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探索 > 详细内容
“以文会友 与古为徒”--走进中国西泠印社
发布时间:2013/12/21  阅读次数:4964  字体大小: 【】 【】【

文化探索:    

“以文会友   与古为徒

--走进中国西泠印社  

余首涛

         “题品云山归画卷,收罗风月入诗篇”。如果说杭州西湖是一幅青绿画卷,那么西泠印社犹如一枚朱砂大印,点精于西湖之畔11月底,我在胡裔涛的陪同下,走进西泠印社,寻古探幽,饱览盛境,体味百年印坛风云,感受印史印人印话,在红与黑的世界里流连,在方寸之间畅想艺术之大千。

  

西泠印社大门

  

  

创社四英

  

丁仁

(1879—1949),又名丁辅之,原名仁友,字子修,号鹤庐,斋称小龙泓馆、守寒巢。浙江杭州人,后居上海。治印宗浙派,善商卜文,偶画蔬果,亦艳雅动人。家世以藏书闻海内,而收藏西泠八家刻印尤夥,嗜之成癖,抚拓无虚日,辑有《泉唐丁氏八家印谱》、《杭郡印辑》、《丁氏秦汉印绪》、《丁丑劫余印存》等。又潜研甲骨卜辞,著有《商卜文集联》、《商卜文集存》等。其建鹤庐,立浙派皖派篆刻艺术代表人物丁敬邓石如石像于社内。

王禔

(1878—1960),原名寿祺,字维季,号屈瓠,七十后自号持默老人,别署罗刹江民。斋称春住楼、麋砚斋。浙江杭州人,幼承家学,精算术,工二篆、八分。喜畜印,自称印佣。精篆印,力承浙派正脉,得浙派神髓,兼收众家之长,擅圆朱文,风格敦厚古雅。一生刻印二万余方,钤谱一百零三册,著有《福庵藏印》、《麋砚斋印存》等。又精研文学,著有《说文部属拾异》、《麋砚斋作篆通假》等。

叶铭

(1867-1948),谱名为铭,字盘新,又字品三,号叶舟,斋名铁华庵、松石庐。原籍新州,世居杭州,遂为杭人。家藏金石文物甚富,往来交游多才艺之士,故于金石篆刻,颇多会心。善篆隶,能镌碑,工治印,宗法秦汉,融会浙派,精金石考据之学。编印《西泠印社三十年纪念刊》,著有《广印人传》、《列仙印玩》、《金石家传略》、《叶氏手抚周秦玺印谱》、《铁华庵印集》等。

吴隐

(1867—1922),原名金泉,后改石潜,号潜泉,又号遯盦,今作遁盦。斋称纂籀簃、松竹堂。浙江绍兴人。家贫,客杭,习镌碑版,擅刻印,治六书甚勤。篆刻模汉宗浙。书工篆、隶。善制印泥,精心研制“潜泉印泥”,后在沪经营书画篆刻用品,整理出版印谱印论,先后印行古铜、古砖、古陶、古泉等印存,又汇辑《遯盦印存》丛书二十五种、《印汇》一百五十二册等。另在社址营建遯盦、还朴精庐等建筑。

  

  历任社长

吴昌硕

吴昌硕,原名俊,又名俊卿,字仓石,后改昌硕,别号缶庐,苦铁,尊称缶翁,生于1844年,卒于1927 年,浙江安吉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清末海派画家的杰出代表,在近代绘画史上有重要贡献,又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一代艺术大师。缶翁的诗,早年就被他的前辈与同侪们所赞许,尤其是晚年的不少诗作,在文学界与书画界脍炙人口。他的诗中,包括不少题跋,充分体现出他有一种带有禅味的慧悟。如在《夜半过黄河铁桥》中吟道:“铁桥百丈跨黄河,水自天来夜不波。身已御风驰溯漠,心如寒雨对滹沱,山长莽胭脂色,秋老凄闻敕勒歌。毕竟成仙无我份,邯郸先已梦中过。”缶翁的书法,擅长石鼓文。他的书体也以“石鼓”为骨。他写行楷以至草书,都有石鼓文的篆意,所以他的书法浑厚雄健,笔笔有力。由于缶翁的书法功底深,其作画无不见他的书法味浑然其中。书法用于画法,使书画相通,形成独特的画风。缶翁的篆刻以钝刀入印,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他的篆书功力不无相关,故而方寸之中显出气旺神清,壮美而有风仪。缶翁艺术,印中寓书画之道。在书法上,又取画意,他的书法,是书家之书,是画家之书,又是篆刻家之书,严整中见流动,流动处见沉雄。1913年,在西泠印社创立10周年之际,缶翁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反映出缶翁自谦的美德。缶翁给予印社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影响不仅是在书画篆刻上,还在于做人,做学问上,及至印社建设近百年的今天,仍有它实际意义与实际作用。

