀与理想。在当时当日,悲鸿先生深感中国画需要奋蹄扬鞭,需要求图创新,需要兼容并蓄,需要师以长技,教学相长。悲鸿大师用浪漫的思想改良着艺术的写实主义,不断在寻绎着中国画的道路,在特立独行中开宗立派。悲鸿先生的感情生活也曲曲折折、荡气回肠。我常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徐悲鸿的情路知己。徐悲鸿一生中的三个重要女人,蒋碧微是写实的,孙多慈是写意的,廖静文是泼墨的。蒋碧微是帮扶悲鸿、无关贫富;孙多慈是敬仰悲鸿,无关对错,廖静文是守望悲鸿,无关生死。蒋碧微她用自己的前半生,成全和抬举了一代大师。无论是面对他乡的明月,或是红袖添香,或是佳人入画。孙多慈是浪漫的。她用自己的后半生,牵挂相惜着一代大师,无论是“红豆、慈悲”的物什,还是那不能相濡以沫,只能相望于江湖的弟弟深情凝望。廖静文是用一生“守望悲鸿”,虽然相遇太晚,相聚太短,但相思绵长,相守永远。她是把大师的思想、艺术和人格镌刻在艺术纪念碑上的人,她的人生,孤单但并不孤独,辛苦但并不凄凉,因为有大师的艺术在陪伴着,她的人生中有可资记忆的永恒与幸福,也许她的一生就是为了完成一份真真切切的追忆。

生活沉苛的负累。我们在仰望大师的时候,总以为大师生古犹今,其实反观悲鸿的生活,并不全是华彩流光,他也有过人生的低谷,甚至低谷多于高峰。正如他所说:“吾生与穷相终始,命也,未与幸福为缘,亦命也,事不胜记,记亦乏味”。“记亦乏味”这四个字,可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悲鸿先生的生活。有过黄浦江畔的生死踌躇,有过异国他乡的清贫寥落,有过爱恨情仇的聚散离合,有过被误解抨击被反对批评,有过面对口诛笔伐的日子。但是他无论面对人生还是艺术的挫折不幸,都能够平实真诚,有一种生于忧患的持重与决绝。他笔下的人物,有一种深深的悲悯情怀。可贵的是,除了自画像外,好多扛鼎大气力作,把自己绘入其中。我认为是一种接地气的对民众的同情,是一种把个人融入民众,平民意识的折射,也是他个人理想的二次还原与实现。

生命云散的不甘。悲鸿大师一生只有短短的58载,一切太匆匆,对于艺术家,也许60岁左右正是艺术的黄金时代,而他的生命戛然而止。犹如伟大的人物,在他的身后留有一串串长长的空白,值得后来的人不断诠释、填充和敬仰。试想想,齐白石衰年变法时,是57岁,如果齐白石像徐悲鸿一样短寿,那么中国近代的艺术天空将缺少一颗夺目的绘画大师。所以艺术家要珍惜今天,珍惜当下,因为每个人,你不知道明天和不幸,哪个到得更早。悲鸿大师去世时,眼睛是睁着的,一方面,表示着大师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的留恋,另一方面,表明着内心的诸多不甘。大师不甘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有几个不甘:一是艺术黄金时代的殇逝。其实,艺术家最好的作品,都在明天,都是下一幅。在艺术登峰造极之时,生命消逝,是莫大的遗憾,多少鸿图未竟,多少才思无着,多少笔墨零落,多少人生匆匆。二是改良中国画中道崩阻。艺术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一人可以成全,悲鸿大师,渴望创造奇迹,渴望为中国艺术寻找可资借鉴的出路,燃臂当炬,以身为犁,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好在有廖静文先生用一生来坚守,料理了大师的身后事,守住了大师的身前身后名。三是对廖静文及家人的放不下。其实,我们知道,廖静文与徐悲鸿的爱是存有时代差的爱,也许是因为有时代差,这种爱更为凄美和动人,更为单纯和清澈,更为久远和传奇。也许因为有时代差,这种爱往往更让人产生非议和怀疑,但廖静文用一生的相守,作出了一个坚定而又实在的承诺和回答。所以,悲鸿的英年早逝,是深深的不幸,因为留下廖静文,有一种悲鸿已去,无枝可依的孤单;但是也是深深的大幸,因为,有一个人用一生相守,有一个人用生命为这个天地英雄来奠祭,可谓“悲鸿命短,静文情长”!有时我在想,徐悲鸿先生是伟大的,犹如北极星一样,直指着中国近代绘画的方向,但是廖静文及家人犹如一个北斗星座一样,与之相守相望,共同照亮了二十世纪中国的艺术星空。

纵观徐悲鸿大师的一生,“悲”字是最大基调,但就是在这种淡淡的大悲悯、大低谷下,隐含着大进取,大奋争和大成就,共同建构大师的不平人生。悲鸿的一生,特立而独行,高贵而平和、风流而坚守、孤傲而谦卑。

励志进取。纵观悲鸿大师的一生,是走向“鸿鹄之志”的一生,是奋进的一生,求索的一生,更是励志的一生。吕立新先生曾说“齐白石是最早的北漂艺术家”,我想引申一句话“徐悲鸿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欧漂艺术家”。悲鸿的一生无论引进油画、立足素描、革新中国画,以及所有的进取和奋斗,做的都是改变中国艺术史的大事,是对中国画的“手术”与“换血”。把他人生分成前后两段,前30年是艺术的一种汲取和纳入,沉潜艺术,会心造物,广纳博取,探精体妙,是个人才识艺技的站立。后近30年是艺术的一种反哺和输出。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从一个贫苦少年到画家的成长,那么他的后半生,就是从画师到大师的炼狱。前半生艰苦,后半生卓绝。但他的不平凡的一生,从来没有忘记奋斗,从来没有停下手中的画笔,即便面对着病痛的折磨和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的画作中,都有一种奋进励志的民族精神深蕴其中。

登峰造极。徐悲鸿是一位全能型的绘画巨人,是一位中西结合,汲古融今的真心英雄。他在油画、素描、速写、水粉、水彩、工笔、写意水墨、彩墨等各个画种方面,都艺技精湛,且有代表作品。近十载的欧洲留学,使得他成为当时全面和深入掌握西方绘画精髓的一位艺术先驱,他的油画“精深华妙,隐秀雄奇”,融古典写实、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国画意理与一体,表现了博大崇高的时代特征。如《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树起了中国近代油画史上的不朽丰碑,让后人铭记和仰望。

我感到:“悲”字,构成了悲鸿生活现实与艺术理想的心理落差。而这个,恰恰成就了徐悲鸿的伟大卓绝。徐悲鸿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画笔书写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标举并身行的人生观念:“忧患天下,悲鸿一生”。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汉 中 书 画 网 

QQ: 1059438251

备案号:陕ICP备09014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