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文精萃 > 详细内容
汉中,记忆深处的书法重镇(陈华春)
发布时间:2010/10/24  阅读次数:4590  字体大小: 【】 【】【

  

  艺文精萃:

  

汉中,记忆深处的书法重镇

陈华春

  

(此文在2010年10月13日《书法导报》发表)

  

           汉中是文化的,汉中也是艺术的。说起汉中书法,人们并不陌生其过去。汉中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重镇,留下了辉煌的一笔,让历代的书法家们顶礼膜拜,如对至尊。褒斜道石门石刻及其摩崖石刻中的石门十三品,略阳的《郙阁颂》,是其代表,其注入了文化与艺术的内涵,是汉代书法的登峰之作,重要的是其在书法史上的书法意义及其风格意义的确立。汉中因书法而美丽。

汉中书法的光辉历程

           这十三品是《石门》、《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鄐君碑释文》、《石门颂》、《杨淮杨弼表纪》、《李君通阁道记》、《玉盆》、《石虎》、《衮雪》、《李苞通阁道碑》、《潘宗伯杨仲元》、《石门铭》、《山河堰落成记》(现存汉中市博物馆)。同时还有“汉三颂”中的《郙阁颂》(现存汉中略阳县灵岩寺)。也就是说汉人极作的“汉三颂”,汉中就有两块,这种分量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其对本地域的书法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汉中书法家生长在这块土地上,是上天的一种恩赐,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石门十三品虽然只是十三种摩崖石刻,但其呈现了隶书由古隶向汉隶、魏书及宋隶的演变过程,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众多书法家临摹的范本,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说:“汉中石门,日本之师”。其中的《大开通》《石门颂》《杨淮表记》和《石门铭》,被列入日本中小学生的教科书。因此,我们可以说汉中的书法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断代史。古人已去,创作这些作品的书法家们不会想到他们的作品会改写中国书法史的走向,这就是书法的力量。作为生长在这块厚重土地上的汉中书法家,得了天时地利,有理由也有能力传承这种力量。

           研究石门十三品,是我们学习古人书法的重要环节。以汉中市博物馆为基地,从1994年开始,相继召开了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汉魏十三品》、《汉三颂专辑》、《石门十三品撮要》、《石门石刻大全》及《石门汉中文化遗产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是值得肯定的。

           汉中是一个盆地,封闭的地理位置,古栈道就是汉中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石门就是这栈道上开凿的第一道人工隧道,这样的壮举是需要文字来记载的。于是,就留下了这些照耀千古的书法杰作。石门十三品是地域的,也是开放的,是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岁月的流逝,更让人们接受了这种书法的认同,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在这块土地上,有悠久的辉煌历史,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就是商代的一个方国。公元前325年秦国设置汉中郡。公元前206年,刘邦在此建立西汉王朝,从此,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学者等在此留下了足迹,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汉中书法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源头当是周王室及秦的正宗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起了传承开派的作用,尤其是汉代隶书史上的极品之作。

           当进入20世纪后,汉中这块书法故乡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王世镗。其是天津人,生于1868年。戊戌变法后,其投奔在陕西安康做县令的兄长王世瑛处。后定居汉中。汉中的书法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其说:“中年到汉中,抚褒斜摩崖,见汉魏诸石刻,方窥得汉魏嬗递之源!”从此,其便专心研究章草艺术,尤其把魏体书法融合于章草书法之中,成为一名章草大家。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媒体的落后,并不为外人所知。其编写的《增改草诀歌》用章草书写刻碑,由于石材不佳,脱落严重,印了20多套便放弃了。书法家卓君庸辗转得到这种拓本后,认定是明人作品,便以《章草草诀歌》为书名而出版。此冤案直到70多年后才被平反。围绕王世镗这个书法大家,便引出了大书法家于右任。

           于右任对石门十三品很看重。先生曾有“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的诗句,表达了对《石门铭》书法的崇拜之情。1933年,在南京的于右任看到王世镗的《章草千字文》,十分惊讶其如此高水平的章草书法,便派人寻访王世镗。王世镗便携带家人去了南京,受到于右任的隆重接待。从此,他们谈诗作文,交流书法,成为挚友。然而,好景不长,王世镗突染疾病离世而去,于1933年12月4日病逝,葬于南京牛头山,于右任亲自题写:“大书法家王世镗先生之墓,世愚弟于右任敬书。”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汉中书法以石门十三品及《郙阁颂》为中心,王世镗为代表,勾勒出了一个地域书法的背景。汉中书法家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感谢这份珍贵的礼物,

