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文精萃 > 详细内容
茶·书·人一席谈
发布时间:2010/4/26  阅读次数:3853  字体大小: 【】 【】【

  

茶·书·人一席谈

  

      本网讯:“茶渡-与茶有关的书法”书法展即将在汉中举行,陕西15位“智性书写”代表书家以茶为媒,书写茶书。本站记者有幸整理各位书家的雅集发言,仿佛当面聆听茶语,品啜仙茗,香远溢清也!现发至网上,以对各位书家表示感谢,并对书展提前祝贺!

  

  

  

  

  

茶·书·人一席谈
  
           沈   奇(主持人)   回首新世纪十年陕西书法发展历程,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智性书写”的高海拔崛起——这一以“脱序”、“重构”、“板块呈现”为策展理念和主旨的展出,不仅是新世纪陕西书法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具有文化学意义的一件大事——十几位厚积薄发有备而来的青年书法家,携手集结,板块呈现,一举打破沿袭既久的陕西书法之陈旧秩序与沉闷格局,以其崭新的书法美学观念及其高标独树而又风格鲜明的书法新貌,重构当代陕西书法的发展理路,进而为陕西书法走出陕西融入当代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并很快形成了为整个中国书法界所瞩目关切的重要影响。
如今数年过去而余响尤振。当年的参展者,皆已个个成就斐然,名重八方;或获重大奖项,或为新派领袖,并共同将这一板块打造成享誉海内外的书法重镇。历史证明,首届“智性书写”的豁然亮相,已成为陕西书法发展历程中新旧两个阶段的分水岭,而新世纪陕西书法的历史书写,也必然将以这一突出“事件”和重大成就为起点,为主导。同时,集结于这一板块的书法家们,也大多由当年“狂飙突进”式的态势渐次进入“水静流深”式的境界,从日益浮躁的文化语境中超脱出来,沉潜持重,更趋成熟。当此之时,举办新一届“智性书写”展,便成为众望所归的一件盛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到渠成,因缘际会。适逢“2010·中国陕西·首届茶业茶文化节”隆重筹办之际,得儒商奇人、汉中天泽茶业有限公司成怀德先生慨然相助,在素有“书画之乡”、“文化上游”的汉中举办书法展,实在是双美并好之事。诗书一家,茶禅一道;书家常以茶为心侣,茶人更以诗书为心斋,二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脉所系。当此物质时代,以茶意淘洗凡尘,以书意滋养天心,而得精神植被之润化,实为渡人渡己之大德。先生美意,书家悦意,二美携谐,再造盛举,相信必有更美好的佳话为书坛称誉,并为推动陕西书法更深广之发展,再添新力,再谱新章!
2010年4月8日,春寒料峭浅草争翠,陕西汉中天泽茶城有限公司特别邀请陕西首届“智性书写”的15位书法艺术家聚首古城西安,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书法·人生”雅集。大家阔别十余载,在慨叹岁月飞短流长之后,紧紧围绕“感受茶道”、“茶与书法”、“茶与人生”这些体现心志情怀的文化命题全方位多角度展开座谈讨论,形成了以下的雅集纪要。
“茶助文人思,书壮雅士风”,中国的茶道和书法因为相似的审美理想、情感趣味和艺术特性,共同彰显着民族文化的宽容静穆和沉雄浑厚。茶与书法,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承载着人们至真至美的艺术情怀,折射出了大千世界不同的人生态度。以品茶之心对待书法,我们的书法艺术将会多一份单纯质朴和清新自然,以品茶之心对待生活,我们的生活将会多一份坚守豁达和闲情逸致。
  
