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专访 > 详细内容
书法是汉字的审美书写 —访陕西理工学院艺术系教授、原汉中市书协主席李星
发布时间:2010/6/3  阅读次数:5809  字体大小: 【】 【】【

  

书法是汉字的审美书写


—访陕西理工学院艺术系教授、原汉中市书协主席李星

【陕西】  刘诚  




    李星,本名李福星,字汉元,号梧堂,又号南海,署石门书屋。中国书法家、历史学家、古典文献学者。祖籍广东。陕西理工学院艺术系教授,曾任汉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星先生幼年学书画,深得长辈和入聘过清宫的书画名家陈次石指点。早年考入北京师大,又深受陈垣、白寿彝、启功等名师惠泽,曾为汉中师范学院学报主编、编审、教授、书画院主持。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工楷书、魏碑、行草,兼及篆隶,并作篆刻,常以自作诗词、楹联为书法作品,风格劲健秀雅,富书卷气,亦善榜书。作品先后获国内外书画展赛大奖、金奖,在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曼谷收藏发表,十余次与日本、韩国书法界友人聚会研讨书艺。代表作有巨匾“国际公寓”、大型楹联“翠峦九绕托明月,琼馆七重畅惠风”、石刻瓦当篆文“香港荣归”、汉简隶书石刻周恩来诗“大江歌罢”、中堂“出海观波、云霞生辉”和“陕西理工学院”校名用字等。著有《和大学生谈书法》、《汉魏石门石刻艺术蕴含的东方哲理》等多部文史、艺术著作和编译、论文在《光明日报》、《中国文房四宝》、《文博》、《西北大学学报》、台湾《龙语》等出版、发表,有作品被《光明日报·文摘报》、日本东京《东方》杂志评介并为其他学者、书画艺术界引用。
    2008年元旦前夕,笔者得与李星先生进行了一次深谈。交谈以书法为主,广泛涉及文学、文化等各个层面,观点深刻、独到、饶有新意。现整理成篇,供爱好书法和文化的朋友参考。

               当代书法热是传统文化开始复苏的一个标志

    刘:我们是汉中人,交谈就从汉中开始。请你谈谈汉中书法艺术的过去和现状,它的特点。
    李:我出生于汉中市汉台区,祖籍是广东客家人,更远就是中原人氏了。谈到汉中的书法,汉中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还被评为CCTV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这其中的历史文化,当然也包括了书法。汉中书法的过去和现在,可以这样来概括,就是:渊源深厚,名人辈出,水平不低,现状活跃,发展欠缺。关于这些,我在2004年汉中市书协二次换届的工作报告中已经较详细地谈到,见汉中文学双月刊《衮雪》2004年第6期。总的来说,汉中书法具备传统优势,如果说差距,则主要在于欠缺经济作依托和管理机制不活。这仅是我个人的看法。
    刘:中国目前是否还存在一个书法热?这个热与改革开放初形成的书法热有怎样的联系?
    李:目前的书法,似乎不可说很热,但也并没有凉。我们以占人口比例有多少人还喜欢着书法、练着书法、有多少人还在买书法书籍、买书写用的文房四宝可以看出。要说学习时尚,说书法热不如说外语热吧。目前的现状已与开放之初的书法热有所不同了。那时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多年遭禁锢的一种反弹,是一种精神追求的满足,并无多少功利色彩。现今的书法,除了爱好者追求的驱动之外,也还有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还有功利的因素。有为入选国展夙夜练笔致死的个案,其背后何尝没有名利双收的企求呢!当然从大范围来看,一浪又一浪、一轮又一轮的书展书赛书研笔会活动,确实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益事善举,对推动和普及书法起到了作用。
    刘:国际上对“石门十三品”有何评价?对“十三品”的研究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你怎样看“石门十三品”?汉中对于“石门十三品”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还有没有什么新的文章可做?