马 衡

马衡先生,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生于1881年,卒于1955年,浙江鄞县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先生早年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1924年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故宫物品。翌 岁,故宫博物院成立,当选为理事兼古物馆副馆长。1933年起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保护北京故宫的历史文物,档案资料,宫殿建筑及历代艺术珍品,并进行整理研究,陈列展出,编辑出版等宏大而繁复的工作,业绩炳彰。抗日战争爆发,故宫珍品先期南迁,继而西运入蜀,历尽艰辛,幸保古物无损,马衡先生功绩显著。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任全国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1955年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五岁。马衡先生早年即以学识渊博,精于文物考证鉴别而名闻遐迩。他一生致力于金石考古研究,锲而不舍,许多研究结论至今被国内外金石考古学界视为定识,声誉久享。同时,他还是位富寓才华的艺术家。能诗词,工篆隶,精篆刻,其中尤以治印称名于世。西泠印社草创时期,他已列名社籍,时年三十岁。编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印存》等,著《凡将斋金石论丛》等。马衡先生以他卓越的学术和艺术成就,受到当时艺林学子的普遍敬重。因此,虽然远在北京工作,但众望所归。1927年,吴昌硕先生逝世后,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遥领社职”,对抗战胜利后西泠印社活动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张宗祥

张宗祥先生,原名思曾,十七岁后更名宗祥,字阆声,号冷僧,一署冷生。因得明代铁如意一柄,遂名其 斋曰“铁如意馆”。生于1882年,卒于1965年,浙江海宁硖石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校勘学家,书法家。先生少有奇才,读书过目不忘,青少年时就读了大量书籍打下深厚基础。早年在海宁开智学堂任教,旋在桐乡相溪学堂任史地教员,稍后又在嘉兴秀水学堂任教,兼嘉兴府中学堂教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浙江高等学堂兼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员,不久离开杭州,赴京任大理院推事兼清华学堂教员。辛亥革命后,回杭任教育司教育课课长,兼浙江高等学堂教员。1922年,回杭州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在职期间组织人员并募款,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1925年任温州瓯海道道尹。北伐后,赴汉口任平汉铁路局秘书。抗战期间赴重庆,先后在交通部中国农民银行任职。兼任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委员。1949年后,张宗祥先生出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浙江省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1963年秋西泠印社建社六十周年,张宗祥先生出任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张宗祥先生博稳强记,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先生擅长校勘之学,校注《说郛》,《越绝书》,《洛阳伽蓝记》等书;善绘画,有《冷僧书画集》;尤精于书法行草,用笔起讫分明,书风倜傥俊逸。著有《临池随笔》,《书学源流论》,《论昔人书法》,《论书绝句》等书法著。此外,先生于舆地,鉴古,诗文,戏剧,医药诸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沙孟海

