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云开坛 > 详细内容
唐朝的秦岭,一部厚重的诗卷(李青石)
发布时间:2010/1/19  阅读次数:15288  字体大小: 【】 【】【

  

文化探索:

汉中本土作家李青石作品欣赏:

  

唐朝的秦岭,一部厚重的诗卷

李青石

  

秦岭在中国众多山系中,既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大的,但它却在中国的版图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心脏位置。自西而东绵延1600多公里的秦岭,横亘在中国的两大母亲河黄河、长江之间,把中国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它身上流淌下来的涓涓乳汁滋养了中国中心地区的广袤土地。它是摆在中国的大厅堂中的一道美丽的屏风,阻断了南来的雨,挡住了北来的风。五岳中的华山是它的儿子。它的每一条沟溪、他的每一道山梁,都隐藏着亘古以来人们难以知晓的秘密。它是一部上天造就的巨书,它的重重峰峦就像一页页生动的诗篇,它是一部厚重的诗卷。

为了穿越秦岭,古人修筑了多条古栈道,其中著名的有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等。汉代人们就在秦岭南麓的褒河水边开凿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隧道——石门。从此中国人的南北往来方便了许多。

我曾在不同的季节无数次从不同的路径穿越秦岭。每次欣赏车窗外千姿百态的山景时,都有一些独特的感受。看到那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水,总想下车掬一捧吻吻它的面容。望着那倏忽飘舞的云雾,总想攀上山巅与它握握手。我想远处那层层叠叠的松柏密林,就是活泼可爱的金丝猴腾挪跳跃的乐土;那郁郁葱葱的青翠竹林,就是憨态可拘的大熊猫繁衍栖息的故乡;那苍苍莽莽的高山草甸就是勇武健硕的大羚牛生儿育女的家园;那飘飘荡荡白云深处,就是东方宝石朱鹮自由翱翔的空间。行走在层峦叠嶂、千沟万壑的秦岭山中,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艰难跋涉的身影,耳边响起的是他们在艰辛的旅途中或慷慨激昂、或清新婉转、或哀怨悲凉的吟唱。唐朝是个诗歌的朝代,唐朝是个诗人辈出的朝代,唐朝的秦岭也是个写满了诗歌的秦岭。唐朝的秦岭中的许多道路都是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路径。蜀中才子求取功名、失宠官宦贬谪蛮荒、南北商贾货殖谋利、文臣武将走马上任、遭灾流民迁徙漂零往往都要翻越秦岭,走向他们人生的下一个重要驿站。也有人卜居秦岭北麓的终南山,或为了修身养性寻求一片清静的山水;或待价而沽、由终南捷径走入长安的官场。这些来来往往穿越驿道或结庐终南的人中,有许多就是名垂青史的伟大诗人,他们在秦岭中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

一、诗仙李白秦岭的浪漫神游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诗仙李白足迹遍及华夏名山大川。他在许多山水中都留下了不少的精美的诗篇,秦岭自然也是李白讴歌的对象。唐玄宗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诗仙李白经道士吴筠和玉真公主的举荐到了京师长安,当了翰林院的一名供奉,成为唐玄宗的文学侍臣。这一年李白与秦岭有了亲密的接触。他初到长安任翰林供奉之前,曾在卫尉张垍的陪同下到玉真公主在周至楼观台附近的公主别业拜见这炙手可热的皇妹,以求玉真公主的举荐。不巧的是此时玉真公主云游在外,李白只能住在公主的别业等待她的归来。秦岭靠近长安的部分被称为终南山,因地近京城,山水奇丽,唐代许多达官贵显、皇亲国戚都在终南山下购置土地、修有花园别墅,唐人称为别业。终南山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旅游胜地。据《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武则天朝的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进京作官的目的。后来人们称卢藏用的作法为:“终南捷径”。其实在卢藏用之前,终南山中就有了一些渴望在京城发展的伪隐者结庐居住、等待时机。在百无聊赖的等待期间,李白借机饱览了终南山风光,并写了一些登临游览终南山的诗歌。李白在用乐府古题所写的首《君子有所思行》中抒发了登上终南山俯瞰关中大地的所看到的宏伟壮阔的景象,诗中写道: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伊皋运元化,卫霍输筋力。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诗中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长安之南的终南山紧连着神秘的紫阁峰,山色与苍天的青冥之色浑然一体。站在陡峭的山崖上遥望京城,整齐排列的宫殿楼阁似乎与天上的北极星连在一起。京城中千万条街巷繁华似锦如在画中,九衢大道笔直如弦通往四方。城北的渭水如清澈的银河拱卫帝都,汩汩滔滔奔流不息。京城内外、朝野上下,物宝天华、文章灿烂,工商士民各色人等,服饰绚丽,冠盖华美。皇家马厩中的马匹漫山遍野地奔腾着,城外军营兵士们军容整齐威震四夷。这些都是因为有伊尹、皋陶这样贤能的文臣掌握朝政,有卫青、霍去病这样忠心的武将训练士卒。长安城里歌舞升平鼓乐不绝,诗人想在京城建功立业之后再荣归山林,可惜年过不惑时不我待。诗人也知道此时自己已月过望日,日过中天。如果有朝一日能像汉代人疏广那样领到皇上赏赐的养老金也就满足了。1诗人自己绝不会像齐景公登牛山那样因老之将至而没出息地泪流沾衣。2诗中所提到的伊尹、皋陶是上古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他们的业绩我们一般比较熟悉。