    李:汉中书法渊源深厚,这其中“石门十三品”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谈到国际评价,我想十分有力的佐证,就是前日本书道联盟副理事长种谷扇舟先生题写的“汉中石门,日本之师”刻石,历史事实也是这样。清代末期书学大师杨守敬到日本,传授了主要包括石门书法在内的中国传统书法。杨守敬被日本称为书法之父。应该说“石门汉魏十三品”只是一个成说。在汉中,石门的书法石刻珍品其实至少有百余件之多,其产生的时代也不限于汉魏。现今的十三品是保存并迁移至汉中博物馆的十三品,不过这十三品确实是石门书法石刻的精华。遗憾的是精华也有缺失,例如宋代  然山叟题刻的“先玩玉盆到石门”摩崖诗,这是极为重要的宋代石门的纪实诗,现今还在石门水库水下。石门石刻的研究古已有之,七十年代初石刻迁移以来,对石门的研究在历史、交通、书法、文献等方面、特别是石刻拓本文献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我认为石门文字石刻首先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的不多见的、保存良好的“石头书”(这里说“石头书”以区别于纸本的、绢本的其他书)文献。以此为前提,可以研究其历史的时代,同时又真实地审视那个时代的文字书法。要科学地研究某种事物,一千种揣度,也比不上一次真实的面对。看到了石门石刻文字,也就真实地面对了产生它的那个时代乃至创造它的人们。作为书法艺术瑰宝,首先是为书法史提供了真实的佐证,我在《试论“石门颂”与汉简之关系》的论文中,提出了“石门颂”中的书法文字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了那个时代流行的竹简木简书法的痕迹,例如“受命”的“命”字最后竖长的垂笔,就是汉简书中的笔法,而由“         君碑”则看出书法文字由篆笔的圆转到方折的横竖笔画的实现,等等。石门石刻文字是研究学习传统书法不竭的源泉之一。汉中乃至国内外书法界学习研究石门作了很多工作。我有一个建议,既然石门已没入水库中,现今我们何不可以像西安大唐芙蓉园景观之一“诗峡”(唐代人物书法题诗大型群雕)那样仿真放大或缩小建一座石门书法石刻园景呢?!有真实依据的情景再现,将更可弘扬包括书法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
    刘:据知大前年你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一次书法艺术盛会,主题是研究和探讨《淳化阁帖》。
    李:2003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淳化阁帖与二王书法艺术国际研讨会”,与会的主要是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国外的书法研究者,各省的代表不多,许多省没有代表,但陕西是书法大省,陕西方面参加的共有西安交大钟明善先生,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赵力光先生,汉中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德先生,副馆长王景元先生和陕西理工学院艺术系的李星先生即我本人;向大会提交论文并入选论文集的有我和赵力光先生。这次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说二十世纪以来关于中国书法碑帖文本的带有国际性的空前盛会,参加者就有国家级的故宫博物院院长、文化部副部长、文物出版社社长和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博物学大师上博前馆长汪庆正先生和杨仁恺先生等。国外、境外则有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方面的书界人物共二百人。有感盛会,我赋诗一首:“华夏崇书圣,丰神盖代传。兰亭犹昨日,淳化已千年。凤翥龙蟠意,丝游带映间。雁行今沪上,雅集胜西园。”并写成了墨迹手卷,赠送给了上海博物馆。这首诗后来刊录在北京的《中国书法》杂志当年10月号上。
    刘:《淳化阁帖》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次大规模的书界学术盛会释放出怎样的文化信号?
    李:《淳化阁帖》可以说是影响和推进中国书法历史面貌和进程的少有的几种碑帖之一。它刻拓于北宋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年间,距今已逾千年。其中大量刻拓了当时所能收罗到的王羲之及王献之父子的墨迹。自东晋以降至唐、五代,官方民间皆以二王墨迹为宝珍藏,其中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王羲之书法崇尚至宝。乃以“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陪葬于其昭陵之中。以此故尔宋太宗时二王墨迹已珍为至贵,甚幸宋太宗朝将其刊刻入淳化阁帖中,原拓仅赐少数亲官,之后即遭宫火,之后各代有翻刻,但珍拓流传至稀。2000年故宫举办文物精华展,邀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先生携其所藏淳化阁帖赴展,安思远先生本为英国王族后裔,原帖为他早年在香港购得。国家文物鉴宝小组组长启功先生亲睹珍本之后,感叹其流失国外。后经国家文物总局外事部门多次与安思远先生联络,上海市政府支持上海博物馆出资数千万元,从海外购回其善本,举办淳化阁帖盛会的同时,还举办了全国并有国际性的《淳化阁帖杯与二王系列书法大赛》,上海还举办了上千青少年同时参加的广场书法书写活动。“盛世修文”,此举在国力强盛的今天,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同时也强烈地表达出书法是传统艺术,对传统的尊重崇尚,正是中国书法不泯的主旨,也应该是今日中国书法的主调。现今中国书法比较公认最高的“兰亭杯”奖,就是以传统书法为主调的。
    刘:目前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市场如何?汉中的书法艺术市场化程度如何,能不能养得起专业化的书法艺术家?是不是书法艺术家都只能是业余?作为一个市场,汉中的不利因素在哪里?
    李:我国大陆的书法市场总体来看还很不完善。当然少数几个中心城市的著名的书画店另当别论。一般城市的书法,或者有价无市,待价而沽;或者荆玉遗世,身价可怜。我就见过一幅健在的书家六尺作品,居然自价60余万元,当然免不了炒作之嫌。但同时也有过一幅丈六的巨幅山水,很见功力,却未敢署名,售价五百。更有明显破绽的假冒名人字画、仿古字画,或高价标于画店,或低价售于书摊。如此等等。汉中的书画市场也基本如此。这也难怪,书画市场的规范完善,需要经济发达的环境、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文化修养的提高这三个必备条件。毕竟愿意出资购买收藏现代当代书画作品的人,在城市人群中的比例是相当稀少的,我估计大概在万分之一二吧。所以我以为,以目前而论,在汉中能有几个依靠市场的专业书家,已经很不错了。依此而论,汉中书家绝大部分都是业余,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汉中主要不在缺失书画家,而是短缺书画家进入市场的环境。
    刘:书法与文学的关系是怎样的?既然要求书法家都成为文学家很不现实,那么文学是不是仅仅作为书法素材的一个来源而存在?抑或更进一步,可以成为书法艺术的某种精神和美学支撑?
