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探索 > 详细内容
文化探索:谁非过客 花是主人--走进千唐志斋
发布时间:2013/3/16  阅读次数:5170  字体大小: 【】 【】【

  

文化探索:

“谁非过客 花是主人”

--走进千唐志斋  

  

  

             “岁月悠悠,青史不古”,冬日的午后,我走进了河南新安县被为“石刻唐书的全国重物单--唐志清素雅,枯藤老树。块石都镌了几多烟的故事字迹密匝,下几多月的印记。这里是一座,积蓄着几多铁划银钩和流水行云,翰墨留香,遗韵犹存。两个小时,我穿越了历史千年,走过了盛唐与清民,我感慨于“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对人生的蹉跎喟,感慨于兰花“落落”生命无土可依的孤独无助,感慨万千。但是,有时人生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

  

        
  
相关链接: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张钫先生酷爱金石字画,并广泛征集,在故宅花园“蛰庐”内建斋收藏,由王广庆命名、章炳麟题额为“千唐志斋”。斋中镶嵌墓志、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志1191件。内容涉及皇亲国戚、相国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参曹,以至处士墨客、佛僧道士、宫娥彩女等各阶层人物,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证史、补史、纠史的作用,被史学界称为“石刻唐书”。1997年晋升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唐志斋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被誉为“一部石刻唐书”的墓志铭博物馆——千唐志斋,从洛阳到千唐志斋大约需要 50 分钟时间。现在,我先把千唐志斋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大家。

  千唐志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四十五公里之新安县铁门镇。它是已故起义将领、著名爱国人士张钫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北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一千四百九十一件。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盖缘于此。
铁门,古称阙门,为豫西名镇,是千唐志斋创建人张钫的故乡。这里青龙、凤凰两山对峙,南、北涧水环镇东流,东临函谷,西扼崤山,风景秀丽,交通便利。近年来,坐落在镇西北角的千唐志斋,更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万千的中外游人。
千唐志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贞观,历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则天的改元,安禄山的僭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有位极人臣的相国太尉,封疆裂土的皇亲贵戚,雄踞一方的藩镇大吏,职司守土的刺吏太守,官卑职微的尉丞参曹;也有优游园林的处士名流,昧道参禅的真观洞主,以及被深锁内宫、凄凉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贯的宫娥彩女。这些墓志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珍贵资料,起着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作用。千唐志斋的墓志铭有两大作用,一为纠史,一为观书,千唐志斋可以说是一部石刻唐书,一部最原始的-档案,一部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一部形神皆妙的唐代书法演变史,千唐志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说千唐志斋是一部石刻唐书,是这些志石上记载了唐代三百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大量史实,这些史实的详细情况已被历史的风烟所湮没,仅有的史籍仅述其大概,对于历史的记述,史书是竖向的,粗略的,而墓志铭对这些事实的记述则是横向的、详细的。这些-穿越千余年时光的隧道,再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与我们智慧的祖先对话,使我们以史为鉴,感悟过去,启迪未来。所以说,千唐志斋又是一部百科全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一下对唐代农民起义的记述,这方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崔玄籍墓志记载了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睦州(今浙江建德)女英雄陈硕真为首的反对酷吏、豪强压迫的农民起义;这方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裴镐墓志则记载了当年在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发生的“海盗”起义事件;这方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嗣曹王李皋墓志与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陈皆墓志都记载了他们参与镇压袁晁起义的情况,这些记载都为史籍提供了难得的佐证,对我们了解唐中期以后农民起义活动的范围、规模以及被镇压的情况大有裨助。在五号室崔玄籍墓志左上方的这方墓志主人为高玄,高玄为辽东三韩人(即南韩人),其祖父曾为平壤刺史,后其随泉南生来唐,并入仕,卒葬洛阳北邙,这方墓志对于了解唐代的外交及用人制度非常有趣,各位不妨仔细一看。