茶道篇:一片绿叶的解读与诠释
  
  沈   奇(主持人) 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这里少长咸集,群贤毕至,承蒙汉中天泽茶城有限公司的盛情邀请,召集各位书法大家来这里品茶雅聚,我们就“茶、书法、人生”这个命题进行座谈交流,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说起茶,有人用“一片树叶,万种风情”来形容,可见国人对茶赋予了很多的象征和寓意,那么首先请各位谈谈自己心中的“茶”,谈谈大家对茶的感受和体验吧!
           吴振锋 “长安米贵,白居不易”。进城十载,才购得一处书房,安顿下满壁图书,也安妥了一颗心灵。友人送一茶海,再添上青花茶具,便开始了我的茶生活,我向来不谙茶事,用茶如牛饮,只是为了解渴。咦,如今已是“五十开外的老大爷”,才稍微吃懂了一些茶味,真正觉得上半生近于白活,惭矣。说来茶道甚微妙,品茗者在茶一道所体悟的是身心愉悦,与品啜中所获的口福之享涵融一体,方知以往囫囵吞枣般的读书与牛饮式喝茶,都是有煞风景的。其实,品茗如读书,不厌其细,亦须有悟性,否则便无以得知其真实的妙处。故尔,从入主“万庐”新居而后,便想着下半生的日子大概只有礼佛、品茶、读书、写字这几等事属于我了。这是我对茶的一点感受。
  史星文 我说说自己的“茶话”。过春节的时候,我给自家的门上写了一副对联:“读书写字画画,吃饭睡觉喝茶”。对联里列陈了人生的六件事:吃饭睡觉,是每个人一辈子必须重复完成的事情,不能偷懒,也不能一下子干完,是人之共性;读书写字画画喝茶,完全是我的兴趣使然,我想往后的生命,大概都要按照这样的兴趣来消费了。我们因为口渴,才要喝水,水中因为泡了茶,使得喝水的人没有忘记享受喝水,使得喝水的质量得到了升华。记得八年前的那个冬天,陕北一位朋友送我了一套茶具,为了排上用场,我就利用别人喝酒、抽烟、打麻将的时间,悠闲地坐下来喝茶。一个人独饮,茶让人身心俱清,读书写字画画每每萌生禅意;与家人对饮,茶成了润滑剂,使得我们平常的家庭生活充满温馨;邀朋友聚饮,茶能互动话题,融洽气氛,诗思便插上了翅膀飞翔,顿觉海阔天空。
            遆高亮 我谈谈汉中的茶:汉中是汉民族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中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和汉文化相联系。茶是汉中一宝,佐以汉源甘泉,可谓“幽韵如云,清华诱人,蕴着素、含着隐、藏着秀、彰着德”。
           王 蒙 “夕阳余辉重,万木竞峥嵘,惟有茶山碧,烟云与冈行”,每赴陕西汉中总有不愿离去之意,尤其爱爬山看茶园喜农家之收获赏田园之风光,故今日作诗唱之!
  韩 钧 说说我对喝茶的记忆,大约是在进工厂工作时。一大早打扫完卫生后,要紧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师傅沏一缸子茶。搪瓷的缸子,碗口那么粗壮,外面印有“工业学大庆”字样,茶垢厚厚一层,看不到缸子的本色,茶叶要放半缸子,喝一口真是苦不堪言。现在日子好了,自己也置了一套茶具,紫砂壶也有好几把。绿茶、红茶、铁观音、普洱茶备了数种。用周作人先生的话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中享受超然的美与和谐,这就是我对茶的质朴感受吧。