沙孟海先生,原名文若,后以字行,号石荒,沙村,兰沙,生于1906年,卒于1992年,浙江鄞县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书法篆刻家。先生幼承庭训,日习篆法,耽玩翰墨,出自天禀。曾就读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敬业藏修,课余常与同窗 好友切磋诗文,研讨书艺,以学业超群被誉为"甬上四才子"之一。毕业后,从冯君木,陈天婴两先生游,学为诗古文辞。1922年赴沪谋食,得冯,陈两先生引荐,拜谒康有为,吴昌硕,章太炎,况蕙风等文坛耆宿,并执弟子礼,研书法篆刻。1928年,发表《近三百年的书学》,《印学概论》两篇论文,引起学术界强烈反映。1929年应广州中山大学之聘,担任该校预科教授。越二年,改任南京中央大学秘书,旋即步入文化界,前后几达二十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沙孟海先生受聘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因浙大院系调整,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主管全省考古调查与发掘。浙江考古事业之开创,实赖先生之筹划,参与浙江省文物考古和博物馆事业,成绩卓越。1981年因年事过高,先生改任为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沙孟海先生于1979年西泠印社建社75周年时被选为第四任西泠印社社长。1981年起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长期参与书法创作活动,贡献突出。他的擘窠榜书海内无匹,被誉为“真力弥满,吐气如虹”;他的工楷,行草书,代表了北碑雄强一路而开一代风气。相声书法作品流传海内外,其书学,文字学,篆刻学,文献学,金石考古学等无不通达,造诣至深,一生著述宏富,理论新奇,对宏扬中国书法篆刻等传统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著有《沙孟海论书丛稿》,《印学史》,《中国书法史图录》等。

赵朴初

赵朴初先生,生于1907年,卒于2000年,安徽太湖人。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宗教活动家,书法家。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诗词及书法。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长期从事佛教和社会救济工作。1952年发起并参与组建中国佛教协会,并一直担任协会的领导工作。赵朴初先生业余勤于诗词书法活动。60年代初,曾因发表《某公三哭》曲,誉扬海内外,一时洛阳纸贵。书法作品亦被行家视为珍宝。长期以来,在宗教,史学,文物考古,书法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能独树一帜。1979年12月,西泠印社召开75周年纪念大会被选为名誉社长,1993年起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先生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等多项职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国务和宗教活动家,诗人,书法家。著有《片石集》,《滴水集》,《佛教知识问答》等。

启 功

启功先生,姓爱新觉罗,字元白,满族,生于1912年。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 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 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执教六十余年来,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设立了励耘奖学金。启功先生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自80年代初,他的书画专集,诗词专集陆续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好评。近几年,又先后赴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香港,澳门举办书画展,取得了很大成功,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启功先生还是中国的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对于古代书画和碑帖的鉴定尤为专精,独具慧眼,识见非凡。他曾受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主持鉴定小组,与其他几位专家一起,对收藏在全国各大城市博物馆的国家级古书画珍品,进行了全面鉴定和甄别,为国家整理,保存了大量古文物精品。启功先生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书札记》,《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等。

饶宗颐

饶宗颐,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素有国学大师汉学家之称,在中国研究东方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付出过一定努力,对敦煌学、古文字学词学均有研究,并且精通梵文。有人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亚洲文化的骄傲”,余秋雨也曾经评价说:“香港饶宗颐,已经不是文化沙漠”;季羡林也曾经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香港大学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潮州市政府也在其家乡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2011年8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在香港大学看望饶宗颐

  

  

  
百年风云图史

  

柏堂

    

沙翁题写社名  

  

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  

  

  仰贤亭

  

印作

  

  印作

  

印廊  

  

鸿雪径  

  

曲径通幽  

  

  印藏  

  

凉亭  

    

  清--幽

  

丁辅之像

  

石藏东汉名三老       社结西泠纪廿年

  

汉三老石屋  

  

汉三老石屋前留影

  

  

汉三老碑  

    

闲 泉

  

  吴昌硕纪念室

  

吴昌硕像  

  

                                                          

长 联

  

              

  

  


在吴昌硕像前留影

    

吴昌硕作品  

  

观  

  

  规印涯

  

  

  

  

华严经塔

  

  

  

    

望西湖水光潋艳     感西泠百年风云  

  

  

  

  

俯视  

  

高风振千古   印学话西泠

  

以文会友   与古为徒

    

印传东汉今犹昔   社结西泠久且长  

    

百年印社   千秋印学  

  

在小龙泓洞前小憩  

  