   从这些藏志中,还可以看到唐代官府对盐、茶、酒实行专卖和均田制日益解体的情况。如位于八号室的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孙公义墓志中,记载了会昌年间睦州一带经济萧条、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以及孙公义针对时弊、力倡农耕、推行新税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的措施。另外,位于三号室的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的王德表墓志、位于五号室的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裴同墓志、位于三号室的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和守阳墓志、位于三号天井的锦州刺史赵洁墓志都分别记述了唐王朝与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同地方政权之间存在的矛盾与纠纷,也记载了大量彼此友好往来的事实。再如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张尊师墓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侯敬忠墓志中还可以看到唐代佛、道两教广泛流行及彼此相此消长的斗争情况。如果读者有心了解唐代士族门阀势力的兴衰,姓氏的渊源、地名的变更、以及自然、交通的情况,也不难从这些墓志中略窥端倪。综上所述,千唐志斋藏志对我们了解有唐一代三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均有其重要的价值。
  墓志之作,意在传世,所以多仰名家撰述和书写,其在文化、书艺方面的价值,也是弥足珍贵的。我国的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至魏晋、南北朝时,已是诸体皆备。有唐一代,书法更成为士子进身之阶,日臻精熟。这在千唐志斋藏志中体现得尤其显著。倘若我们留意于此,便会沉浸其中,为其精湛书艺所陶醉。论书体,篆、隶、行、楷,般般俱备。观流派,汉晋的钟、王,唐初的虞、褚、欧阳,盛晚唐的颜、柳、李、张,诸种风格,皆可一览无余。如颇具虞风的唐名相狄仁杰所书相州刺史袁公瑜墓志,神似褚体的画家李凑所书顺节夫人李氏墓志,形近颜体的李公辅撰书孙公夫人李氏墓志,无名氏楷书的田夫人墓志,无名氏以行草所书赵洁墓志等,都是唐志中不可多得的书艺佳作。还有唐大诗人王昌龄所书陈颐墓志,以及由著作郎李昂为其叔叔所撰的唐名书法家李北海墓志也收藏于此,这些均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在北魏、宋、明和五代墓志中,也多有精品的。而被誉为“近代三绝”的原斋主人张钫之父张子温墓志,是由章炳麟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集近代文章、书法、篆刻名家之大成,尤为罕见的珍品。其他藏志,虽非全出自名家圣手,却也块块晶莹,字字珠玑,或遒劲隽秀,或风韵流畅,纷呈书艺之美。

   对书法有兴趣的朋友从这些琳琅满目的志石上可以尽情享受-精美的书法艺术给我们带来的美感,由此更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时光的流逝,有许多美好的艺术不复再现了,后人对这些流逝的东西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书法艺术,我们仅仅只能看到大部分大家佳构,但许多发展过程中的东西看不到了。今天,这些唐代墓志铭的书法艺术使我们耳目一新,“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种传之后世的书法艺术都是集前人之大成者,这里展示的书法艺术使我们看到了唐代书艺演变之全过程,她不仅可以打破许多人们对唐代书法的认知习惯,还可以提出许多新的命题,让我们来认识-书法、唐代文化。此外,在专贮书法绘画石刻的第十五号窑洞内,还可以见到宋米芾所书对联,明清之际神笔王铎所书的大幅中轴,清代王弘撰、刘墉、陈鸿寿、邵瑛、韩东篱等人所书的屏扇、对联,以及近人章炳麟、李根源、靳志、戴传贤所书的对联、单条石刻等。在十一号窑室内还嵌有明代董其昌所书《典论论文》长卷,还有由蒋中正撰文、贺耀组隶书和-众多高级-和社会贤达具名为张钫母亲庆祝七十寿辰的长篇寿序石刻。其他如元赵孟 书丹的宣武将军珊竹公神道碑等也弥足珍贵。