诗句“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引用了汉代疏广散金和齐景公泣牛山的典故,这两个故事我们一般读者比较陌生。西汉宣帝时疏广和侄儿疏受才学渊博、为官正直,两人官至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功成身退,告老还乡之际皇上与太子赏赐颇丰。疏广回乡之后用退休金广请父老乡亲,朝廷赏赐的退休金几乎花尽。有人劝其为子孙留些钱,他认为给子孙留下财富并没有好处。他对于遗产的观念颇像今天的美国人比尔·盖茨。李白引用这个典故表现了渴望自己能像疏广那样功成身退,潇洒地花着朝廷的退休金安享晚年。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晚年登上临淄城外的牛山,眺望繁华似锦的临淄城,想到自己年事已高、时光有限,禁不住热泪盈眶,痛哭流涕。随行的大臣艾孔、梁丘据也跟着哭得一塌糊涂。李白在这里嘲讽了没出息只会作牛山悲泣的齐景公。

李白的这首《君子有所思》极尽夸张之能势来颂扬唐玄宗统治下开元盛世的辉煌功业。诗人表面上是叙写自己站在终南山上描绘眼中帝都长安城的繁荣盛景,而实质上在为当政者歌功颂德,甚至将当时执掌军政大权的文臣武将比作伊尹、皋陶、卫青、霍去病,这些无原则的歌颂让人感到十分肉麻。李白写这首诗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引起当权者们的重视,以期在长安城里谋得一个职位。而此时正是嫉贤妒能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安禄山得宠为平卢节度使手握重兵之际,大唐盛世的衰象已初现端倪。自视很高的李白的这些盲目歌颂显然是缺乏政治远见的。

李白游终南山也写了一些赞美锦绣终南的诗篇,他的《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就写出了终南山的秀美: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太平广记》曰:“终南山紫阁峰,去长安城七十里。”《陕西志》说:“紫阁峰,在西安府户县东南三十里,旭日射之,爛然而紫。其形上耸若楼阁然。”而李白所说的这位隐居在紫阁峰的隐者是何许人也今已不可考。这首诗开门见山写了终南山之秀。首句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远望终南山,引起诗人无限的联想。接下来诗人感慨道秀色怜人的终南山,真不知如何形容她的美妙,尽收眼底的是无边的苍翠。抬头仰望,山巅上升腾的白云在万里天宇中舒卷自如。酷爱自由的浪漫诗人李白,心中无比羡慕这自由自在飘飘荡荡的悠悠白云,他感到这白云里蕴含着无尽的深意。不可理喻的是这位自我幽闭的紫阁隐者,为何栖身于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巅。李白在这首诗中也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诗人一方面希望能像天际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舒卷自如,但另一方面又不愿像那位隐者“灭迹栖绝巘”,过着凄清孤寂的日子。我们看到李白笔下苍翠秀美的终南山是十分可爱的。

李白不仅写了苍翠秀美的终南山的舒心可人,还写了终南山人的淳朴、厚道、热情、好客。他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中写道: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诗人一行尽兴地游玩之后从碧草青青、绿树葱茏的终南山下来时,一弯新月已随人而至。寻找来时之路,已掩没在苍茫的翠色之中无处寻觅了。诗人只得就近求宿农家,叩响农家的柴门,开门的是位稚气未脱的孩童。诗人借着明媚的月光看到,这户人家环境十分幽雅,院中小道两旁是亭亭玉立的竹子,藤萝架下倒垂的绿叶轻抚着行人的衣衫。进入厅堂后主人非常热情,安排酒饭招待这群饥肠辘辘的游客。一打听这家主人家复姓斛斯。这位斛斯山人并非等闲之辈,言谈话语颇有见地,与诗人交谈十分投机,好似久别的知己。觥筹交错之中话题越来越多。谈到尽兴之处,诗人在山间吹来的徐徐松风中放声吟唱,曲罢月落星稀已过子夜。此时诗人已醉眼朦胧,而主人好像还未尽兴,陶醉在这偶然相遇的机缘中。

与斛斯山人的偶遇,给李白带来了难得的好心情,扫除了他多日孤独中等待的烦闷。所以诗人详尽地用清新质朴的诗语记叙了这意外的农家乐。这首诗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天宝初年关中地区农家生活的宁静、恬淡、祥和、富足。这是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用现实主义手法对农村生活的生动真实的描写。

李白在玉真公主别业期间,还游览了秦岭主峰太白峰,写了《登太白峰》一诗。太白山位于陕西省眉县南部,东入周至县,西入太白县,南至佛坪县。又名太乙峰。因山势高耸,山顶长期积雪,故名曰太白。李白在诗中写道: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诗人一行从周至楼观台玉真别业出发向西边太白山进发。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李白与同伴们费尽千辛万苦登上高耸入云霄的太白峰。登上太白峰的李白欣喜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浪漫的游仙图:老神仙太白金星亲临太白峰欢迎诗人的到来,并告诉他,天庭的大门已为这位人间诗仙打开。诗人渴望乘着山巅微微和风,离开这凡俗的世界,与云间的神仙为伍。站在高耸的太白峰巅,似乎举手即可揽月,一望无涯,群山都匍匐在自己脚下,眼前再看不到别的峰峦。走下太白山到山下的武功镇,诗人不无遗憾地感慨道:何日才能再见到这巍巍的太白山。