  相关链接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49.77平方米。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佳处”之誉。
西泠印社还建有一座华严经塔,这座玲珑精巧的石塔是杭州唯一一座密檐式塔,是西泠社友中的一位和尚于1924年筹建的。塔高20余米,是西泠印社标志性建筑,塔平面为八角形,共十一级。第一级刻有《华严经》,二、三级刻有《金刚经》,上面八级和塔顶部分雕有佛像,底座周围也有刻像,精美生动。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侧,社址总面积为5757.865平方米,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各具特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互相映衬,构思布局极为精巧。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1913年,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盛名之下,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此后二十余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受西泠印社影响,河井荃庐长尾甲等海外社员把源自中华的金石篆刻艺术带回国内,在日本韩国创立了全国性的篆刻创作与研究团体。西泠印社促成、推动了周边汉字文化圈内篆刻创作与研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1949年,西泠印社收归国有。1979年后,社团活动步入正轨,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影响扩大,规模空前繁荣。2003年西泠印社创社百年华诞,109个海内外印学社团汇聚孤山,共襄盛典。
西泠印社历任社长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现任社长为国学大师饶宗颐。截至2005年底,西泠印社拥有社员313人,分布于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捷克加拿大等国家。每年固定在清明、重阳前后举办雅集,以孤山社址为核心,公祭印学先贤,举办社员作品和藏品展览,开展鉴赏研讨等活动,诗词吟咏、笔墨酬唱、赏鉴珍藏,延续了传统文人结社的聚会方式。每年还不定期邀集外地社员赴杭研究印学、商讨社务、观赏藏品,开展篆刻书画创作和展览交流活动,编辑出版金石书画出版物。西泠印社逢五、逢十周年庆典时,还汇聚海内外印学同道,举行大型纪念活动。
金石篆刻书画艺术的研习外,西泠印社藉社员和各界贤达之力,上自鼎彝碑碣,下至印玺泉刀,无不博采旁搜,并设印学图书馆,专收两浙图经志乘、乡邦掌故、先贤著述及一切考论金石、古器、书画等书,以供同人赏鉴研究之用。西泠印社还搜辑、考订、出版了大量印谱碑帖和印学研究著作,刊行海内外。
2001年06月25日,西泠印社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一步确立了西泠印社作为篆刻传承代表组织和国际印学中心的地位。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孤山路31号,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国性印学社团,以“研究印学、保存金石、兼及书画”为宗旨,以篆刻书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
  
  
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时值清末,金石研究和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众多的金石名家,有志于弘扬和发展国粹,在杭州篆刻家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吴石潜等人相聚西湖,研讨印学。于是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当时清朝杭州府钱塘县均以官府批文登记备案。在印社初创的10年,四位创始人团结同仁,集资、规划,“买山立社”,先后建造了“仰贤亭”等九处园林建筑,印社初具规模。1913年,举行了建社10周年纪念大会,修启(西泠印社成立启)立约(西泠印社社约),发展社员,公推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为首任西泠印社社长,并开展了集会、展览、收藏、出版等一系列活动。在此前后,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甲也来中国进行交流并加入印社。此后,在1923年和1933年,西泠印社分别举行了建社20周年、30周年纪念活动,“罗列金石书画千余幅于社,张挂四壁,一时文采风流,声闻远布”。此时,印社的园林建设全部完毕。社内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楼台亭阁建筑精美,摩崖石刻星罗棋布,成为西湖园林的精华之处。
1927年,首任社长吴昌硕逝世,著名金石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继任社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印社活动处于停顿,一直到1947年,才补行了40周年纪念活动。从1904年到1949年的45年,印社经历了一个纯民间社团的辉煌和艰辛。这一时期,西泠印社共有正式社员61人,赞助社友10人,除王、丁、叶、吴四位创始人和吴昌硕、马衡两任社长外,还有李叔同胡菊邻经享颐黄宾虹方介堪来楚生沙孟海等大家、学者以及两位日本篆刻家。