   至于绘画方面,虽为数不多,但皆为稀有佳构。第十一室嵌有汉代线刻佛教故事,第十五室嵌有汉武帝梦景浮雕,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所作风、雨、阴、晴竹姿四幅屏扇和名曰“醒”的单条竹画石刻,第三天井西壁所嵌清代光绪皇帝引见官王纯谦指画兰草等,无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尤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作“风雨阴晴”竹画,幽篁疏影,形神皆妙,我们站在石刻前,仿佛感受到凤尾森森,疏影横斜的拂面清爽,顿然领受到名家圣手的无穷魅力。

   大家看完了藏石窑洞和天井长廊,可以坐在竹丛前的百年石屋旁稍事休息,读一读名家题写的匾额,听一听清脆悦耳的鸟鸣,尽情发挥思古之幽情,这里的“蛰庐”的匾额及“听香读画之室”的楹联均为康有为游陕过豫豫宿铁门时撰书,而室楣横额则为著名金石家罗振玉的高徒关百益所题;千唐志斋门廊楹联为清翰林学士宋伯鲁撰写,相对东廊门楹联为张人杰所书。凡此种种,莫不神采飞动,风格卓异,与斋内藏志书艺交相辉映,引人入胜。

   尤其是“听香读画之室”的楹联,为康有为所书:上联为“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下联为“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1923年,康有为被张钫所邀请,在新营园林里逗留数日,与张钫在这石屋里谈书论画,相叙悃城,康有为挥笔书联,把张钫比为当年在函谷关请老子写道德经的关令尹喜,自翊为著书立说的圣人老聃,又对张钫寄予厚望,把张钫喻为汉代射虎将军李广,言喻张钫辛亥革命有功,但受到不平等待遇,有朝一日,将东山再起,成就一番事业。时过不久,张钫由蛰庐复出,在戎马生涯中,开始征集收藏墓志铭,为我们中华民族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国宝,成了青史留名的功人。

   千唐志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经过不断修葺整理,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政要名流以及书艺爱好者慕名来游,先后接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布赫、王丙乾、谷牧、马文瑞、王恩茂、刘宁一等,它不仅成了海外游人寻根觅宗的“千年秘笈”,也是史学家们研究唐史的一条“通幽曲径”。现在已是洛阳市对外联络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原黄河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新近搬迁到千唐志斋的北魏石窟也引起了国内外的注目。千唐志斋所珍藏的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正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

   在千唐志斋,我们完全被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沉重而悠长的历史在这里被时光的黄土所掩埋,在这里沉积为一部无声的巨著,又展示在我们面前,审视这一颗颗玲珑剔透的琥珀,恍惚耳闻目睹大唐厮杀拼斗的刀光剑影和笙歌弦舞的糜乱浮华,祖先们智慧的目光,浑浊的泪眼和低沉的叹息,使你一步走进历史的深处,被突如其来的感悟而惊心动魄,当你不由自主地去抚摸那冰冷而无言的志石时,也许你的心会蓦然一惊,因为你真切地触到了-跳动的脉搏。

   这里是一座梦园,当你从历史的幽径中走出,漫步在幽篁疏影鸟语花香的碎石小路上时,你也许会产生如入禅境的感觉,这里深厚的文化意蕴赋予了园子无尽的魅力。仿佛连鸟雀的叫声也充满了唐风宋韵,它会使浮躁的灵魂一瞬间归于沉静。如若你走近与竹林相对的百年石屋,你会看到它的苍老和正面的八个大字:“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轻轻一读,冷峻而凄凉,过客与花朵,嗖嗖剑气与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过,回头再看到满壁志石与花木虫影,你会突然领悟到佛一般的慈善与安详。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休息,您可以利用剩下的时间去看一看蛰庐东侧的北魏石魏,或者沿着古色古香的小镇街道,去看一下位于镇子中间的张钫故居,在那里,你一定会寻找到时光的印痕和新的感受。    

  

  

  

  

  

  

  

  