    李: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同时是一篇传诵千古的优美散文,颜真卿的《勤礼碑》、《祭侄稿》,同时也是声情并茂的文章,怀素的《自叙帖》、张旭的《古诗四帖》,同样是文学作品。而北宋四大行书大家的传世之作———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黄庭坚的《松风阁帖》、米芾的《蜀素帖》、蔡襄的《自书诗帖》,其实又都是文学作品。以下历代书法大家皆如此。文学是关于人类情感和形象思维的艺术,书法细想起来又何尝不是如此?!就说那金石文字的篆隶吧,古代多用于祭奠和纪功,那书体的肃穆端庄,不正是感情的表达吗?书家又是文学家者,其书法作品相当多的文字内容,其实是自己的文学作品,也就最利于表达其人文情感与形象思维,表达其审美情趣。前面举的历代书家及作品就是实例。二十世纪的于右任、郭沫若和领袖毛泽东,其书法代表作同时也是其文学作品的代表作。
    刘:仅靠爱好和刻苦,能不能成为一个书法艺术家?是天赋重要,还是刻苦重要,还是平分秋色?现在书法艺术界生态环境好不好?有人大肆进行商业炒作吗?
    李:前面谈了,其实书法作为艺术,也是关于人的感情和形象思维的艺术,不过书法的形象思维却又是通过书画的抽象线感表达的,而对这些抽象的线感的把悟,其难度大概比对具象形体和色彩的把悟还要难。因此我们可以说,成为一个书法家,天赋和刻苦都重要。若没有天赋,写写字就行了,就像没有好噪子,跟着齐唱就行了,没必要去争当歌唱家和书法家。现今,传媒和出版业发达了,有一点文化的人都必然会写字,想当书法家的一些人就通过宣传炒作,于是传媒书刊上的书法家也就多了起来。试问,现今本来已是日常不用毛笔书写的时代,工作和生活节奏又都比古代快多了,可为什么按人口比例,书法家却比古代多得多呢?无怪乎严肃而权威的书法展赛,要请初选者当场挥毫一试真假,在这样的严格操作之下,南郭先生也就不必滥竽充数了吧!

                 中国书法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和谐统一

    刘:什么是书法艺术的本质;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汉字从实用走向艺术,这肯定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它具体发生在什么时间,有怎样的背景?
    李:就像文学的概念还在学术的讨论中一样,书法的概念也在讨论中。问题并不像说一个概念那样简单。诚然,概念确实也影响到对于书法的把握。简言之,中国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是书写的汉字的美的形体。国内外其他种文字也讲究书写的美化,果戈理的《死魂灵》中,就有旧俄的专门书写员的人物形象。但由于汉字作为历史悠久的象形文字,同时其个体的丰富多样性,世界公认汉字书写已成为特定的一门文化艺术。说到这里我有一句感慨的话:汉中是汉家的发祥地,自汉朝以后,华夏文字就被称为汉字了。数千年前,汉字与书法就伴随着中国人创造着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一直走到今天,真可谓是“写不完的汉字,道不尽的书法”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其实就是汉字的审美书写。不过在不同的时代,其审美的取向不同,书写的方式也有变动罢了。以人为本的观点来看书法,其价值就在于,它是作者原创性的用汉字的审美书写。艺术的价值就是这样,越是作者真实的、审美价值越高的原创,其价值也就越高。这意味着对每个人创造力的尊重。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书画真迹看得格外贵重,而临摹本却总是要注上临某某之语。汉字本是人际交流的符号工具,本身就具实用性,因此书法也就兼备了实用性与艺术性两方面。不过随时代的不同,或所处场合的不同,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侧重程度也有不同。前面讲了肃穆端庄的篆书和隶书,也自有其艺术性和实用性。在古代,普遍用题为碑铭墓志,在现代城市的公墓里,同样也在被使用,只不过没有古代那么多了。因而我以为,现今人们所说的“书法具备的是艺术价值,不再是实用价值”,这句话是不确切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这里涉及一个审美定位判断问题。应该承认,静态的、端庄的、整饰的美,如鳞次栉比的宫殿建筑,和动态的、灵活的、变化的美,如海滩惊起的鸿鹄、雁群,虽有不同,其实都是美。最早的甲骨文字,先是写在甲骨之上,再刻时已经关注到了实用同时的形体整饰,因而具有美感。现代人用痛快淋漓的狂草挥洒感情、书写条幅的同时,也不得不写下一首诗或一段文字用以阅读。所以我以为只讲书法的艺术性,甚至抹煞其实用性,就潜在一种危机,那就导致其社会面越来越窄,失去了可读的文字而否定了书法自身。当然,在强调个性的现代人看来,如果以感情强烈的个性风格面貌的草书出现才算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时代开始的话,那么它发生的时代也应该是在汉代,而不会再晚于汉代。统一的帝国在汉武帝时空前强大,一度带来了文化的交汇繁盛。以张芝、史游、杜度等为代表的书家,以隶书为本体挥洒个性,从而出现了带有隶书撇捺八分笔意的所谓章草。其代表作品有张芝的《章草帖》,史游的《急就章》,其后三国的钟繇、之后的卫夫人承绪、东晋王羲之发扬光大。王羲之自称张芝、钟繇为领雁,自己为雁行。王羲之草书明显带有章草的笔意,这个书法史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应该是清楚的。
    刘:中国书法艺术走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各产生了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你最喜欢历史上哪些书法大家?