西泠印社活动停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西泠印社活动基本停止。1951年,经两地社员协商,将西泠印社房产土地等捐献政府,其园林由园管部门接收,可动文物(书画、书籍、印谱等)由省文管会保管。1957年,为推动新中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金石书画传统艺术的弘扬,浙江省委文教部和浙江省文化局,着手进行西泠印社的恢复工作。成立了西泠印社筹备委员会,由著名学者、书法家、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张宗祥为主任,潘天寿陈伯衡为副主任,诸乐三沙孟海等四人为委员。在社址开辟了吴昌硕纪念室,并由政府拨款5000,在社纺谏枇⒘私鹗榛攀胁?/span>
1959年,为贯彻中央关于体制下放的指示,浙江省文化局将西泠印社下放到杭州市,归杭州市文化局领导。同年9月,杭州市文化局成立杭州书画社,专营古今书画名家的真迹和复制品展览、收购和供应,并作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为西泠印社的恢复和活动提供基本经费保障。在浙江省委林乎加、李丰平书记关于要尽快恢复西泠印社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印学艺术的一再指示下,1962年12月中旬,西泠印社在杭州召开了建国后的第一次社员座谈会。到会的有张宗祥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上海书法篆刻学会主任沈尹默江苏国画院院长傅抱石、上海国画院院长王个簃湖北省文史馆副馆长唐醉石等全国金石书画名家及健在的印社社员三十多人。会上成立了以张宗祥为主任,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为副主任的庆祝西泠印社创建60周年筹委会,拟定了“庆祝西泠印社创建60周年活动计划”和“西泠印社章程”(草案),举行了“赵之谦金石书画艺术”专题讨论和两次书画活动。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有关领导都出席并讲了话。
1963年,印社召开60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名家和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印社社员云集杭州。除王个簃、沙孟海、马公愚方介堪韩登安等老社员外,新入社的都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书画篆刻大家,如傅抱石、马一浮沈尹默、潘天寿、程十发谢稚柳唐云等。大会通过了新的《西泠印社章程》,选举产生了近20人组成的首届理事会,选举张宗祥先生为第三任社长,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等五人为副社长。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第二届历代金石书画作品展等。大会还收到了国家及文化部、全国文联领导人董必武郭沫若齐燕铭沈雁冰等人的题词和贺辞。自此,西泠印社恢复了雅集活动,定期邀集理事和社员来杭,研究印学、商量社务、观赏藏品,并经常组织社员进行篆刻书画创作,举办展览,还编辑出版了有关的金石书画出版物。

建社纪念

西泠印社于1979年、1983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分别召开了建社75、80、85、90、95周年纪念活动。先后又有赵朴初吴作人启功叶浅予李苦禅罗福颐朱屺瞻陈巨来黄胄亚明陈大羽宋文治徐邦达吴青霞杨仁恺等一批金石书画名家和鉴定家等入社。在1979年建社75周年大会上,书坛巨匠沙孟海当选为第四任社长,赵朴初为名誉社长,王个簃、启功、程十发等八人为副社长。1993年建社90周年大会,著名学者、书法家、佛教活动家、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当选为第五任社长,启功、方去疾、程十发、郭仲选等九人为副社长。
1961年,西泠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西泠印社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正式出版单位。1999年,由西泠印社筹建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西泠印社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西泠印社已成为以社团为基础,兼具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图书出版、生产销售、展览交流、文物收藏和保护,集社团、事业、企业、出版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李瑞环李岚清乔石李铁映等曾亲临西泠印社视察和指导。

性质影响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印学社团,在解放前的近半个世纪中,在印社前辈先贤的共同努力下,西泠印社为保存金石、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西泠印社从一个民间的纯学术社团走上了一条由党和政府热心支持,由国家事业单位“以文养文”经济扶持,向社团、事业、企业、出版综合发展的独特之路,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瑰宝。
作为一个学术社团,西泠印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不但在国内外印学界和书画界独树一帜,在日本韩国东南亚更是颇具影响,已为《辞海》、《新华词典》等多种权威辞书机构所记载和认定。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重大的国际影响和社会声誉,全国只此一家。
作为一个民间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成立之始就具有独特的号召力,其原因是社员多为名家,且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就连日本的篆刻家也慕名远涉重洋前来入社,这是历史所形成的全国性和国际性。近百年来,西泠印社共有社员近400人,现有社员250余人,分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多为全国和各地著名篆刻家、书画家、鉴定家及学者。社员中还包括小林斗庵、梅舒适、金膺显等日本、韩国新加坡的20多位国际篆刻书画界的知名人士。
  