同样这首诗中也表现了诗人游仙与从政的内心矛盾。一方面他羡慕无拘无束的逍遥神仙,渴望自由自的游侠生活;另一方面他又有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渴望像管仲、晏婴那样建功立业。诗人并没有忘记此次西行长安的目的,他的政治理想还是战胜了游仙思想,继续等待玉真公主给他一个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可能他还想着一旦功成名就之后再回到求仙访道的自由世界中,所以诗的结尾还有对太白山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在玉真别业盘桓了一些日子,李白终于等到了云游归来的玉真公主。同是道教中人,加之名震天下的道士吴筠的推荐,玉真公主热情接待了这位才华横溢的道友,谈仙论道之际,李白极尽奉承之能事,写了一首《玉真仙人词》赞颂这位神仙公主。诗中写道:“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拍了玉真公主的马屁后,李白还不失时机地向玉真公主表达了他宏伟的政治抱负。早年的李白也与盛唐时期许多文人一样有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文中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向玉真公主述说自己的政治理想后,得到了玉真公主的推荐,得以见到唐玄宗,成为翰林供奉。

李白的成名也与秦岭有关,一举让他成为天下名士的诗作正是他写秦岭通往蜀地险恶道路的《蜀道难》。据唐代孟綮的《本事诗·高逸》其三记载,初入长安的李白在紫极宫大酒楼见到当时担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拿出《蜀道难》一诗请贺老先生指教。贺知章还未读完全诗,就赞叹不已,称李白为“谪仙”。老诗人是位性情中人,人称“四明狂客”,当即要请这位年轻的诗人喝酒,恰好身上未带银子,随即解下身上所佩带的金龟命人拿去换酒,与李白推杯换盏,两人喝得酩酊大醉。3后来李白自己在《对酒忆贺监二首》序中说:“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怅然有怀而作是诗。”诗曰:“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后来李白每每想起此事,还禁不住泪流沾巾。可以说李白的这首《蜀道难》是震动京师文坛的成名作。

关于《蜀道难》一诗的写作缘由及背景,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概括起来大致有六说:

其一,谓忧杜甫、房琯而作。

《新唐书·严武传》曰:“武在蜀放肆……琯以故宰相为巡内刺史,武慢倨不为礼。最厚杜甫,然欲杀甫数矣。李白为《蜀道难》者,乃为房与杜危之也。”在此以前,唐代李绰《尚书故实》、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已有此说。《新唐书·韦皋传》、宋代杨遂《李太白故宅记》、宋代钱易《南部新书》等均持此说,认为李白作《蜀道难》是为老朋友房琯、杜甫的前途和性命担忧,奉劝他们“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虽然这一说法产生较早,记载的典籍也比较权威,但这一说法是最不靠谱的。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在天宝初年,而房琯贬蜀和杜甫入蜀都在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之后。汲古阁本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中选有李白《蜀道难》一诗。殷璠在诗集的序言中云:“此集起甲寅,终癸巳。”按甲寅为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癸巳为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如果殷璠的说法是严密准确的,则《蜀道难》绝不可能作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再说杜甫逃荒入川时,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幕府被判长流夜郎途中,被羁押的李白恐怕也无从得知杜甫的消息。

其二,谓讽章仇兼琼作。

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洪驹父诗话》云:“尝见李集一本于《蜀道难》题下注:讽章仇兼琼也。考其年月近之矣。”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四、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六、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寄题杜二锦江野亭》(此系严武诗)注及北宋诗人黄庭坚等均持此说。章仇兼琼开元末为益州长史、剑南防御使,李白作《蜀道难》是担心他会拥兵自重、搞地方割据,忧心忡忡,作诗讽之,诗中有“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一些学者认为,开元末年天宝初年天下太平,地方军阀还不敢对抗中央,章仇兼琼也还未显示出割据四川之意。天宝五年五月之后章仇兼琼调离蜀中到中央任户部尚书。李白的这首《蜀道难》也不可能专为讽章仇兼琼而作。

其三,谓乃“太白初闻禄山乱华,天子幸蜀时作也。”

元代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三中说;“太白深知幸蜀之非计,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诗以达意也。”萧士赟是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此后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清人陈沆《诗比兴笺》,清代御选的《唐宋诗醇》等均持此说。他们认为诗中的“问君西游何时还”之句中的“君”乃指唐玄宗李隆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谓蜀地不可久留,劝唐玄宗早日离蜀还京。唐明皇逃离长安奔向成都是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哥舒翰兵败、潼关失守之后。前面已谈到殷璠所辑的《河岳英灵集》中已收此诗,这首诗也不会是为“天子幸蜀时作”。

其四,认为《蜀道难》是李白以乐府旧题写新词,言蜀中山川之险,别无寓意。

明代的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欲为《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逼近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时一人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亦持此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我们可以看到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相和歌瑟调曲中有《蜀道难》题,在李白之前,已有梁简文帝、陈朝的阴铿、唐代的张文琮等人的题为《蜀道难》的诗作,不过都没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好。李白一生喜游名山大川,他胸襟开拓,气概豪迈,特别喜爱描写雄伟壮丽的江山。所以他用《蜀道难》古题写蜀中山水之险峻也是很自然的事。胡震亨、顾炎武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其五,谓此诗“寄寓着功业难成之意”。