           李 晔     饮茶品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文人历来都有此嗜好。茶生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而秉清灵、玄幽之禀性。实际上品茶的过程,是一种清远、冲和、幽静的化境,通过饮茶时的冥想、省悟,可以达到澄心静虑和超凡脱俗的意蕴。所以,我感到喝茶的感受可能更在于茶之外。
张红春 喝茶,远不止于解渴,在我们快速高节奏的生活里,每天,或隔三差五,让自己有机会停下来,选择茶具、茶品,等候水煎,清洁茶具、洗茶、冲泡,当一杯汤色纯正香气袭人的琼浆在手时,人的心就会沉静下来,回归真朴。茶是天地的精灵,是人生的物化,无论茶具华美精致还是粗陋简单,汤都会是一样的。浓了,淡了,厚了,薄了,简约的一盏,深厚的回味,这就是我对茶的感觉。难怪南方人叫喝茶为“叹茶”,真是非常高妙。
梁新云 我爱茶莫过于一个“清”字,除烦雪滞是清心,涤醒破睡是清神,松下石边,对月品茗是清气,能清者,志洁已也!俗话说:月印千江水,千江水不同。月之一轮,而映像万千。知茶价贵贱、茶味浓淡者众,能品出境界者寡也。
  何冀闽 我喜好茶,好喝茶。至于喝什么茶,不刻意为之,不追崇品位,随遇而求,随意而饮。“问茶居”是我的书房,闲暇时于此间问茶、读书、论道,时有所悟,自得其乐。偶有三五朋伴小聚品茶,谈天论地,观书看画,叹光阴之匆匆,多惬意呀!今年清明,我曾到汉中西乡午子茶山,这里茶山连绵,茶园比肩。清晨,漫步在种满了一行行茶树的山路上,迎着轻轻的薄雾,呼吸着满山茶叶的清新气息,自然、宁静、清淡涤我胸中尘埃。绿油油的茶山上,零星点缀着飘动的采茶人,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受用的很!
  崔宝堂 关于茶,似乎有很多说法,茶甚至成了人们阐发思想,传承文化的载体。譬如这泡茶的过程,就描绘成茶技、茶艺、茶道、茶禅;饮茶也被说成用茶、吃茶、看茶、品茗、“醒乡”;更有甚者,微妙到将茶作为人际交往的手段。传说苏东坡就用一幅“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的对联来戏弄小和尚。上流社会的主人,不欢迎客访时,用“敬茶”的方式下达逐客令。以愚之见,茶不过是一片树叶而已,茶树只长在山腰上,没有伟岸的身躯被人敬仰,叶片亦不硕大,成长中也没有过分溺爱过,迎着春日抽芽泛绿,伴着秋霜残败凋落,于云腾雾绕时凝几滴朝露,在晚霞余辉中抹一道风景;经了采茶姑娘的纤纤玉手采摘下来,再经千焙万烘,就入了沸水,遂徐徐下沉,仅留一缕清香,供人们清肠淡口,消磨时光,却被赋予了许多遐思臆想。假如茶叶有知,它会作何感想?所以,我感到茶是世间凡物,万千人对茶就有万千说道,这可能就是茶道之所以流传千年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郑墨泉 品茶是雅事,唐刘贞亮总结过茶的“十德”,其中有二德说:“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陆羽在其《茶经》中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事实上这些都代表了儒家的观点。我认为茶道强调了茶对于人格力量自我完善的重要性,所以说:“品茶之人,品德至为重要”。
封海洪 兴于唐代,盛于宋、明,延于清代的中国茶道,是通过茶活动来体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及情绪的饮茶艺术。它是艺术与精神的高度结合。茶道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泉水、火候、茶具、环境相应的情绪等条件,以求得“味”和“心”的最高境界。
  