汉中书法的现状

           从上世纪开始,汉中书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如易均室(1886-1969)、李白瑜(1907-1986)、庞裕洲(1910-)、张文德(1911-2000)、何挺警(1915-)、白日煦(1916-1990)、陈竹朋(1919-)、张敏之(1919-)、徐毓泉(1926-2005)、赵世钧(1931-)、徐永锡(1936-2007)、汤保存(1939-)、李星(1943-)、王景元(1946-)、宋宏(1947-)、胡艺鸣(1949-)、钟林元(1949-)、薛和平(1950-)等,还有入谢元忻、翁嘉礼等(出生年月不详),他们是汉中现代书法发展的奠基人,担负着培育书法人才的重任。他们在特定时期,使汉中书法完成转化的关键性人物,功不可没。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是特定时期的书法家,这与全国书法的发展状况是一致的。

           从上世纪书法热后,汉中有一大批中青年书法家,由于国展的举办,媒体的发达,短时间完成了书法家身份的确立。这批书法家的代表人物有王默、王晓华、王行俊、尤全生、田洪宝、刘军、杜正满、牟君诚、陈华春、宋汉平、李宝林、武妙华、杨华、杨翰阳、杨仲雄、赵建军、封海洪、高小平、唐志刚、夏义录、袁小山、郭连生、曹静轩、梁新云、薛继军等(按姓氏笔画排序,含书法家和篆刻家)及“70后”的张波、杨帮安、王瑞军、赵学勇、张弦、李光华、张岗、张远志、杨柳、胡裔涛等(按出生年月排序),成为新一代的书法队伍。前者大都是60年代的书法家,是当代汉中书法的中坚力量,也是真正把书法回归到艺术的一个群体,是当代中国书法的一个地域群体。后者则是新生的一股力量,已经初露锋芒,是汉中书法的后备队员。

           在这个特殊时期,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宁强书法现象”,他们这个团体多人入选国展并获奖,足以代表汉中书法的最高水平,在省内外有广泛的影响。他们举办了五届“汉源笔会”,邀请名家去宁强讲课,在一定意义上讲,他们的创作水平接近全国水平,成为一种成功的范例被肯定。就目前汉中各县区的书法队伍来看,爱好者众多,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是达到高水平者很少,缺乏带头人,是制约这些地方书法队伍整齐上升的瓶颈。这也是我们今后应该注重的问题,力争能推出本地的书法人才。

           在协会方面,主要有汉中市书法家协会、汉中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及各县区的书法协会,担负本地书法的培养及展览业务。在媒体方面,余首涛自费创办《汉中书画网》,影响波及省内外,在一定意义上充当着汉中官方书法网站的重任,这种奉献的精神是感人的。协会和媒体,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片天空。正常业务活动的进行,把爱好者联系在一起了,是汉中书法发展的坚实基础。

汉中书法面临的问题

           地方书法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虽然文化的发展得到政府的重视,但在书法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书法爱好者多是基层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水平悬殊不一,甚至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受到单位的刁难,同事的不解,即使干好了本职工作,同意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可以说,来自基层的书法爱好者,他们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不事生产,不懂社会的需要,盲目在书法的天地里艰难度日,这些直接影响到书法发展。

           其次,书法市场不规范。作为一个历史名城,至今没有一家正规的经营书法的场所,不能对市场进行引导。本来随着城市建设、家庭装修及其文化的繁荣等,书法应该有很大的市场。书法的交易成为一种小打小闹的活动,人们购买书法多是依据非艺术的标准,看谁的名气大、官职高,形成了一种以俗书为主的交易状况。虽然近年来得到一些改善,但这种状况仍将继续存在下去,是很难改变的。