主张这种说法的是今人郁贤皓和安旗,他们认为《蜀道难》寓意由讽喻别人转为写自己之仕途。“诗言志”,李白以此诗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感受,也是合乎情理的。

其六,谓此诗系送友人入蜀之作。

首倡此说者为当代学者范宁,他认为此诗与李白另一首《送友人入蜀》诗和《剑阁赋》,“题材的选择和这里有很多相似之处”,詹锳先生则确认李白所送友人为王炎。麦朝枢、梁超然等人亦赞成此说。

笔者以为送友人入蜀之作最符合《蜀道难》一诗的本义。李白所送的这位友人是王炎。据清代王琦所注的《李太白全集》所引《一统志》曰:“王炎,宣城人,与李白为友,尝入蜀。及死,白诗挽之。”李白挽王炎的诗是《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这三首诗应该是李白五十四岁时所作。王琦的《李白年谱》说:“天宝十三载,太白游广陵,与魏万相遇,遂同舟入秦淮,上金陵,与万相别,复往来宣城诸处。”溧水恰在金陵通往宣城的道路中。王炎与李白的关系非常密切,王炎去世李白非常伤心,诗人在《哭王炎》其二中夸赞王炎是一代非凡的人才,说:“王公希代宝,弃世一何早。”对王炎的英年早逝,李白伤心不已,李白来到王炎的故乡凭吊王炎时,王炎已去世多年,“吊死不及哀,殡宫已秋草。”王炎的辞世,使李白失去了一位挚友,不知再与何人谈诗论剑,诗人感慨道:“悲来欲脱剑,挂向何枝好。”在这两句诗中,诗人用了刘向《新序》中记载的吴国公子季札以自己的宝剑挂在已故的徐国国君之墓的典故,抒发自己的哀思。诗中也写出了诗人的极度悲哀“哭向茅山虽未摧,一生泪尽丹阳道。”似乎诗人一生的泪水都为王炎洒尽,可见二人关系之密切。

李白初到长安任时,朋友王炎要到李白的故乡蜀中游历,李白为这位挚友写了这首《蜀道难》及《送友人入蜀》、《剑阁赋》等诗文。众所周知,从长安到蜀地要翻越绵延千里、高耸险峻的秦岭。

《蜀道难》一诗开头就向王炎描述了蜀道之艰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古蜀国第一代君主蚕丛建国之后以及后来的君主鱼凫统治之时,在漫长的历史中,蜀地与秦地从未有过人员物质交往。李白在诗中夸张地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地自古以来之所以与秦地缺少沟通,没有人员物质往来,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一生好为名山游的李白在长安期间曾登过太白山,并写了《登太白峰》一诗,李白看到太白山的高耸可以与自己故乡的峨眉山相伯仲,诗人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叙述了蜀地与秦地交往的历史,“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这个故事说:秦惠文王了解到蜀王好色的毛病,在秦国选了五位美眉送给蜀王。蜀王乐得屁颠屁颠,连忙派五丁力士前去迎娶。返回蜀国时,遇一大蛇钻人山洞,五丁力士拽住蛇尾想把它拽出山洞,结果山被拽塌,五丁力士及五位秦女都被大山压死。今陕西省宁强县境内108国道上有五丁关,就是传说中的五丁开道之地,其地山势巍峨险峻,道路蜿蜒曲折。4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又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描写了秦岭主峰太白峰山势高峻、水流险恶和道路艰难的情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太白山之高,连为太阳神驾车的羲和走到这过不去也要回车,其山上有羲和回车的标记。山下激流汹涌澎湃九曲回环。“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后面的诗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也是写秦岭的山高与水险。诗人告诉朋友王炎秦岭高处连黄鹤也飞不过去,其道路之险连善攀援的猿猴经过此处也发愁。秦岭中的水流奔腾湍急、汹入涌咆哮,冲击着山崖巨石,其声震撼山谷。为了进一步说明通往蜀地的道路艰险,诗人又以青泥岭为例,“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青泥岭在今陕西省略阳县西北秦岭深处,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为青泥岭。”青泥岭在古代由关中进入蜀地的故道上,李白自己并没有亲身走过这条道,但学识渊博的李白是知道故道上的青泥岭的险恶的。由于《蜀道难》一诗中出现过“青泥岭”,甘肃陇南和陕西汉中的一些学者因为对故乡的热爱,喜欢牵强地说李白到过青泥岭,这是不可信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在高高的秦岭上,举手就可触摸到天上代表蜀地分野的参宿和代表秦地分野的井宿,让人不能不赞叹秦岭的高峻。诗人在《登太白峰》一诗中也用同样夸张的手法说太白峰之高“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想到蜀道峥嵘崚峋,诗人不禁为西行的王炎担忧,问朋友何时结束向蜀地的游历回到长安。“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人似乎想到朋友孤独地旅行在秦岭深山中的状况,夜晚歇息时,山林中月色惨白,悲鸟哀鸣,杜鹃啼血,阴森恐怖。在此恶劣的环境中不免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想到即将行走在蜀道中的朋友王炎,诗人由衷地感叹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诗人对四川周边的状况是十分了解的,其北部是党项人和氐人聚居的地区,西部是吐蕃人的领地,南部是西南夷杂居的地方。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中央王朝强盛之时,他们比较安定,一旦中原有变,他们也会乘机作乱。诗人担心一旦天下有变,在蜀中的朋友王炎就会身处险境。想到朋友翻越秦岭进入蜀中必经剑门关,诗人吟道:“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年轻时游历蜀中时曾到过剑阁,了解剑阁峥嵘而崔嵬的险峻,知道其军事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性。李白也知道古人曾有得剑阁即得蜀中之说。因为千里蜀道险恶无比,李白叮嘱朋友“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因为山中出没的各种野兽“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有如此多的风险,诗人真诚地对王炎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李白在诗的结尾再次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全诗有三处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既是对诗歌吟咏蜀道主题的强调,又是抒发诗人为朋友担忧之情的一唱三叹。我们知道李白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走的是水路长江三峡。其后游历荆、湘、吴、越,娶妻安陆,定居东鲁,应召长安,都没有翻越秦岭。而他为什么能够如临其境地写出秦岭巍峨高峻和蜀道的艰难险恶呢?李白青少年时期生活的昌隆县青莲乡位于岷山之阳。岷山山系与秦岭山系山脉相连、水流相通,其山形地貌极为相似,野生物种基本一致,其山水的险恶也相当。剑阁距李白故乡昌隆很近,李白青少年时期漫游蜀中时到过剑阁,他非常熟悉剑阁一带的山川地理,所以他笔下的剑阁的险峻十分真实。所以诗人能描写出剑门关天险峥嵘而崔嵬的特点。诗人的朋友前往蜀中游历,自然也引起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同时诗人还写了一篇《剑阁赋》送朋友王炎,赋中写道:“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我们可以从李白的《剑阁赋》中看到剑阁周围山川地理与太白山极其相似。有故乡山水在胸中,加之有太白山的亲身游历,即使没有穿越过秦岭蜀道的李白,凭着天马行空的浪漫想像,诗人也能把秦岭山水描绘得多姿多彩、雄伟壮丽。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就是依照梦境写出了天姥山的神奇险峻的吗?李白的《蜀道难》虽然并非李白的亲身历程的记录,却是他的一次骛极八荒的浪漫神游。