       “蛰庐”的匾额及“听香读画之室”的楹联均为康有为游陕过豫宿铁门时题写,而室橱横额则为金石家罗振玉的高徒、曾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的关百益所题;千唐志斋门廊联为清翰林学士宋伯鲁书写,相对东廊门植联为张人杰所书。这些题字莫不神采飞扬,风格卓异,与斋内藏志书艺交相辉映,引人入胜。  

  

  

  

  

  

  

  

  

  

  

  

  

  

              

  

  

  

  

  

  

  

  

  

  

  

  

  

  

  

  

  

  

  

  

  

  

  

  

  

  

  

  

  

  

  

  

  

  

  

  

  

  

  

  

  

  

  

  

  

  

  

  

  

  

  

  

  

  

  

  

  

  

  

  

  

  

  

  

  

  

  

  

  

  

  

  

  

  

  

  

  

  

  

  

  

  

  

  

  

  

  

  

  

  

  

  

  

  

  

  

  

  

  

  

  

  

  

  

  

  

  

  

  

  

  

  

  

  

  

  

  

  

  

  

  

  

  

  

  

  

  

  

  

  

  

  

  

  

  

  

  

  

  

  

  

  

  

  

  

  

  

  

  

  

  

  

  

  

  

  

  

  

  

  

  

  

  

  

  

  

  

  

  

  

  

  

  

  

  

  

  

  

  

  

  

  

  

  

  

  

  

  

  

  

  

  

  

  

  

  

  

  

  

  

  

  

  

  

  

  

  

  

  

  

  

  

  

  

  

  

  

  

  

  

  

  

  

  

  

  

  

  

  

  

  

  

  

  

  

  

  

  

  

  

  

  

  

  

  

  

  

  

  

  

  

  

  

  

  

  

  

  

  

  

  

  

  

  

  

  

           在九朝古都洛阳以西45公里处,有一个风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河南省新安县城西的铁门镇。这里西扼崤岭,东控函谷,已有千年历史,被章太炎誉为“当关洛孔道”。这里青龙、凤凰两山对峙,一肪涧水潺潺东流,素有洛阳西大门之称。

  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便位于铁门镇的西北隅。这里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功勋元老张钫(字伯英)先生的家乡。

  二十年代初,张钫先生隐居铁门,营园林广及百亩,蔚为壮观。康有为游陕过豫,被张钫邀至园中,谈书论画,赋诗抒怀,题名“蛰庐”。

  新安千唐志斋博物馆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张钫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盖缘于此。

  铁门最吸引游人之处当推"蛰庐"它是原国民革命军将领、前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张钫先生的私人花园。而"蛰庐"最有魅力的地方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这是一座包括一走廊、三天井、十五孔拱式砖窑的建筑,原藏石1578件,现有墓志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另有西晋、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代墓志228件及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等石刻艺术品,因大部分是唐代碑刻,故名"千唐志斋"。张钫先生生前酷爱金石书画,在他有生之年,将流散于洛阳地区民间的志石多方罗致,送达故里铁门,在自家花园"蛰庐"西侧专辟一隅,镶嵌储存。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斋室题额。

  千唐志斋收藏的碑刻,多为历代名家遗墨,其中有南朝王弘所书的行草条幅,宋代米芾的行草对联,元代赵孟頫的楷书碑文,明代董其昌所书横披,清代"神笔"王铎及刘镛、邵瑛、韩东篱、郑板桥等人的墨迹。此外还有由蒋介石(中正)撰文、贺耀祖隶书,有国民党43名省级党政军官员署名为张母祝寿的《张母王太夫人寿序》。 由于千唐志斋所收的墓志,主要为唐代碑刻,故有人称其为"石刻唐史",同时我们也可从中窥见中华书法演变的轨迹。

竹画

  千唐志斋里保存着郑板桥作的4幅《题竹》诗画,这四幅画不仅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而且画出了阴晴雨雪四种天气。巧妙的构思,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