组织结构
  
作为学术社团,西泠印社有非常完整的组织结构。成立之初,西泠印社就订立了《西泠印社社约》即社团章程,并公推社长。自1963年起,西泠印社就有了经过社员大会通过的正式的《西泠印社章程》,并用选举的方法产生理事会和社长、副社长。1998年10月21日,西泠印社第十次社员大会通过了《西泠印社章程》,依据章程,西泠印社的组织结构依次为社员大会、理事会、社务会议、秘书处、专门委员会等。社团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举行二次社员雅集,每五年召开一次社员大会和社庆活动,并按照《西泠印社章程》的规定,开展各种社团活动。
1904年印社创立之时,没有人会主观刻意地要把它烙上一个全国性的标志。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多重积淀,无论从社员的分布、举办活动的范围、还是它所具有的影响力,西泠印社在事实上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意义的全国性的印学社团。其举办的一系列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活动,都是面向全国,甚至面向海外。但由于地域的属性和初创的民间性质,西泠印社的业务管辖一直具有地方性。成立时,只是向清朝地方官府登记备案;民国时,没有明确的官府记录;解放后,先是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1959年后下放至杭州市文化局管理,现由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管。这种业务管辖的地方性,在很大程度上对西泠印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有利于政府对西泠印社政治上和政策上的支持。从1957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市文化部门对西泠印社的发展倾注了异乎寻常的关心和支持:时刻关注印社的发展,经常出席印社的活动,热心解决印社的困难。从林乎加李丰平霍士廉王平夷陈礼节张德江柴松岳李金明王国平,历任省、市领导对西泠印社的发展都给予了精心的指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二、有利于政府对西泠印社经济上的资助。虽然西泠印社五十年来是以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以文养文的形式维持社团的活动和发展,但政府在财力上一直给予积极的支持:如拨款5000元作为恢复印社筹备资金;拿出10000元作为张鲁庵先生文物捐献印社的奖金;拨出楼房一幢作为印社文物仓库;多次下拨文物专项经费保护社址建筑和文物;投资900万元建造中国印学博物馆等等。

社团年史

1904年,丁仁(25岁)、王禔(25岁)、叶铭(38岁)、吴隐(37岁)等四人在孤山数峰阁旁买地筑室,创立印社。
1913年,印社创立十周年。经过十年的建设,印社规模完成,并召开纪念大会,定名西泠印社,修启立约,公推吴昌硕为首任社长。
1921年,印社同仁募赎“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演义了一出爱国主义的壮举。1923年,印社二十周年纪念。“于秋间又开纪念会,罗列金石家书画千余幅于社,张挂四壁,一时文才风流、声闻远播。”
1927年,首任社长吴昌硕逝世,享年83岁。继任社长为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金石鉴赏家马衡。
1933年,印社三十周年纪念。经历年展拓,社址范围已具相当规模,占地5.678亩。编印《西泠印社三十周年纪念刊》。
1946年重修。因抗战而停止的印社活动逐渐恢复。
1947年,继去岁重修印社后,补行印社四十周年纪念。
1949年新中国成立,西泠印社所属社址、设置、文物等,由人民政府接管。
1951年,经沪、杭两地社员协商,将印社房产、土地等捐献政府,其园林由园管部门接收,文物等由省文管会保管。
1955年,第二任社长马衡逝世,享年75岁。
1957年,在浙江省委关心下,成立西泠印社筹备委员会,着手印社的恢复工作。张宗祥为主任,潘天寿、陈伯衡为副社长,诸乐三、沙孟海等4人为委员。在社址开辟金石书画门市部,在观乐楼设立《吴昌硕纪念室》。接待日本著名书道家青山杉雨一行来印社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来印社访问的第一批日本客人。
1959年,印社由浙江省文化局移交杭州市文化局领导。自收自支的杭州书画社成立,郭沫若为之题名。
1961年,省人民政府宣布印社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印社在杭州召开建国后第一次社员座谈会,张宗祥、潘天寿、沈尹墨、傅抱石、王个簃等三十多名社员参加。
1963年,印社六十周年纪念。选举产生印社首届理事会,张宗祥当选为第三任社长。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等5人为副社长。
1965年,第三任社长张宗祥逝世,享年84岁。
1966年,“文革”开始,社址中部分造像及后山石坊遭毁,其他社藏文物及刻石因积极采取保护措施而未损。印社社团活动停滞。
1973年,开始恢复金石书画出版工作。香川云峰率日本书道代表团访问印社。此后,对外交流日趋频繁。
1977年,整修社址,复建宝印山房,辟为孤山外宾门市部。
1978年,国家批准西泠印社为出版单位。《革命胜迹印谱》出版,叶剑英副主席为印谱题名。
1979年,社刊《西泠艺丛》创刊。召开印社七十五周年纪念大会,选举沙孟海为社长,赵朴初为名誉社长,王个簃、方介堪、启功、诸乐三、钱君陶、程十发等为副社长,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自此,社团活动全面恢复,王个簃向印社捐献吴昌硕及明清大家书画三十件。
1983年,印社八十周年纪念。与会社员和来宾及日本友人共二百余人。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沙孟海和赵朴初继续担任社长和名誉社长。
1984年,举行吴昌硕诞生一百四十周年纪念活动,规模为全国之最,并出版大型画册《吴昌硕作品集》。
1985年,社报《西泠艺报》创刊,沙孟海社长题写报名。
1988年,印社应邀赴日举办“西泠印社展”,展出轰动日本,盛况空前。举行建社八十五周年庆祝活动,选举第四届理事会,沙孟海继续担任社长,赵朴初继续担任名誉社长。
1990年,由西泠印社主办,全国122家印社参加的“全国印社篆刻联展”在杭州开幕,并到北京等十一个大城市巡回展出。
1992年,第四任社长沙孟海逝世,享年93岁。
1993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印社筹建“中国印学博物馆”。印社召开建社九十周年纪念大会,选举第五届理事会,选举赵朴初为第五任社长。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西泠印社百名社员创作“迎香港回归百印图”。《西泠印社藏品展》在深圳珠海、杭州、温州等地展出。印社举行“抒西泠情怀、迎香港回归”大型雅集活动。
1998年,印社九十五周年纪念,选举产生第六届理事会,赵朴初连任社长。
1999年,中国印学博物馆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印社出版社立足改革,走出困境,喜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印社文化产业稳步发展,继续保持一定增长态势。印社举办“第四届全国篆刻评展”。“西泠印社”商标和服务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2000年,第五任社长赵朴初逝世,享年93岁。
2001年,印社社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物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西泠印社进行了组织机构调整:撤消了市文化局所属的西泠印社办公室,组建了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作为西泠印社日常事务的管理机构,为市委直属的局级事业单位。
2003年,西泠印社六届五次理事会在杭州召开,会议一致通过选举启功先生为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