    李:你问的这是一个中国书法史问题。我在1989年出版的一本《和大学生谈书法》书中已有一章“中国书法史略瞥”讲到了。由于文字演变和书法的相对稳定性,书法并不与社会历史呈正变关系。简要地说,文字书法发展的动因是实用、便捷和美观,但各个时代的书法对于前代来讲,并不是否定之否定,而是积淀与提升。依书体而论,中国书法走过了甲骨文、金石大篆、小篆、隶书、章草、魏碑、今草、楷书、行书这样一些相交错又衔接的阶段。甲骨文简约凌厉,金石大篆朴茂肃穆,小篆婉转圆通,隶书宽博沉着,章草优闲舒卷,魏碑严峻通达,今草挥洒淋漓,楷书法度严格,行书自然雅致。各种书体众妙毕臻,千年积淀,荦荦大观。依我自幼学书法的经历和个性所好,各体代表书家,我都喜好,其中尤为喜欢的是:金石喜欢陈仓石鼓文和吴昌硕石鼓笔意,小篆喜欢秦峄山碑与邓石如篆书。以下喜欢的是:章草汉急就章和王世镗书急就章;魏碑的张猛龙、崔敬邕、赵之谦,楷书的欧阳询、颜真卿,今草的王羲之、张旭与王铎,行书的王羲之与米芾。如果一定要说一个最好的话,我最崇拜向往的,还是书圣王羲之。
    刘:同是书法,有的只是写字,有的却成为艺术,写字和书法艺术的最后分野、或者说它的临界点在哪里?从艺术的角度看,达到何种地步才可以称得上是书法艺术的至境?
    李:写字与书法前面讲过密不可分。就写字而论,重在规范达意;就书法而论,重在生动传情。但前提还是书写汉字。规范达意也有整齐的美,当然不如生动传情的美那么丰富感动人。所以不能以书体论优劣,应该在各书体的书写中论高下。你说《水浒传》里的圣手书生萧让算不算书法家?一百零八将之一呢!古代有将文学艺术品分为三六九等的说法,现今也有书法考级的十个等级,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然而艺术毕竟有形而下,也有形而上。达于佳境至境的神品,其真谛恐怕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了。例如钦定的《三希堂法帖》中的三件稀世之作,又经历了传世的考验和社会的公认,可以称得上达于书法的至境。现今不要轻易相信自个儿的或者托儿们的吹捧的神话,说某省某地忽然起来了个神奇书家云云。当付出大的买价之后,是会苦笑上当的。
    刘:文以载道。器为载道而来,书法能不能看作一种“器”;如果把书法看作“器”,那么什么是它应当负载的那个“道”?怎样对待书法,才不至玩书丧志,使书法沦为雕虫小技?
    李:“文以载道”是古代文艺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书法作为艺术应该也不例外。上面讲过,艺术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同时也有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体不同而又不可分离。具体说来,每一件书作品可以说是“器”,而其中书写的文字内容应该是有益无害的。例如历代的格言警句,诗词歌赋等等,这当然也是“道”。同时书法作品所表达的美学气韵,也应该是真善美的,而不是恶俗低级的,这更是书法作为艺术品自身应负载的“道”。人常说王羲之的尺牍手卷书法,充满了书卷气,说的就是中国士大夫那种高贵优雅、宁静致远、宠辱不惊的文明之气,这是他的书法所传载的“道”。这仍是今天的文明人应该领会学习的。而现今有些满纸恶俗浊气、矫情毕现的书写,其实连雕虫小技也谈不上。
    刘:书法能不能现代?书法到现代要出新,当从哪里出新?你怎么看书法里的现代派?
    李:书法当然要进步。从近些年全国重要的展赛部分作品看,相较于古人确实都可以说有大的进步。然而非要提现代书法,却值得探讨。就好比说要提中国武术的现代化、日本相仆的现代化一样。现代人写书法不等于现代书法,因为书法本身是一门传统艺术,而不能是突发臆想创制的一种人们看不惯、也不爱看的什么超时空书法。我曾经看到过有标为现代书法的刊页,那名为创意立新,实则无非又返回到象形造字的蛮荒时代了。但那其中的矫情,却早已不是祖先的古拙纯真了!