生平

  张钫,字伯英,号友石老人。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早年曾参加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张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上世纪三十年代历任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设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他曾对和平解放四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9年底在成都起义。解放后,张钫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5月病逝于北京。

成就

  张钫生前酷爱金石字画,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王广庆交往较密。在他们的影响下,尤其是在于右任的鼓励下,张氏于1931年开始广泛搜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陆续运至其故里铁门镇。1933年前后在其“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罗致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其未镶嵌部分,除于抗日战争时期运陕捐赠陕西博物馆数百块外,历经变乱,散失不少。据1935年由上海西冷印社发行的《千唐志斋藏石目录》载,共计1578件。现斋内尚存各类藏石1419件,其中西晋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国7件,此外尚存有墓志盖19件,以及其他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等54件。

背景

  洛阳地处中原,古来为文人荟萃之地。此邙山雄浑逶迤,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历代帝王将相、富户巨贾,皆迷信北邙为风水宝地,多葬于邙山下,故民间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上少闲土,说是洛阳人旧墓”、“北邙无卧牛之地”,成为我国最为集中浩大的墓葬区。随着清末以来的盗墓及其它自然原因,埋于墓中的志石出土甚多,张钫先生三十年代的大规模搜集,几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为我们国家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国宝。

  墓志铭是一块刻满文字的正方形青石,这块薄薄的石片记述了死者的世系爵里、平生经历、配偶子嗣、卒葬时地,然后埋在死者坟墓里边。一个人漫长而辉煌的一生,一个人姜冷而平庸的一生,都被浓缩成一块透明的胶片,展示在这里。曾经指点过江山的人,曾经使历史发出耀眼光斑的人,曾经摇笔生珠的文人,曾经身首异处的武士,或吃斋念佛的和尚,或云游四方的道士,都以一种形式,走进了时光的隧道,千唐志斋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藏品概况

  千唐志斋所藏唐人墓志自初唐的武德贞观年起,到后唐的天复、天佑年止,凡三百年之年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自相国太尉至刺史太守,处士名流,宫娥才女,百姓杂家,无所不包。这些墓志记载了唐人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是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佐证,既可以视为一部石刻唐书,又可以称得上唐人档案馆;同时也是研究唐人翰墨文章、书法艺术的资料宝库,故又素有“唐代书法演变史”、“唐散文大观”之称。

收藏

  这些志石都是张钫从全国各地,主要是洛阳一带搜集而来的。洛阳号称九朝古都,是人文荟萃之地。城北邙山,东西绵延百余公里,雄浑遥远,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历代达官贵人,富户巨贾,皆迷信邙山为风水宝地,甚至远在江南塞北的人,临终还嘱其后人,不远千里,还葬北邙。所以民间流传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见王建《北邙行》)。

  也正是这些富豪的墓葬,诱致了盗墓之风的盛行,盗墓者重于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则乏人问津,多散失民间。清末修陇海铁路取线邙山脚下,掘出的志石被弃置于民间田舍。张钫看到后,广为搜求,辟地建斋,妥为保存,因其事先曾与于右任达成协议,魏志归于而唐志属张,遂使千唐志斋成为全国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

意义

  千唐志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贞观,历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则天的改元、安禄山的僭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有位极人臣的相国太尉,封疆裂土的皇帝贵戚,雄踞一方的藩镇大吏,职司守土的刺史太守,官卑职微的尉墨参曹;也有悠游园林的处士名流,昧悟参禅的寺观洞主,以及被深锁内宫、凄凉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贯的宫娥彩女。这些墓志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会活动,故又可作一部石刻唐书看待,这些文字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珍贵资料,起着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作用。

说千唐志斋是一部石刻唐书,是这些志石上记载了唐代三百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大量史实,这些史实的详细情况已被历史的风烟所湮没,仅有的史籍仅述其大概,对于历史的记述,史书是竖向的,粗略的,而墓志铭对这些事实的记述则是横向的、详细的。