二、诗圣杜甫秦岭的逃难之旅

秦岭,在诗圣杜甫笔下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辛酸诗篇。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关中大旱,杜甫在这一年夏天所写的《夏日叹》一诗中具体描述了这场自然灾害的悲惨情形: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由于久旱无雨,广袤的农田被晒得黄土飞扬。飞鸟都无法承受干热的天气而渴死,鱼塘底张着宽阔的裂口,鱼儿早已成了鱼干。田野中只有耐旱的蒿草还显现出一点生机。加之安史之乱的战火兵燹,致使物价飞涨,达到“斗米七千钱”。我们现在不知斗米七千钱的概念,但一对比就知到了,唐玄宗开元初年,斗米只有二十钱,而此时的粮价涨了三、四百倍,人民的灾难可想而知。担任华州司功参军这样小官的杜甫,俸禄已不足以养家糊口。由于自然灾害和连年战争,满目疮痍、经济凋弊的大唐王朝已无力救助灾民,许多人背井离乡,四处逃亡。这一年的夏秋之际,杜甫也弃官西行,加入到流亡的难民队伍之中,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

杜甫西行先逃到了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投靠自己的族侄杜佐。到了秦州,在亲友们的帮衬下虽然过了几天安稳的日子,但仅凭亲友的资助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战乱中的亲友们也无力养活坐吃山空的老杜一家。诗人在他的《遣兴五首》其一中是这样描写自己一家人在秦州的窘况:

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

秦州的九月已经非常寒冷,呼啸的北风常常夹带着沙粒。树木凋零,秋草萋萋,北方的大雁已随着朔风向南迁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老杜比邻而居的一户富豪之家天天狂食豪饮、酒气熏天,然而杜甫一家还穿着夏天的单衣。

杜甫的《空囊》一诗则以幽默、调侃的笔调描述了自己一家在秦州的困境: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无米可炊,亏诗人想得出来,用那苦涩的柏枝,高天的朝霞充饥。因为不用打水做早饭,井水也就封冻了。无棉衣裹身,睡觉时自然会感到床板冰冷似铁。囊中羞涩,连无生命的钱袋似乎也感到不好意思,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诗人给它留下一枚小钱,让这枚小钱看好钱囊。老杜的这种幽默,是他在窘境中无可奈何的自我调侃、解嘲。

老杜一家在秦州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恰在此时,杜甫的一位朋友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县宰来信邀请,杜甫又从秦州翻越秦岭奔向同谷。杜甫把没到过的同谷想像的非常美好,他在《发秦州》诗中描绘了想像中的同谷美景:

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

老杜天真地以为同谷是个田野肥沃、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物产丰饶的世外桃源,到那之后就可衣食无忧了。并且想像那里有薯芋可以充饥,满山的野蜂蜜也很容易找到。同谷在秦州之南二百多里,位于秦岭西端腹地,这里又是西汉水嘉陵江的源头,山高水险、物产贫瘠,群山环抱,交通闭塞。太平年月衣食无忧之际偶而旅游到此,你也许会感到这儿山奇水异草木繁茂景色宜人。但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逃难到此,若想在此生存则太困难了。