    刘:理论上讲,每一代都有自己的书法艺术大家。但在历史上,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代:它的书法艺术完全不值一谈,它没有书法艺术大家,它在书法艺术方面显得相当荒芜。
    李:十二年为一纪,二十四年为一代,六十年为一甲子。这里的每一代是时间概念,还是社会变动的改朝换代呢?现今也有以十年为一阶段来划分书法界的队伍了。这似乎有些攀比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换代,或是干部队伍的年龄划线吧?就像学中医一样需要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如果要以十年为一段来划分,其利弊真还值得探讨。清人赵翼说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按数百年来说,如果从秦丞相李斯算起,那倒是各代都有书法艺术大家出现的。奇怪的是,西汉的繁盛,却没有名姓于世的书家作品,《史记》记载:“田蚡尝学槃盂诸书,王太后贤之。”汉书《张汤传》载:“张安世‘因善书给事尚书’”。而当人们看到了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之后,不得不惊异西汉时代简帛书法的造诣水准,只可惜未留下姓名。历史上的动乱年代,书法文化的风气荡然,书写者寡,显得荒芫,文革十年也如此。但薪火犹存;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逢升平盛世,书法文化的风气又会兴起,这就是书法的生命力。
    刘:为什么说“书画同源”?“书画同源”说明了什么问题?书和画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李:“书画同源”说的是书法与中国画的姊妹艺术关系。据说早期的文人画,就是书法笔墨之余兴致而作。北宋画坛领袖人物李公麟,本来作书,年过半百后始作画。书法和中国画同为象形艺术。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中国画以自然景物为表现对象,而汉字又是以象形为基础的。中国画用毛笔,用宣纸,讲究墨色,这也与书法一致。中国画和书法都讲气韵、章法、用笔这三个层次,因而认识和体味中国画,每一作品整幅体现的不同气韵,分析这些作品,通过何种构图章法,创造出这种气韵,观察这些作品的用笔用墨色,从而评价中国画作品的品位和作者创作的由来,这些都同分析评价乃至创作书法作品相契合。我们欣赏著名画家的作品,也会让我们体味领会到各种不同的书法风格。例如齐白石画水虾的疏朗清峻,黄宾虹画山水的浓厚浑重,朱耷画花草的简洁明快,徐悲鸿画马的奔腾灵动等等,这些名家之作,都从其气韵、章法、用笔几个层次,可以运用到欣赏和创作不同的书法作品中。就拿用毛笔来讲,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很明白讲出了书画用笔相通之理。中国画用墨讲墨分五色,好的书法作品用墨都要讲活墨、层次感。进一步讲,书画同源的根基,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哲学特质,是讲天人合一,物我合一,重视物更重视人,重视形更重视意。中国画讲究形似更须传神,书法更是以由象形而来却凝练概括了的笔画线条传达书家之精神。领会了中国传统文化造形艺术的这一要点,加之临习与写生的用心用功,书画兼擅者确实自古到今大有人在,这里就不多举了。早年我曾在故宫博物院看到过朱耷的一幅画,远远地真以为是几个草书大字,近看却是非常写意传神的人物和毛驴,真是叹为观止!所以我认为,书画有区别,但不要讲根本区别;书法是以汉字为对象进行审美书写的,是即时写成的。中国画是以自然事物包括人为对象,多次延时描画成的,但也可以是即时性描写成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画家在自己的画边题款,不题XX画,而是XX写。
    刘:书法艺术在国际上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类别,但据我所知,也只是日本、朝鲜、华人世界是这样。请问,国际上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价值怎么看———我是指华人以外的人群?
    李:记得毕加索晚年已经以他的抽象画闻名之时,他看到了中国书法,感慨地说,如果早些年他看到并认识了中国书法,他会更早地创作抽象画的。其实早年的毕加索是以欧洲传统写实绘画而闻名的。这或许是西方艺术家怎么看中国书法的一个有意思的注解吧?如果要艺术分类,他们是把中国书法归于美术类的。即使在新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书法组织也是归属于美协范围。现今在一些大专院校,也有把书法放在美术专业里面的。中国书法在国际范围识者眼中价值不菲,如前英国王族后裔、美籍人士安思远先生,就珍藏了中国的淳化阁帖。米芾研山砚也是近年斥资2900万元由国外购回。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领域,就其悠久的历史和达到的高度,确实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过去中国长期落后的历史原因和汉字传播所限,可以说在更广范围的认知还远远不够。但随着近三十年的开放,汉语汉字在走向世界。在华人世界以外,有更多的外国人开始认识并喜好中国书法了。我所认识和相处过的外国友人,包括英、美、法等友人,也在收藏中国书法作品,在华期间他(她)们还买了笔墨纸张学习书法,甚至还有一位美国教授芭芭拉博士在中国的大学陕西工学院设立了书法奖学金,与中国人一起交流研习书法,并且其书法也有相当的水平。

                 中国书法是实践的艺术,对人生大有裨益

    刘:你学历史,却走向书法。你感觉你所学专业对书法艺术实践有哪些实质性的帮助?在书法艺术上主要师从谁?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你书法艺术的质的提升?