这些唐人穿越千余年时光的隧道,再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与我们智慧的祖先对话,使我们以史为鉴,感悟过去,启迪未来。所以说,千唐志斋又是一部百科全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一下对唐代农民起义的记述,这方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崔玄籍墓志记载了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睦州(今浙江建德)女英雄陈硕真为首的反对酷吏、豪强压迫的农民起义;这方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裴镐墓志则记载了当年在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发生的“海盗”起义事件;这方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嗣曹王李皋墓志与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陈皆墓志都记载了他们参与镇压袁晁起义的情况,这些记载都为史籍提供了难得的佐证,对我们了解唐中期以后农民起义活动的范围、规模以及被镇压的情况大有裨助。在五号室崔玄籍墓志左上方的这方墓志主人为高玄,高玄为辽东三韩人(即南韩人),其祖父曾为平壤刺史,后其随泉南生来唐,并入仕,卒葬洛阳北邙,这方墓志对于了解唐代的外交及用人制度非常有趣,各位不妨仔细一看。

  从这些藏志中,还可以看到唐代官府对盐、茶、酒实行专卖和均田制日益解体的情况。如位于八号室的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孙公义墓志中,记载了会昌年间睦州一带经济萧条、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以及孙公义针对时弊、力倡农耕、推行新税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的措施。

另外,位于三号室的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的王德表墓志、位于五号室的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裴同墓志、位于三号室的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和守阳墓志、位于三号天井的锦州刺史赵洁墓志都分别记述了唐王朝与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同地方政权之间存在的矛盾与纠纷,也记载了大量彼此友好往来的事实。再如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张尊师墓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侯敬忠墓志中还可以看到唐代佛、道两教广泛流行及彼此相此消长的斗争情况。如果读者有心了解唐代士族门阀势力的兴衰,姓氏的渊源、地名的变更、以及自然、交通的情况,也不难从这些墓志中略窥端倪。综上所述,千唐志斋藏志对我们了解有唐一代三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均有其重要的价值。

对书法有兴趣的朋友从这些琳琅满目的志石上可以尽情享受唐人精美的书法艺术给我们带来的美感,由此更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时光的流逝,有许多美好的艺术不复再现了,后人对这些流逝的东西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书法艺术,我们仅仅只能看到大部分大家佳构,但许多发展过程中的东西看不到了。

今天,这些唐代墓志铭的书法艺术使我们耳目一新,“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种传之后世的书法艺术都是集前人之大成者,这里展示的书法艺术使我们看到了唐代书艺演变之全过程,她不仅可以打破许多人们对唐代书法的认知习惯,还可以提出许多新的命题,让我们来认识唐人书法、唐代文化。此外,在专贮书法绘画石刻的第十五号窑洞内,还可以见到宋米芾所书对联,明清之际神笔王铎所书的大幅中轴,清代王弘撰刘墉陈鸿寿邵瑛、韩东篱等人所书的屏扇、对联,以及近人章炳麟李根源靳志戴传贤所书的对联、单条石刻等。在十一号窑室内还嵌有明代董其昌所书《典论论文》长卷,还有由蒋中正撰文、贺耀组隶书和国民党众多高级官员和社会贤达具名为张钫母亲庆祝七十寿辰的长篇寿序石刻。其他如元赵孟书丹的宣武将军珊竹公神道碑等也弥足珍贵。

  至于绘画方面,虽为数不多,但皆为稀有佳构。第十一室嵌有汉代线刻佛教故事,第十五室嵌有汉武帝梦景浮雕,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所作风、雨、阴、晴竹姿四幅屏扇和名曰“醒”的单条竹画石刻,第三天井西壁所嵌清代光绪皇帝引见官王纯谦指画兰草等,无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尤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作“风雨阴晴”竹画,幽篁疏影,形神皆妙,我们站在石刻前,仿佛感受到凤尾森森,疏影横斜的拂面清爽,顿然领受到名家圣手的无穷魅力。