茶书篇:艺术心性的彰显与禅悟
  
            沈   奇(主持人)   书法亦称书道,是国粹;品茶亦称“茶道”,是国饮。这两种文化,犹如一对孪生姐妹,既殊途同归地演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纵横绵长的文化史,又为国人构筑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人文精神家园,多少人浸淫其中,得意忘形,乐不思归。茶有冷暖,书有荣枯,作为书法家,大家眼中的茶与书法是如何相伴相生,相益相美呢?如何在饮茶中悟书道,在习书中悟茶道,在这两者之间论衡与齐进呢?
       李 晔 茶之作为一种雅事,与文人墨客有着难以割舍的情节。清梁献在《承晋斋积闻录》中说:“品茗试砚,是人生第一韵事,是吾辈第一受用”,是因两者皆有的沉静、安祥、细腻之趣味故并而择之。苏东坡《东坡杂记》中云“茶可于口,墨可于目……,茶与墨,二者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可见异趣是表面的,而内心里则是性味与品操上的相同。康有为语“能移人情,乃为书之至极”。古人每于书翰之事,或丝竹管弦,流觞曲水以助雅兴;或沐浴焚香,佳茗在手凝神静气;或吟风弄月,谙于茶道而欣怀抱。凡此种种使创作状态渐入佳境。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表情抒怀,陶情冶情。故无论是兰亭的娱悦,祭侄稿的悲伤或寒食帖的苍凉,在书法实践中目的是同一的:遣情逸性,抒散怀抱。我们看到的只是书家在特殊环境下从心田里流淌出生命的节律。其孕育的过程复杂而漫长,无不折射出书家对生命历程的顿悟。而这个过程与品茗时的静虑不无关系。这恰恰是被称为本质上是大和谐,大静谧的东方文化在书法艺术上的具体体现。
           张红春 书法是“国粹”,茶是“国饮”。茶香墨韵总让人销魂。说到书法与茶,我想起去年深秋的一个雨天,我在书房与道友品茗戏墨,我作韵文记之:茶烟炉火煮清秋,檀板墨泉洇雨楼,纵有来生金銮殿,不如此刻逍遥游。一杯香茗,三五好友,闲适生活,空谈时事。作诗写字,随口也随手;品头论足,无可无不可。端居于楼上,挥洒在雨中。温暖,安静,清明。似这般时日,是要一秒一秒来珍惜;这般福报,也许是大家前世今生积德行善得来的缘分。若能有机缘时常喝茶,让茶香浸润我们的书法生活,当幸甚!
           吴振锋 向来自以为算是一个读书的种子。依然是一素心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夫睁开眼,苛锄进地,在下则黎明即起,左手把卷,右手笔耕,一样的营生,一样的辛劳。宋人陆象山主张:“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然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的道理”。从读书方法来说,我取法象山。我深知己愚,故做与人“比慢”功夫。“冷水泡茶慢慢浓”,这句湘西民歌,富含哲理。至于写字,我也不再想搞所谓的“创作”,只是想让书法回到我的生命状态。因而只是一味的临习古人,“深知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用心敬事,熬自家的老汤,至于是否有味,天知道,我可以不知道。
           韩 钧 清早冲一泡茶,咂摸一下滋味,神清气爽,心气平静,展纸缓笔,起承转合间,如晤先贤,对饮高谈。林语堂先生认为文化须先由巧辩矫饰进步到天真纯朴,有意识地进步到简朴的思想和生活里去,才可称为完全的文化。真正艺术的精神,必须有许许多多的人把艺术当作一种消遣来欣赏,绝不抱着垂诸不朽的希望。吾书斋中,不尚虚礼,凡入此斋,均为知已。随分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之交,如斯而已。也欢迎大家有空来我处吃茶。
           王 蒙 茶可明目清心解百毒,书法艺术亦然,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可以让人生活中多一点真善美。每当我看到连绵起伏的茶山茶海时,我就想到了艺术的原野。我始终认为,艺术是一个任你驰骋想象的原野。他使你不羁的心,放逐在无限的时空中。展示人对艺术的原始性,图腾式的崇拜和热烈,当你与他共舞时,你会感觉,你象一个陀螺在不停地转动着,你的生命由此而产生了新的意义,也赋予了你新的生命,他把我们化为艺术之子。茶艺也罢,书艺也罢,生活中的艺术大都如此。