    李:我在大学读的是历史。记得第一节课白寿彝先生讲《史学概论》,就对我和我的同学说:“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这句话对我影响极大,因为他没有讲历史就是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我其实是很喜欢文学和艺术的,所以就很关注文学和艺术的“发展过程”了。这大概对我后来在中文系讲古典文学、在艺术系讲“艺术欣赏”有帮助吧!我觉得历史专业的涵盖包容性很强,又能培养学生从“史”的角度、从发展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去认识和把握某个问题、某个领域,这可能就是对我的有力启发和帮助。五十年代初,我上小学时见过汉中籍的清末宫廷画家陈次石,他指点我握笔。后来受家庭长辈的影响,主要写过颜体、欧体的影格脱格。高中时开始练三希堂法帖中的一本行书。要说书法进步快,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抄写大字报,写毛主席诗词做宣传,特别是在校园里能看到启功先生抄写的、被贴在很长很长的大字报栏上的大字报。看着那些字,我觉得那是一种很高的享受。文革前在北京城里走,能看到郭沫若、傅雪斋、陈半丁,还有齐白石的题匾甚至墨迹。我感觉进步快的一段时间,还是改革开放书法热兴起的前后。因为对书法的喜好再不受禁锢了,我可以饱览书法碑帖,夙兴夜寐,临习不止,并且可以广泛地参加各种书法活动和展览了。关于书法学习我前面已经讲了许多,如果要概括奥秘的话,可以有两句话:一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二是“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刘:你最擅长哪一种书体?迄今为止,哪些作品可以称为你的代表作?作家出书,通过作品的不断再版扩大影响,实现作品的传播;书法家一般通过哪些途径,使自己的作品得到流传?
    李:说到传播,现今在书法界常见的交流传播方式,还是参加展览和举办展览。这样在展厅空间可以真切地看到原作,展览也出版作品集。当然在书刊上和网页上发布发表作品也是一种方式,但却不能感受到原作的氛围。我的书法活动和参加展览赛事,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书法活动的推动,与日本等书法界的多次交流,以及我的书法专著出版后和参加史学、文学等学术会议同时的书法交流而引发的。谈不上擅长哪种书体,只能说更喜欢并且平时写得更多的书体是行书草,其他书体也喜欢写,例如隶书。代表作也谈不上,要谈外界观后有记忆的有:1983年4月写的行书“希望”,1992年9月写的大草“蜀道诗”,1994年写的汉简笔意隶书“出海观波”,2003年写的行书五律诗《华夏崇书圣》。参加过省高校系统书法展获奖后,1987年在首届国际丝绸之路书画大奖赛魏碑“凿空万里”获一等奖(启功题赛名),1993年在首届海峡两岸书法大奖赛大草“蜀道诗”获金奖(沈鹏题赛名),1995年在泰国曼谷画院首届华人水墨画展上汉简隶书“王之涣诗”获金奖。近年参加了国家图书馆藏迎奥运千龙、千福书法展均入选收藏。省内外被采用或为书名或刻石的主要有:1988年为司马迁祠题巨出“史圣”(魏体);1993年为新疆乌鲁木齐题“国际公寓”魏楷书(中标书法);1994年为北京民族出版社题“史记新探”(章草);1993年为南湖公园题揽月楼大型楹联“翠峦九绕托明月”(行楷);1998年为浙江台州三十六计亭题石刻联“暗度陈仓计”(颜体楷书);2002年为北京师大百年校庆题“校歌石碑”(魏碑);为陕西理工学院书写校名(行草);2003年为北京师大题写钱钟书之女钱瑗教授教育基金匾(行书)和校园内陈垣校长铜像前“敬师松”纪念碑(行草)。如果一定要我自己说,我比较喜欢草书“蜀道诗”和行书“华夏崇书圣”两件。前者是学习了张旭狂草的风格,后者是学习王羲之行书风格。
    刘:据我所知,你对书法艺术理论一向十分关注。一个书法艺术家精通或者研习书法艺术理论肯定是有好处的,这好处体现在哪里?目前在中国,书法界有哪些书法艺术的新观点,是不是也像诗歌和文学界一样,经常有很大的争论?你最推崇谁的书法理论?