“蛰庐”的匾额及“听香读画之室”的楹联均为康有为游陕过豫宿铁门时题写,而室橱横额则为金石家罗振玉的高徒、曾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的关百益所题;千唐志斋门廊联为清翰林学士宋伯鲁书写,相对东廊门植联为张人杰所书。这些题字莫不神采飞扬,风格卓异,与斋内藏志书艺交相辉映,引人入胜。

 千唐志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经过不断修葺整理,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政要名流以及书法爱好者慕名来游,它不仅成了海外游人寻根觅宗的“千年秘笈”,也是史学家们研究唐史的一条“通幽曲径”。新近搬迁到千唐志斋的北魏石窟也引起了国内外的注目。

走进千唐志斋,你会立即被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沉重而悠长的历史在这里被时光的黄土所掩埋,沉积为一部无声的巨著,又展现在我们面前。审视这颗玲珑剔透的琥珀,恍惚耳闻目睹大唐厮杀拼斗的刀光剑影和笙歌弦舞的靡乱浮华。祖先们智慧的光芒,浑浊的泪眼和低沉的叹息,使你一下走进历史的深处,被突如其来的感悟所惊心动魄!当你不由自主地去抚摸那冰冷而无言的志石时,也许你的心会蓦然一惊,因为你真切的触到了唐人跳动的脉搏。

  这里是一座梦园。当你从历史的幽径中走出,漫步在幽篁疏影、鸟语花香的碎石路上时,你也许会产生如入禅境的感觉,这里浓厚的文化意蕴赋予了园林无尽的魅力。如若你走近与竹林相对的百年石屋,你会看到它的苍老和正面的八个大字“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轻轻一诵,冷峻而凄凉,过客与花朵,嗖嗖剑气与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过,回头再看那满壁剑气与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过。回头再看那满壁志石与花木虫影,你会突然领悟到佛一般的慈善而安详。

  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唐志斋将以其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的书法艺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挥其巨大作用。

张钫与千唐志斋博物馆

从310国道向东出渑池县洪阳镇之后,进入新安县铁门镇,便可探寻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博物馆。这里是已故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先生的家乡。上世纪20年代初,张钫先生隐居铁门,营园林广及百亩,蔚为壮观。康有为游陕西路过河南,被张钫邀至园中,谈书论画,赋诗抒怀,题名“蛰庐”。

张钫字伯英,号友石主人,新安县铁门镇人,出生于清代末年的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张钫因为父亲在陕西担任州县官吏,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便迁居陕西。他1904年入陕西陆军小学堂,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新军张凤翔部任职,与新军中同盟会骨干钱鼎、党自新等人在西安创建军事研究社。此间,他与井勿幕、钱鼎等联络哥老会力量,是新军中革命党人的主要领导者。

  1911年夏天发生在四川的保路运动给陕西革命党人以极大的鼓舞。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入陕西,在西安的同盟会员联合新军、哥老会准备10月29日起义。10月22日上午,张钫率少数起义军混入旗人群中潜入禁城,点燃火药库,造成混战局面。在混战中,一面尽杀清室贵族,一面示意张凤翔部攻人禁城,获得起事成功。10月27日,秦陇复汉军政府成立,由张钫负责军令府事务。不久,秦陇复汉军副大统领钱鼎在渭南遇难,军政府任命张钫为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他经过整顿、补充兵源及增加编制,率部在潼关一带与清军激战。

在与清军相比兵力悬殊、武器装备很差的情况下,潼关三失三得,张钫竭尽全力,率部保卫了陕西的东大门,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著名将领。

  护国战争中,他派人与于右任、陈其美联络反袁,孙中山委其为中华革命军陕豫联军总司令。1918年孙中山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时,张钫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组织靖国军,反抗北洋军阀及其在陕西代理人的专制统治。1921年秋,张钫因父亲逝世,返回老家新安服丧。在家乡期间,他支持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创办张钫铁门小学,资助新安县成立了续修县志局,又与友人王广庆创办陕县观音堂民生煤矿公司,采煤发展地方经济。