从秦州到同谷,杜甫一家拖着笨重的大车,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上了路。路途中杜甫用十二首以地名为题的纪行诗记叙了一家人艰难的行程。这组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每一步的艰辛,反映出杜甫及家人漂泊岁月中的不幸。

《赤谷》一诗中描写了杜甫一家从秦州到同谷路途中路经赤谷所经历的坎坷:“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满路乱石堆积,只有一条车辙可以勉强通过,车轴已多次抹进油脂,可见道路极其难走。山风呼啸,无衣无食的老杜一家痛苦不堪。眼见太阳快要落山,孩子们饿得嗷嗷叫。然而“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想找一户人家歇息打尖也不可得。诗人未免忧心忡忡,“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此时,死亡的恐惧也袭上杜甫的心头。

在《铁堂峡》一诗中,诗人描写了途经秦岭深处铁堂峡所见到的险恶环境:

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

峡谷中峭壁颜色青黑,像一块巨大的精铁矗立在那儿。一条羊肠小道曲曲弯弯直上苍穹,峡谷像大地上一条深深的裂缝。沟底是无边的细竹林,而山顶上是亘古以来常年不化的的积雪。一家人神色惨淡地在峡谷中行走,谷底长冰横路,马骨几乎被冻折。想到生逢乱世,盗贼猖獗,国事未宁,自己多年漂泊流落,诗人五内俱焚,肝肠寸断。不知诗人一家怎样在荒僻的铁堂峡中熬过了饥寒交迫的一夜。

  再往前走,杜甫一家到了成州长道县(今甘肃西和县)城东30里的盐井镇,这里是唐代一处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杜甫在《盐井》一诗中描写了唐代安史之乱期间盐业生产和经营的情形: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由于 法镜寺周围的景色十分秀丽,悬崖上幽静的古刹像一位美少女一样鲜亮纯净,寺院周围的落叶如簇簇笋衣聚集着。清澈的山溪在寺庙下的山脚静静地流淌,茂密的松林中融化的寒霜如细雨般滴下。清晨的薄雾中,初升的太阳露出了桔红的脸庞。寺庙红色的屋脊半映灿烂的霞光,明丽鲜艳的门窗历历可数。诗人拄杖伫立欣赏了许久,竟然忘记了赶路。这是杜甫在沉闷的漂泊旅途中的唯一一次以较为轻松的心情欣赏这美妙的景色,它似乎扫去了诗人心头沉积了多日的郁闷,给诗人带来一丝短暂的欣喜。

诗人一家刚刚走过景色宜人的法镜寺,又进入环境更为险恶的青阳峡。诗人在《青阳峡》一中诗对青阳峡作了惊心动魄的描写:

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林迥峡角来,天窄壁面削。溪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魑魅啸有风,霜霰浩漠漠。

行走在秦岭深处,像到了苦寒的塞外,无尽头的山路令人生厌,向南的道路越走越险。峰峦交错、绵亘无涯的深山中,云雾茫茫水气腾腾。林木向远山蔓延,怪兽般的峡角迎面向人扑来。走进青阳峡,只能看见狭窄的一线天空,刀削似的峭壁赫然矗立眼前。山溪之西的五里险峰上不时有崩落的巨石,如发怒一般向诗人一家滚来。仰望高耸入云的山巅,好像会撞翻羲和驾的日车。俯看绵延无际的沉沉山脚,耽心它会把地轴压断。山魈的呼啸引来凄厉的寒风,寒霜雪霰弥漫,峡谷中一片冷寂。这是一幅令人毛骨竦然的恐怖画面。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可以想像到杜甫一家当年在青阳峡所经历的令人心惊胆颤的艰难旅程。

穿过青阳峡,老杜一家来到距同谷县城西七十里的龙门镇。龙门镇是个群峰围绕的山间小镇,由于处在陕甘交通线上,有些官军在此驻防。这里“石门雪云隘,古镇峰峦集。”杜甫看到了在如此恶劣环境中戍守的军人景况,惨澹的夕阳中军旗飘荡,冷风寒水锈蚀了士兵们的兵刃。听到这僻静的深山中士兵寒夜中的哭泣声,诗人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怜悯之情,作了《龙门镇》一诗反映戍守在秦岭深处的军人们的艰苦生活。

经过一处名为石龛的地方,作者看到即使在这远离中原战场的秦岭深处,人们的生活也深受战乱的影响。杜甫在《石龛》一诗中写道这里的险恶与恐怖:“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在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恶劣环境中,一个个采竹人在悬崖峭壁上忙碌着,他们在给官府采伐箭杆,供应前线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需。可是眼下能做箭杆的细竹几乎采伐殆尽,山民们要想完成官府摊派任务,就得冒着生命危险攀上虎啸熊咆的悬崖采伐箭竹。见此情景,诗人喟叹道:“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自己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诗人依旧思虑的是黎民的痛苦和国家的危难。

过了石龛,杜甫一家到了同谷县界的积草岭,自此向西南行即到达同谷。诗人在《积草岭》题下注:“同谷界”,诗中写道:

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山分积草岭,路异明水县。旅泊吾道穷,衰年岁时倦。卜居尚百里,休驾投诸彦。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食蕨不愿馀,茅茨眼中见。