    李:理论的意义在于廓清思路,指导实践,而不在于空谈。我关注同时也探讨过书法理论,发表过书画方面的文章十多篇,写过编过有关书籍。目前书法理论比较活跃,百家都在说,有些是各说各的调,但比较集中的讨论,有对传统的看法、关于书法的创新、时尚书风、丑书等等。应该说关于书法远没有文学那样构成丰厚的学科体系,大学里的书法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单就书法本身讲,也远不比文学、历史学披览深研的文库多。古代有许多书法论述,但现今书法要建立学科,理论建树任重道远。我以为书法理论,至少应该有美学方面的、史学方面的和技法方面的,这也是对书法家素质的要求。现在书法界还有人否定书法史的传统,其实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有几届恰恰是研究经济史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史的得失,才有益于现今的实践。我以为书法理论整个体系应该讨论出一个基本轮廓构架,至少找出其出发点、支撑点、归宿点。要有史的研究,各代各时期的书法现象研究,作家和作品研究,书法与社会与政治经济的互动研究,书法自身的本质研究,美学特征研究、创作理论研究,姊妹艺术关联学科研究,甚至密切相关的使用笔、墨、纸、砚技法研究等等。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忌玄而又玄。我曾拜读过一本书法理论书,全书几乎全是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和美学词汇,几乎看不到对于汉字书法的剖白解析,让人怀疑作者是否懂得书法,怀疑是一本哲学读本。我很喜欢启功先生那样真水无香、平实做人做事的大家风范,论学问、论见识、论阅历、论功底堪为国学大师,但讲理论却那样明白如话,深入浅出。孔夫子的《论语》不也是对话吗?几千年还存活于世,并且发生着影响呢!
    刘:你怎么看名人书法、文人书法,是不是名人和文人转而操持书法,比一个纯书法艺术家占有更多的优势?在历史上,这些名人字画价值高,还是纯书画艺术家的字画价值高?
    李:名人就是在某方面有影响出了名,文人就是从事文化有影响被称为文人,而这样的人是中国人也得写汉字呀!他们的字自然受到关注,于是便成了名人书法。前面讲过,书法是汉字的审美书写,而审美的判断量度却往往是模糊的,因而不能说名人文人的字就不是书法,但也不能说名人文人的字就都是书法,不能说都是好书法。人眼是秤,中国读书人不一定是书家,但还是能分辨孰书伯仲的。是否书法是否好书法,最好还是公之于展厅,让公众去品评,自己须讲一点自持、自谦、自知,听听公众的评议就可以了。同时还应该看到,由于“官本位”影响很深,“名人效应”也有作用,因而单就写字书法而论,重要的就是审美价值判断而非其他。这也就要求收藏者应具备相应的审美水平。名人的书法当然比单一的书家书法占优势,首先就占了传播的优势。历史上其他方面也是名人同时又是书法家的,即使书法水平在同一档次上,也要比单纯书法家的作品价值高。
    刘:你怎么看启功书法?我注意到现在中国书法界对启功书法也有一些非议,好像主要说他的书法匠气太重。对此你怎么看?启功书法是不是代表着某种书法的高级境界?
    李:2005年6月30日,国学大师、“兰亭杯”中国书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启功先生仙逝于北京,终年92岁。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敬献了花圈,包括欧阳中石先生等在内的书法界名家花圈挽联都称启功为先师。作为北师大学子,我写了一首挽诗表达崇敬与哀思:“百年思大雅,黄卷展真经;鹤寿不知纪,青山照逸铭。”大雅、黄卷,这也是我对启功先生书法的认识。同是中国字写成书法,历史上确实也有国书、官书、家书、野书、俗书之分。秦始皇任李斯为相制秦朝国书,东汉蔡邕熹平石经为国书,唐朝尊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元代尊汉人赵孟頫之书,清代康熙尊传承王羲之、赵孟頫的董其昌之书,这个传统一直相沿而下,从清末到辛亥革命前后,一时社会思潮将所谓馆阁体否定。其实,现今看来,清代宫廷馆阁书法,自有其儒雅凝重,包括现今展布的状元书法、圣旨书法,让人叹为观止。我以为启功先生是从这一脉行过来的大书家,与清代宫廷尊崇的以王羲之为代表、以三希堂法帖为风骨特征的书法一脉相承,是中国儒家士大夫的高境书法———我称为新馆阁体,儒雅中透露出清逸,我认为在当代盛世和谐的中国,很是应该提倡这样的书风。最近看到了胡主席为航天事业题写的“高瞻远瞩”四字匾,就给人以这样的启示。要看启功先生大雅凝重的字,就请看看“北京同仁堂”和“汉中博物馆”这样的匾吧。更有我从友人那里亲睹了启功先生写颜真卿行书《争坐位》的真迹,惊异不已!要说匠,倒是“大匠高风重谨严”。现今社会网络字库中有所谓启功体,并非启功先生所制,而且为便于排版字格所限,千字一面,早已违背了“书法是汉字的审美书写”这一初衷,说那些字带有匠气也许是对的,却不能放在启功名下。
    刘:你如何看毛泽东的书法?请介绍一下狂草———好像是说狂草是书法的极境,非常难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抛开毛是领袖不谈,单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毛的草书算是成功的狂草吗?