           梁新云 常想昔日高人,长袍大袖,风带飘飘,或扶杖独行,徘徊于山水之间,来去无踪;或三五相邀,对坐于松下石旁,品茗玄谈;或兴之所至,面对于长廊数间,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彼时之乐,无尘无染,亦俗亦仙。我盼望我的书法能早日走进这如梦如幻的故事中。
何冀闽 几年前,我曾收集云南七子饼的茶叶封纸上写了一些古人咏茶的小诗,以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别有趣味,谓之:“茶书一道”。茶与书法,各有其道,品茶非是作书,然道有相通。茶,我所好者;书法,亦我所好者。闲暇之余,二者兼之,相得相益,惟求是道。于沫沉华浮之刻,品尝玩味也是人生之一乐事。
           郑墨泉 茶在生活中的地位,由疗疾的良药、提神的佳饮、交友的雅物一直上升到事艺的清品,并衍生出一系列的茶艺活动和具备了特定的思想内涵,就如同茶与水那样在简明的色调对比中求得五彩缤纷的效果。对于我们书法人来说,要以静寂的心态进入创作,去除一切杂念,意守胸中之气。今天,我们以书法的名义,来演绎茶文化,其内在精神如此同一,自然地让我们品茶、参禅、泼墨,使我们在一动一静之间,体验“禅茶一味,心净如洱”的精神感受。
           强 华 余日,泡上一杯浓烈的苦丁茶,每读古帖,慢慢品味,慢慢领悟出书法中的真谛和奥妙所在,更让人流露许妙句。说起茶与书法,在我脑海中想起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宋代大书家苏东坡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犹见茶与书法两者相同的哲理和共同美的精髓所在。
             品茶,能触发书法创作的激情,带来意想不到的创作效果。如在书法创作中,我凝聚茶中滋味节奏舒缓地写出静态体势,圆浑飘动美感。书茶亦为一家,在吃茶与品茶回味中,我学会了体味字外字内变化波澜起伏,风情雨态的风格。可见茶助书技,茶健书艺!反复品茶,反复临帖,常有让人产生出乎意料艺术灵感和心情。有时看到一些书法作品,既有北魏的体势,又有宋代尚意书风,结字平稳中极尽变化,妙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可谓茶淡书醇吧!
            封海洪 文人给茶道溶入了琴,棋、书、画,更加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文人精神的营造。提倡淡泊宁静的人生,被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韵雅事。既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兴。被称为书道的中国书法,与茶道精神十分相似,它既讲究笔、墨、纸、砚的精良,窗明几净的环境,更要求有相应的情绪心态和审美追求,以达到痛快淋漓的情感发泄。通过墨线枯湿浓淡,节奏快慢疾舒,以得到心灵与创作意境的最高统一。适宜孤芳自赏,也宜群贤雅集,追求淡泊,宁静的人生。可见,茶艺与书艺相似,真是十分的相似。
           贾永民 茶道、书法都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东方文化。茶能悟道,让人的身体坐下来,使人的心沉静下来;书能养心,立象尽意体现出书者的主体意识和人文精神。我喜好喝茶亦喜好书法。书法是东方文化的最高构建之一,书法是我的至爱,我虽不敢说不教一日闲过,却也把八小时以外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读书写字上,不敢说穷微测妙,也能做到积微守寂。常常为临帖不能得其神,作品不能合己意而困惑;亦每每为读书有心德,习书有感悟而欣慰。书法成了个人心灵的寄托,使心灵得以升华。此时,书法具备了承载生命的力度,演化为引领人向更高境界跃升的平台。当我们研习书法艺术时,既是笔墨点画、结构章法的训练与构成的过程,同时更是一种性与情、灵与肉的磨练过程。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的是对书法本体的关照,更需要的应该是自我的修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开放的、多元的,使得我们在研习书法时,要自觉地与所处环境及大时代达成和谐统一,努力表达美的信息,书写大气磅礴的作品,体现积极向上的追求,展示雄迈乐观的人生,此之称“书”也!
           遆高亮 十多年前,秦中十五个好事的秀才,打着智性书写的旗子要冲出潼关,走向全国,如今,身子都在秦中,而心已在宇宙飘游。吴子有言:陕西书法应贴着大地行走,大地在哪里?梁子倡导:智性书茶!作茶诗写茶文书茶字说茶事论茶品谈茶人。我说:大地便在汉中!
……。
  