           再次,书法家的文化素质急需提高。许多书法家是不懂书法的,他们仅仅满足技法的磨练,但并不影响他们收学生及进入市场。也就是说,他们仅仅是学书法者,是很难懂得书法的。提高书法家的文化素养,这是一个很难很漫长的问题,需要书法家重视,需要引导。同时,书法家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提高,这种潜在的问题往往直接影响到书法家的成长。

           第四,书法理论研究队伍人才缺乏。汉中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重镇,尤其是《石门颂》、《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石门铭》及《郙阁颂》等,是书法家们心中的书法杰作。作为汉中书法家,真正能以这些书法为范本,并形成自己风格者几乎没有,这不能不使人困惑,也就是说汉中书法家没有利用好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这些书法作品。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主要以汉中市博物馆为基地,作了一些整理及研究工作,出版了一些书法碑帖集,而从书法角度去研究者很少。对王世镗的研究上,多是对其书法的介绍,对其章草冤案的澄清,及其与于右任的交往,同样存在对其书法艺术的研究不够的问题。从目前汉中书法理论来看,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王默、冯岁平、田孟礼、陈华春、钟林元及郭荣章等(以姓氏笔画排序),这是很薄弱的,

           另外,县市之间的书法交流,引外地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走进汉中,都是必要的。作为政府部门,应该为汉中书法的发展做出必要的引导。作为汉中书法家,应该把眼光放长远,立足大范围,不可作井蛙状。把书法放在大范围内去考量,放端正心态,把书法回归到本质上来。书法家本是弱势群体,不要幻想通过书法来改变自己的处境,也不要把书法当作敲门砖来谋取一些心外面的东西。书法首先是关照自己的,其次才是社会。也就是说首先是自己修身养性的需要,其次才是满足别人的精神需要。书法家应该给自己定位,才能不会迷路。才不会因为没有得到身外的东西而恐慌。

对汉中书法的展望

           汉中是书法的重镇,是历史对我们的恩赐,但也是对汉中书法家的挑战。汉中书法家的生存环境对书法家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必将伴随一生。无论是石门十三品石刻还是《郙阁颂》,表现的都是一种正大气象,一种拙重、一种浑厚。从地理位置来看,汉中处于西北的南端,这无疑具有过渡的性质,具有新特质的优势。在中国书法史上,其隶书的辉煌是其它地域无法比拟的,是自然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对书法家来讲,需要沉下去,把自己的定位范围扩大一点,不可盲目自大,在小地域内搞那种排行榜式的假设,要敢于在国内比高低。起点高了,就不会在小地域范围内搞无聊的事情,排除一些干扰。这对于小地域的书法家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当代书法进入了比较纯的年代,别指望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达到扩大名气的目的,唯一的途径是通过作品来展示自己对书法的理解。那种在圈外炫耀者,自身就是虚弱无能的表现。作为一个地域书法家,其应该有艺术家的尊严,眼光放长远一点,这样会轻松行进,这也是一个地域书法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一个地域书法家心理健康的表现。

           汉中有丰富的书法资源,对生长在这个地域的书法家来讲,仅仅是一个精神上的影响,是成长的重要环境,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因为这个资源是向这个地域的书法家倾斜的。临摹这些书法不是什么难事,临摹得逼真并不能表明具有书法家的素质。回顾汉中书法家的创作历程,我们很难发现有以这些书法珍品为基础的,这也很正常。从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些书法是养精神的,不是拿临摹当创作的。至于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成就,是我们期待的事情,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必定这种书法的形成有特定的环境,不仅仅是一个书法问题,书法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生态环境。

           汉中书法史上的这些杰作,是宝贵的非物质遗产,也是汉中文化的一个名片,一个品牌,把汉中发展成为一个当代的书法之乡是有条件的,这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有效途径。因此,这不仅仅是书法家的事情,也是政府的事情。比如汉中市宣传部、汉中市文联、汉中市博物馆、汉中市群艺馆、汉中市书法家协会及略阳县文化部门等都可以做这方面的工作,充分利用本地的书法资源,加强对外交流,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这不是呼吁,而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与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汉中书法的前景是美好的,但这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及努力,不仅仅是书法家的事情。

  

  

---汉中书画网友情制作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汉 中 书 画 网 

QQ: 1059438251

备案号:陕ICP备09014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