历届理事

1904年成立
第一任
(1913年)
吴昌硕
第二任(1927年)
马 衡
第三任(1982年)

第一届

张宗祥
潘天寿 傅抱石 许钦文 孙晓泉
孙晓泉
(兼)
建社六十周年大会

第二届

沙孟海
王个簃
方介堪 孙晓泉 方去疾 启功 诸乐三 钱君陶
程十发
孙晓泉
(兼)
王个簃 方介堪 方去疾 许钦文 孙晓泉 启功
沙孟海 吴作人 沈柔坚 张英田 周哲文 胡铁生 郭仲选 唐云 诸乐三 钱君陶 商向前 曹漫之 程十发
建社七十五周年大会

第三届

名誉社长:赵朴初
社长:
沙孟海
王个簃
方介堪 方去疾 刘江
启 功
诸乐三 钱君陶
程十发 郭仲选 赵辉君
高式熊 丁茂鲁
吴作人 胡铁生 徐邦达 商承祚 曹漫之 郭绍虞 谢稚柳
丁茂鲁 王个簃 王伯敏 方去疾 方介堪 马国权 毛昭晰 叶潞渊 吕国璋 朱关田 朱复戡 刘江 启功 沙孟海 李明 周哲文 陈佩秋 邹梦禅 钱君陶 赵辉君 张尤栋 高式熊 唐云 黄涌泉 商向前 郭仲选 诸乐三 程十发 韩天衡 亚明
建社八十周年大会

第四届

名誉社长:
赵朴初
社长:
沙孟海
方去疾 刘江
启功 胡效琦 钱君陶
程十发 郭仲选
吕国璋
丁茂鲁 高式熊
王 芳
吴作人
杨招棣 胡铁生
徐邦达 谢稚柳
丁茂鲁 王伯敏 方去疾 马国权 毛昭晰 叶一苇 叶潞渊 吕国璋 朱关田 刘江 启功 沙孟海 李明 余正 周哲文 陈大羽 陈佩秋 陈振濂 胡效琦 钱君陶 高式熊 唐云 黄涌泉 商向前 郭仲选 程十发 韩天衡 蒋北耿 熊伯齐
名誉理事:
小林斗庵(日本)
梅舒适(日本)
建社八十五周年大会