茶思篇:诗意人生的静养与坚守
  
           沈   奇(主持人)“人生若茶,茶中人生”。生活是一杯茶,我们在春夏秋冬的轮回中感知冷暖,在生命的进退浮沉中品味甘苦。用茶的精华来蓄养精神,用茶的品德来养身修德,用茶的温情来陶冶性情,是艺术家的追求,也是人生练达的极致。我们听听大家怎么说!
郑墨泉 近读台湾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一书,颇有感触。这是一本禅茶文化的散文集,在书中,我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我自己的心灵,让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作者畅谈如何与有缘之人品茗,与知味之人对饮。多年喝茶,慢慢从茶道中悟出了生活之道,在他看来,每天的生活其实就像一杯茶。这正如他说:一个能在泡茶时专心的人,工作也会专心。此刻,清雅的文字,浅显的表达,古典的意境,佛禅的睿智,这便是林清玄散文中茶带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茶就是生活。
  史星文 我喝茶不光是解决口渴问题,口不渴时,照样喝茶。喝茶愈来愈成为我生活的一种象征。茶蓄养的是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我 亦然。喝茶,是我们蓄养大自然阳光雨露的另一种神会形态。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我们喝茶,正是我们面对人生需要秉持的一种态度,也是风度,为了能使我们拥有并永葆这种风度,我们大家要坐下来,放慢性子喝茶!
  吴振锋 礼佛是我的心灵仪式。我深知以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当有宗教情怀,所以一向敬书法为心中大佛。某一日,当我请一尊石佛入主万庐,我忽然觉得,每每用心事佛,佛便平静安详视你,也便心生欢喜,神清目爽了。有一则故事说:一个弟子在佛殿礼佛,赵州见到,就用一杖打他一下说:“作什么?”答:“礼佛”,赵州说:“干吗要礼佛?”答:“礼佛是好事”。赵州说:“好事不如无”。赵州的意思是:做好事当然比做坏事强,但无事,一尘不染,岂不比好事更好些。清夜扪心,其实人只能活一生,放下便了。“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傅青主有天说过,爱热闹的人毕竟俗气。咱为了不俗气,就让名于人,叫爱热闹者去热闹,清静者自清静。无名有品,无位有尊,是我心之向往。好往背静的地方去,又是本性使然,顺乎自然,亦算不得消极,未尝不是一种进境呢。一当万籁俱寂,燃一炷香,放一段佛音,执笔临帖,何可乐耶。这日子,也是要得。
友朋若来,“请,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吴烹茶手艺不行,心却是诚的。诸位仁兄某日来寒舍,于你,吃茶免单,在我,便如张潮所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吃茶论道,权当我的课间休息,用一个文明词儿,叫“茶歇”。大家看咋样?
  崔宝堂 茶倒是有一点,可供人们思考,即用茶味诠释禅意,古有“禅茶一味”、“和敬清寂”之说。茶可以清神敛气,禅能够让人清修养性,足见二者功能何其相似。台湾星云大法师在一次国际佛学大会上发言,讲了一则“五指争功”的寓言。五个手指炫耀各自能耐:大拇指说我又粗又壮,且独霸一方,拿捏东西时你们谁离得开我!食指说唯我是智慧的化身,凡有人问路,往往是我站出来指点迷津;中指趾高气扬地说我比你们高出一头,又处在中心,你们哪个不是围着我!无名指不无自豪地说我既很少干活又最受人宠爱,金戒指玉环佩都集我一身,珠光宝气何等荣耀!轮到小拇指了,大伙带着嘲笑的口吻逼着他说,他只好自谦地说:我生的又瘦又小,又位列末端,各方面无法和诸位兄长相比。但在双手合十拜佛时,我却是离佛心最近的。”假如我们在品茶的同时,以小拇指的心态去参禅,去悟道,去做人,那么情形会是怎样呢?
           何冀闽 《五灯会元》中有一则“吃茶去”的禅语,赵州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到过这里和未曾到过这里的,禅师没有区别地请他们吃茶。体现了禅宗平常心是道的精神。其实,世事如此,人生亦然。有道是,茶如人生。苦涩、甘甜、清香,皆令人回味。同样的茶,因人、因地、因心境的不同,饮之而滋味各异,自有饮者自知,只要自我感觉好便是了。