    李:毛泽东无疑应是20世纪大书法家中的一位。前面说过名人书法,但这里是没有涉及社会历史其他方面来评价毛泽东书法的。请看毛泽东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所写的校名书法,立于当世传诸久远,若仅以此,作为大书法家也当之无愧!1983年毛泽东90诞辰,我曾写过一篇《试论毛泽东书法》的论文,并制作了幻灯片,我将毛泽东书法分为学生时代、革命战争年代、建国前后和50年代末以后在中南海四个时期。各时期书法面貌有所变化,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是在后期。毛泽东笔迹墨迹中,楷书、行书、草书、狂草都具备,有的一篇之中有行书也有草书。说“狂草是书法的极境”也不为过,也有将其比为交响乐的,那当然比一支小曲难为了。不过狂草也有其内在的法度奥秘,并非随便胡为。狂草一般在字内笔划之间及字与字之间连绵书写,王羲之《适得书》帖,一笔连写8个字。狂草的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毛泽东推崇并且学习怀素狂草,比如《忆秦娥·娄山关》词:“西风烈……”,即取怀素笔意。1973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毛泽东赠送珍贵的礼品,就是怀素草书《自叙帖》一函。毛泽东晚年的行书大气磅礴,草书飞动凌厉,自会永垂于书法史册。
    刘:一般认为书法过于沉重,压抑人的天性,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挥不利。许多家长并不赞同自己的孩子学书法;而另一些人却非常热衷于强迫自己的孩子学书法。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李:书法和写字不可分,而字是人的脸面,少年时学写好字伴随自己并受益一生。前面讲了毛泽东就是少年时就练好字,没有字帖,还向同学家人借来欧体柳体每天习字。对少年儿童来说,如同每天要吃饭、要走路、要说话、要做功课一样,每天写字习惯了不是什么负担,反而是一种调剂、一种乐趣。字讲规矩也讲变化,不会压抑人的天性,天性是讲自然但也不排斥规矩,小时候懂得规矩,长大了更便于有作为。我主张让孩子懂得写字的意义,引导孩子写字练书法,同时首先要把各门功课特别是数学、外语学好,将来才有立足之地,才有发展前景,到那时书法会让你更受益,否则到那时想学书法就更没有时间了,因为书法通常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须及早着手。
    刘:你鼓励子女学习书法吗?听说你也带了一批书法徒弟,有的还在外面获得奖项。你对现在学书法的大批少年儿童有何忠告,尤其当我们想到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已经很重的话?
    李:我鼓励子女学习书法。一个孩子小学四年级时书法比赛荣获市一等奖。我把学书法的大学生们也当作子女一样看待和鼓励,其中有的已考取了研究生。近年来受邀请也带了一些少年儿童书法弟子,他们有的已在高中读书,有的中学生考取了全国社会艺术考级书法六级、七级、八级,小学生有的也考了级,其中有学生获上海侨联举办和北京大学艺术中心举办等展赛的奖项和邀请。我平时对这些书法学得好的同学,首先也是告诫他们:品德要好,功课要好,同时让书法为人生添彩!
    刘:在越来越趋于实利的时代风尚里,书法艺术会不会因为过于高雅最终走向消亡?书法到了当代,独创的空间是在缩小还是在扩大?有没有可能像欧苏颜柳一样再创生一种新书体?
    李:时代不同了,书法艺术仍在,当然现今的书法,对于当代学子和社会广大的求职者,不会如科举时代对于秀才了。但是作为现代的文明人,高雅的书法艺术如同弹奏钢琴,走进读书人的家庭,走进华庭殿堂,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体现。最近有个电视剧《五星级大酒店》,那总统套间的门廊屏风,就是书法的巨作。现代人的生活是多彩的,让书法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美事吗?更何况世界正兴起了汉语热、汉字热,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呢!至于谈到一种新书体的出现,那不是先验而为的。以象形文字为基本的汉字,在毛笔手写和实用、便捷、美观三大需求推进下,宋代行书挺立于世以来,篆、隶、楷、行、草诸体毕臻,流派纷呈,风姿万千,中国人已受惠千百年。在今日电子通讯时代,我们期待的新书体将会怎样呢,还是不急于先验回答吧!我以为在现今这样的知识人才结构和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青年人作为学养和生活情趣,学书法大有裨益,但不是职业。要立志成为书法家,并且准备投放大量生命能量,那就考取书法学士、硕士、博士,以书法艺术为职业去追求和奋斗,点亮自己,同时也把书法艺术和文化洒播给人们,奉献给社会吧!
    刘:设想你要是把代表作结集出版,一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有出版作品集的计划吗?
    李:过早地出个人集,可能会是一个进程中的未定格却定格的掠影,这是我迟迟不愿办个展出专集的一个原因。但随着年岁的流逝,足迹印痕召唤着回望,为此出一个作品集的设想也在安排之中。谢谢刘诚先生的访问!祝你的第三极神性写作诗派和文化传播事业,远行极地,光照宇内!
    刘:谢谢!你谈得很好。希望有机会与你再谈书法和文学。  

--汉中书画网摘制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汉 中 书 画 网 

QQ: 1059438251

备案号:陕ICP备09014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