尽管老杜一家翻  越积草岭时,正值浓云密布的连阴天,天色濛濛,冷风飕飕,石色惨惨。全家老小早已疲惫不堪,但一想到前面不远的同谷县,诗人一家似乎有了信心和希望。想到同谷县宰那热情漾溢妙语连珠的邀请信,想像着热情的“佳主人”的热忱款待,诗人心情未免有些激动。举目苍茫的南天,恍忽间那座一家人安身立命的茅屋已出现在眼前了。然而这只是诗人天真的心愿,同谷等待他的是比秦州更为冷酷的现实。

过了积草岭,老杜一家接着翻越的是一路中最艰难的泥功山,此山在同谷西北三十里。诗人在《泥功山》一诗中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家人的狼狈像。诗中写道: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一座泥功山,杜甫一家从早到晚整整翻了一天。泥功山的泥泞,把老杜一家折腾得一塌糊涂:白马在泥水中滚成为铁色骊驹,小儿在泥水中染成个老翁。善攀援的猿猴摔死在山涧里,善奔跑的麋鹿累死在泥淖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惊胆战。自顾不暇的诗人,还要叮嘱后来人翻越泥功山时“莫匆匆”。时时想着别人,正显示了杜甫高尚宽广的情怀。

杜甫这一路的最后一首纪行诗是《凤凰台》,诗中所写的凤凰台在同谷县东南七里的凤凰山上,作者自注:“山峻,人不能至其顶。”古人把凤凰视为天下的祥瑞,凤凰出则天下太平。而现实的情形却是“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当年的仁者西伯姬昌也寂寞了,凤鸣之声也成了遥远的迴想。如今象征和平的凤凰台也面临生存的危机,诗人想像能凭自己的力量来拯救凤凰:“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并表示愿意“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让它生出彩翼,展翅飞游八极,“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可见,杜甫虽然远离了庙堂,但依旧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苍生。

从秦州到同谷这组纪行诗,不仅记录了诗人沿途所经历的自然风光和一家人艰难的步履,而且作者也将自己的目光和情怀由此及彼地推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他没有斤斤计较个人的不幸与悲惨,而是时时想着那些比自己更为艰难的下层士兵和黎民百姓。这组诗也向世人展示了杜甫伟大的人格。

到同谷县后,杜甫一家先寓居于栗亭,后又迁到万丈潭附近的凤凰村。尽管万丈潭山势险峻、水光奇异、景色宜人,但一家人无衣无食,老杜也没了赏景的雅兴,一家人最紧迫的问题是生计,不是欣赏美景。此时也没了那位县宰朋友的音讯了。我们不知这位同谷县宰是后悔邀请杜甫一家而躲避不见?还是调离同谷改任他地?其后杜甫的诗中也再没提到先前那位“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的“佳主人”同谷县宰。

在同谷生活的一个多月,是杜甫一家生活最艰难、最痛苦的日子。杜甫到同谷是这一年的十一月。这一季节秦岭深处的同谷县正是天寒地冻的日子,无衣无食的杜甫一家在凄厉的寒风中挣扎着。诗圣用诗歌记录了自己一家人在同谷的悲惨情形,《乾元中寓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写道: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生活的困窘已使老杜蓬头垢面,稀疏的白发乱如冬日的茅草,散乱地垂过两耳。即使三年前在安史叛军的牢狱中,诗人尽管也已白头,但还不忘将稀疏的头发簪住。而现今连诗人簪都已省略了,可见落魄之极。无以聊生饥饿难耐,白发苍苍的老杜只得穿着破衣烂裤在秦岭深处跟在猴子屁股后面满山遍野拾橡子充饥。身处闭塞的秦岭深处,也不知中原故乡平叛的消息,冰天雪地里捡拾橡子冻得诗人手脚皴裂皮肉生疮。想苦吟一曲也没有了气力,只有呼啸的寒风为诗人悲歌。

笔者插队时曾尝过橡子。橡子是青棡树的果实,虽然外表有点像板栗,但其味苦涩,难以下咽,食后难以消化。猴子不到实在找不到其他食物时都不愿吃橡子。可见此时老杜一家人的惨状。秦岭山中有一种野生土芋名黄独,其根块吃起来比橡子口感好得多。为了活命,诗人想到进山挖黄独。诗人在《乾元中寓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二中写道: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杜甫和儿子穿着不能掩胫的破烂单裤,手持从房东家借来的长镵进山挖黄独。诗人把一家人的性命都寄托在白木柄的长鑱上。似乎老天也与诗人作对,一场大雪,满山银装素裹,连黄独苗都无处寻找,老杜父子只能空手而归,听着家人揪心的呻吟。此时诗人一家濒临冻饿而死的境地。

他又想起远在安徽钟离孤苦寡居的妹妹和漂零远方的三个弟弟。人之将死,其言也哀,诗人已做好与弟弟妹妹永别的准备。遗憾的是与弟弟、妹妹们“生别辗转不相见”,担心他们“汝归何处收兄骨”。言外之意是怕自己死后弟弟妹妹们收尸都找不到地方,读了诗人的这些诗,难免让读者流下辛酸的泪水。