   1928年秋,南京政府任张钫为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省赈务委员会主席。他根据河南实际状况,提出整治河道、兴修水利,设立了水利局,又多方筹措经费,创办了水利工程专门学校,培养水利人才。1933年张钫驻军洛阳,委派专人搜购唐代墓志等石刻千余块,于1935年在祖居铁门镇建成石刻陈列室。这一时期,他还购买了“万有文库”“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书籍及一批儿童读物,捐赠给新安、洛阳、南阳等地,设立公共图书馆。

  日军侵占河南后,大批难民逃往陕西。张钫以河南同乡会会长的身份,利用他与陕西政界友人的关系,救济和安置了大批难民,又解决了难民子女及河南大学迁到西安的师生的吃住问题,被河南难民誉为“老乡长”。1938年2月,张钫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议长。1945年5月,他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春,他出任国民政府顾问,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49年8月,张钫环顾时局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毅然决定弃暗投明。同年12月,他策动并参加了国民党第二十兵团陈克非部在四川郫县的起义。张钫的这一壮举,对和平解放四川、保全成都市人民的生命财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1年,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张钫到北京,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及担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张钫到了晚年,仍响应周恩来关于撰写文史资料的号召,从1960年起,写出了30万字的回忆录,记述了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起义几十年间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活动,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珍贵史料。1966年5月,张钫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其回忆录辑为《风雨漫漫四十年》,于1986年出版。

  张钫戎马一生,后来又做了大官,但是他很少摆官架子,且轻财好义,所到之处对父老乡亲都是平易近人。遇有贫苦,慷慨解囊;见到争执,予以调解。回归故里后,他不骑马、不坐车,见到乡亲必先问候,对无力求学者也给予资助。

    张钫平素爱好书法,搜罗古今名人字画法帖。千唐志斋博物馆是张钫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中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代墓志最为丰富,多达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盖缘于此。

           张钫在戎马倥偬的岁月中坚持临池,曾为不少机关、团体、商店、个人书写匾额,其工楷遒劲沉励。张钫酷爱志石,自号友石主人,常和章太炎、于右任等名人学者交往,一同鉴赏古玩。他周济别人很大方,自己却十分节俭,这为他后来创建千唐志斋博物馆奠定了基础。他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便开始搜集唐代墓志,全国各地凡有唐代墓志者,他不惜重金购买。

经过近5年的努力,他收藏唐代墓志1000多件,成为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千唐志斋博物馆便是在此基础上修建起来的。馆内所藏除唐代墓志外,还有北魏、西晋、五代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志石,上下纵横一千多年,犹如一部志石历史,称得上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墓志博物馆。这些墓志不乏名家高手的墨迹,如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宰相狄仁杰撰写的《相州刺史袁公瑜墓志铭》和赵孟頫书写的《宜武将军达鲁花赤珊竹公神道碑》,以及足以代表各种书法流派、从中可以寻绎出唐代书法源流规迹的珍贵文献。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唐人墓志共出土3500余件,千唐志斋博物馆所藏的墓志超过三分之一。更为可贵的是,该博物馆收藏的书画中有许多稀世珍宝,如堪称国宝的武则天所造的文字。馆内的唐代墓志,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对外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这些文献资料,补充了史书之所缺,其中一些墓志又为研究书法艺术和书法源流提供了第一手的善本。

  张钫在新安县的故居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故居内的三进大小四合院保存完好,其结构严谨、风格别致,陈列物品众多,具有浓厚的清末民初豫西民居特色,而且院内有地下通道与千唐志斋博物馆连通。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张钫故居经当地政府部门修缮后,目前已对外开放,并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汉 中 书 画 网 

QQ: 1059438251

备案号:陕ICP备09014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