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新闻 > 详细内容
曹奕古琴文化讲座在汉未央文化体验馆举行
发布时间:2013/4/1  阅读次数:2044  字体大小: 【】 【】【

                          曹奕古琴文化讲座在汉未央文化体验馆举行

                                                                                                                                                                                                                

                                                            

  
       (汉中书画网董晓蓉 报道)日前 ,“大声稀音寻知己 ,霓裳羽衣觅古风。” 蜀派古琴老师曹奕汉未央文化体验馆举办了一期中国古琴文化专题讲座,其间还穿插汉服,汉舞表演,为大家奉上一道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盛宴,让大家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古琴这一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讲座中,曹奕老师讲解了古琴初知、琴人琴事、古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名曲解析等,最后还向大家展示了古琴名曲《醉渔唱晚》,在现场获得热烈反响。他希望通过古琴讲座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寻,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古琴。同时也希望在国学渐热的时代,通过自己努力的探寻,将汉服、汉乐、汉舞等汉文化复兴于汉中,共同将圣贤遗风播扬四海!  

  一   讲座现场:

  


  


  


  

二  课件学习

  


  


  


  


  


  


  


  


  


  


  


  


  


  


  


  


  


  


  


  


  


  


  


  


  
   古琴知识拓展: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古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当其冲地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另一种解释:古琴,在古代称作,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经流行。后来,由于孔于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
 长期以来,琴家们多认为五弦之琴,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弦琴,似乎古琴有生以来变化就不大。但随着出土文物的新发现,这一传统观念被动摇了。现在,我们参照古代文献,得到这样的印象:汉以前的琴,面板和底板可以分合,琴面有装饰性的波状起伏,琴弦多少不定,少为五弦,多达二十弦,演奏时只弹空弦,自汉朝以后,琴面渐趋于平整,出现了局部可以使用左手按弦的七弦琴:至魏末晋初,嵇康在他的《琴赋》中所描绘的琴,和我们现在常见的琴就十分相似了。
 古琴全部音域宽达为三个半到四个八度。常用的定弦法,最低音是五线谱上大字一组的C,最高音是小字二组的a,七根弦的排列是CDFGACd弦。古琴的音色很丰富,通常演奏多使用低音区,演奏时,右手拨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弹空弦,古琴家称之为散音,其声刚劲浑厚、宏亮如钟;泛音有的轻盈虚飘有的清亮如珠(古琴上有100多个可实用的泛音)。按音则圆润细腻,富于表情,有似歌声。而琴家称之为走手音的左手按滑音(一种非常微弱的滑音)则如丝绕柱梁。

  猱(náo是古琴特有的左手技法,是左手指细微缓慢地摇动,其音色有如人声吟哦;是左手指实上虚下左右滑动,取音苍劲;即现在所指的上滑音;,即下滑音。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古琴音乐富于人声吟唱的特点,而且由于频率、幅度变化所形成的各种,还巧妙地表现了不同感情状态下律动的紧张度。
 由于不同地域风土和人的气质的差别,形成了各种古琴演奏的流派。早在唐代,就有吴,蜀两大派。隋唐间的琴家赵耶利,曾以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宙,亦一时之俊概括了吴,蜀两派的风格特点。明清时期,古琴则发展演变为川派、虞山派,广陵派、浙派、金陵派,中州派,诸城派,闽派等多种流派。
 而近现代新的古琴流派也必然随着中外文化的交融在不断孕育和派生之中,这无疑将给琴坛带来新的风貌。同时,古琴艺术,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邃的美学思想,积极地影响着现代的音乐创作。

     中国古琴名曲,历尽沧桑,均实为千古流传的雅乐。现存较为大众熟悉的有:幽兰、流水、潇湘水云、神人畅、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渔舟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春晓吟、洒狂、凤求凰、唉(ǎi)乃〔唉乃,象声词,1、形容摇橹的声音;2、划船时歌唱的声音〕、关山月等。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的音乐中独树一帜。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往往与诗歌密不可分,古诗词一般都能弦歌之,韵律和顿挫诗歌和琴乐是完全统一的。琴又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这又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诗歌琴乐绘画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共同的美的追求。在琴那里,审美追求和道德追求融为一体了。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古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千百年来,古琴以特立独行的艺术魅力、空灵苍远的哲学意境与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把琴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代言人,甚至视为文人的一种象征.<<礼记>>:"士无故不撤琴瑟''.孔子也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琴、棋、书、画列为文人必备素养之首要。古琴艺术追求意境美、人格美、不停留于形式的华丽,不满足于感觉的愉悦,而体味内在的意蕴,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化特征。因而古琴又有哲学性的艺术,艺术性的哲学之谓也。

  

  


  古琴讲座链接:

汉中书画网诚邀您听琴
http://www.hzshww.com/Article.asp?id=1673793

  

  

-汉中书画网 友情报道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汉 中 书 画 网 

QQ: 1059438251

备案号:陕ICP备09014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