贾永民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全世界有五十多个国家的国民都有饮茶习惯,可谓举世之饮、举国之饮、比屋之饮。茶不仅在生理上有明目减肥、平衡人体阴阳的功效,而且在精神上有释烦去燥、怡情悦性、抚慰心灵的作用。在喝茶时,我品出了清茶的幽香、乌龙的温润、普洱的绵厚。从中感悟到“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意境。茶道讲究秩序(茶具摆放、冲泡次序)、细心、清寂、和谐,使人淡定从容,茶道的内涵为“正、清、和”。讲究秩序与儒家重伦理人格相似;清寂淡定与释家的空寂相通;从容与道家的脱俗意境相近。茶艺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锤炼。南宋理学家朱熹以茶比拟修身寻理,籍茶以格物致知,可见,品茶使人宽容细心。
             薛养贤   真正让一个人自信的除了真金白银,更主要的还是文化。无论民族还是个人,自信力的形成还是要靠文化来打底。作为一名书法家,这次有机遇同汉中天泽茶业有限公司合作,看似偶然,实质是文化根系上的交融。无论茶道还是书道,都在骨子里具备自身的文化自信力。因为相互自信,相互欣赏,而有了这次展览。古人所说的“和而不同”就是这个意思。物色上看,茶只是茶,书法只是书法,这是它们的不同,但在诗意的美学根脉上二者又是和谐一致的。讲求平正,清和,古雅,格调。一个无品的人不会真正懂茶,也不会真正读懂书法。
其实,我曾经与张渝讨论过,真正的智性书写,除了立意,谋篇,媒材选择等个类软硬技术指标之外,书法也应该与茶甚至酒一样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习惯,一种格调。若说得更坚定一些,不论是我们谈到的茶,还是我们手中的书法,更应该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一个具备文化习惯的民族永远会是一个自信的民族。
如同种茶,养茶,采茶,炒茶的生产过程一样,书法的创作也同样需要种植,养育,采摘,翻炒,非此,便不足以出上品。因此,茶与书法之妙,既在于炒公手法,更在于日常生活之养,不仅养体,更要养心。茶与书法似乎就是最好的养料。
           成怀德(汉中天泽茶城有限公司总经理)   借“2010·中国陕西·首届茶业茶文化节”举办之契机,我们特别邀请我省首届“智性书写”书法艺术家来汉中举办与茶有关的书法展览,我代表天泽茶城对大家到来和关注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书法艺术家的精彩发言和沈奇先生的精彩主持,让我有如沐春风般的惬意。大家坐论茶道,筹谋书展,对提升我们企业文化高度,打造企业人文精神,推动汉中茶业茶文持续发展将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我们真诚期盼各位书法家来汉中进行文化探索和观光采风,尽情体会汉水的秀美和汉茶的清香。
           沈   奇(主持人)   好一场茶道之谈,书法之谈,文化之谈,人生之谈。从大家的谈论发言,我看到了大家对茶道的知度、对艺术的热度,对生活的风度,对文化的高度。感谢各位艺术家的旁征博引,高谈阔论,吟诗作词,妙语连连。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既是一个经典论题,也是一个千古话题。“茶、书法、人生”是每一个书法家面对书桌之后都要面对的,品茶性,写书性、探人性,更是大家的终身命题,我真诚祝愿大家以一种“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自然豁达的平常心态去品茶,去习书,去生活,去奋斗,充分享受人生的物美、诗美、静美和壮美。
(以上内容根据发言由余首涛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汉中书画网制作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汉 中 书 画 网 

QQ: 1059438251

备案号:陕ICP备09014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