第五届

(1993年)
赵朴初
郭仲选(常务副社长)
方去疾 刘 江
朱关田 启功 胡效琦 钱君陶
程十发 韩天衡
吕国璋
高式熊
余 晖
王 芳
吴作人
陆俨少
杨招棣 胡铁生
徐邦达 谢稚柳
陆抑非 高占祥 万学远 史济煊 朱屺瞻 谭建丞 吴青霞
丁茂鲁 马国权 方去疾 王伯敏 毛昭晰 叶一苇 叶潞渊 刘 江 朱关田 吕国璋 启 功 余 正
吴长邺 李 明 杨鲁庵 茅大雄 周哲文 陈大羽 陈佩秋 陈振濂 金鉴才 赵朴初 胡效琦 高式熊 钱君陶 黄涌泉 黄镇中 郭仲选 商向前 程十发 韩天衡 蒋北耿 熊伯齐
名誉理事:
小林斗庵(日本)
梅舒适(日本)
建社九十周年大会

第六届

赵朴初
郭仲选(常务副社长)
方去疾 刘 江
朱关田 启功 李建国
程十发 韩天衡
吕国璋
高式熊
王佩智
黄镇中 金鉴才
万学远 王 芳
史济煊 杨仁恺 杨招棣 沈者寿
吴青霞 邵华泽 高占祥 徐邦达 梁平波 蒋维崧
丁茂鲁 马国权 方去疾 王伯敏 毛昭晰 王北岳 王佩智 叶一苇 刘 江 朱关田 朱妙根 吕国璋 孙其峰 孙慰祖 李建国 李刚田 李 明 启 功 杨鲁庵 余 正 吴长邺 吴 莹 茅大雄 陈大羽 陈佩秋 陈振濂 金鉴才 林 近 邹振亚 张耕源 赵朴初 祝遂之 高式熊 郭仲选 黄涌泉 黄镇中 程十发 韩天衡 蒋北耿 童衍方 熊伯齐
名誉理事:
小林斗庵(日本)
梅舒适(日本)金赝显(韩国)
建社九十五周年大会
西泠印社第七届社长、副社长名单(2006)
社长:启 功
副社长:郭仲选(常务)、刘 江、朱关田、程十发、韩天衡、陈振濂、王玉明
  
西泠印社第七届理事会聘任名誉副社长名单
名誉副社长:吕国璋 高式熊 小林斗庵(日本) 梅舒适(日本) 金膺显(韩国)
西泠印社第七届理事会聘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
秘书长:陈振濂(兼)
副秘书长:包正彦 黄镇中 金鉴才 童衍方
西泠印社各研究室主任名单
篆刻创作研究室主任:余 正 熊伯齐
印学理论与社史研究室主任:黄镇中 孙慰祖
书法研究室主任:祝遂之 李刚田
国画研究室主任:金鉴才 孙其峰
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童衍方 杨鲁庵
西泠印社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茂鲁 王玉明 王北岳 王伯敏 王佩智 毛昭晰 叶一苇 包正彦 吕国璋
朱关田 朱妙根 刘 江 孙其峰 孙慰祖 杨鲁庵 苏士澍 李 明 李刚田
吴 莹 吴长邺 启 功 张耕源 陈佩秋 陈振濂 茅大容 林 近 金鉴才
祝遂之 徐 畅 高式熊 郭仲选 郭学焕 黄涌泉 黄镇中 韩天衡 蒋北耿
程十发 童辰翊 童衍方 熊伯齐

第七届

(按姓氏笔划为序):
社长:饶宗颐
万学远 王 芳 叶 明 史济煊 乔 石 刘 枫 孙家正 李从军 李铁映
李瑞环 杨仁恺 杨招棣 吴青霞 沈 鹏 沈者寿 迟浩田 张 飚 张 曦
陈敏尔 邵华泽 周巍峙 徐邦达 梁平波 蒋维崧
  
  
  
---  汉中书画网制作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汉 中 书 画 网 

QQ: 1059438251

备案号:陕ICP备09014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