也许是上苍还不愿让这位伟大的诗人早早离开人世,让他想起了远在四川成都及周边地区的亲友,任彭州刺史的高适、任成都尹的裴冕、任成都司马的表弟等。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杜甫一家收拾简单的行囊离开让他伤心的同谷。回想即将过去的这一年,走路最长、吃苦最多的一年。想起一生苦难、奔波不已的孔子、墨子来,老杜心理也有些平衡了。诗人在告别同谷之时的《发同谷县》一诗中写道:“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墨子有连烟囱都熏不黑的日子,孔子也有席不暇暖之时。圣贤们尚且如此,何况我这经常挨饿的愚顽之人,哪里还能求得安居屋宇中呢。

诗人还在《发同谷县》一诗中用“一岁四行役”五个字道出了一家人整整一年漂泊流离的生活状况。乾元二年正月刚刚上表归顺朝廷的史思明再次叛乱,中原形势骤变,回故乡洛阳探亲的杜甫于三月由洛阳匆匆赶回华州。一路上兵荒马乱,诗人用《三吏》、《三别》等诗记录了这段行程。七月,由于关中大旱,无以聊生,诗人弃官从华州逃荒到秦州。十月,由于在秦州再次陷入困境,一家人历尽千难万险南下同谷。现在又要长途跋涉了离别同谷,开始奔向成都的艰难旅程。同谷给诗人留下了饥寒交迫的痛苦记忆,一家人差点丧生这偏僻荒凉的秦岭深处。也是这里淳朴善良的山里人在最艰难的时候救助了诗人一家。虽然诗人一家只在同谷居住了近一个月,却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义。“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交情无深旧,穷老多惨戚。”(《发同谷县》)临别之际,诗人与穷乡亲们难舍难分,洒泪惜别。离开同谷向南翻越木皮岭,渡过嘉陵江到兴州(今陕西略阳县),又从兴州翻越飞仙岭,留下《飞仙阁》一诗,走上金牛道,结束了诗人一家的秦岭之行。过金牛道进入四川,再过龙门栈道,入剑门关,老杜一家岁末抵达成都,开始了新的蜀中漂泊生活。秦岭之行,对于命运多舛的杜甫来说,仅仅是其人生又一次艰难之旅。正如宋代诗人王安石在《杜甫画像》一诗中所总结的那样,“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杜甫一生都在为解决全家人的饥饿问题忙碌奔波着。秦岭给杜甫的记忆也是十分痛苦的,诗人在秦岭中留下了数十首诗,记录了他及家人在这险山恶水中所经受的肉体和心灵的折磨,也记录了动乱年代秦岭山民们的艰难生活,是一组描写秦岭山民生活的现实主义诗歌杰作。杜甫的秦岭纪行诗也写出了秦岭山水壮阔、险峻、奇崛、诡秘的崇高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另一类。

  

三、诗佛王维秦岭的高士之隐

说到秦岭与唐诗,人们自然会想起诗佛王维。王维是盛唐时期可与李白、杜甫比肩的诗歌大家。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唐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出身于豪门的王维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的王维就通音律,能诗文,擅丹青,颇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九年(721),二十一岁的王维便以进士及第,被任命为大乐丞。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五十岁中进士尚是年轻的,可见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的王维是何等地出类拔萃。此时与王维同岁的李白还在故乡读书游历,天下人还不知李白是谁。杜甫这一年只有十岁,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童。而王维已是誉满京城的少年才隽,常出入于宁王李宪、岐王李範、薛王李业等王公贵胄、达官显宦的府第。

王维的交游虽然使他结交了许多豪门权贵,给他带来极大的声誉,但同时也使他卷入无端的政治漩涡中饱受磨难。就在他中进士担任大乐丞仅数月后,因为伶人舞黄狮子而得罪朝廷,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据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记载:“(王维)及为太乐丞,为伶人舞黄狮子,坐,出官。黄狮子者,非一人不舞也。”黄狮子舞虽然只能舞给皇上看,但作为太乐丞的王维相当于皇家歌舞团团长,召集手下伶人排演黄狮子舞本不算什么罪过,却受到了如此严厉的处罚,其原因可能是他与京中诸王过从甚密有关。唐玄宗李隆基虽然与他的兄弟们关系比较密切,但又时时提防着他们对皇位的觊觎,绝不让他们在朝臣中培植自己的势力,王维遭贬应该与此有关。《新唐书·王维传》对王维贬官济州也有记叙,只不过没有《集异记》详尽。5遭受贬谪的王维感受到了仕途的险恶,也消磨了王维在仕途上进取的锐气。在济州当了五年小小的司库参军的王维,丝毫看不到政治上的出路。直到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唐玄宗封禅泰山之后大赦天下,王维才得以回到长安。

从开元十四年到开元二十二年的漫长时日里,王维成为一介布衣,未担任任何官职。他在写给张九龄的《始献兴公》一诗中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食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这八年中诗人曾隐居中岳嵩山及长安郊外终南山下,与一些文人雅士诗画为友。王维原以为此生将布衣一生、终老山林。开元二十二年(734),王维的诗友张九龄当了宰相,王维的命运又有了新的转机。他上书宰相张九龄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尽管这是个品阶不高的谏官,但在这个职位上能常常与皇帝对话,也能与朝中地位显赫的大臣交往,升迁的机会比较多。三年后,正直的宰相张九龄被贬,重新燃起政治热情的王维再次被兜头浇了盆冷水。由于与张九龄等正直的大臣们的密切关系,他也成了李林甫及其党羽们排挤、打击的对象。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上、劳军凉州,并在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帐前任节度判官。前后在凉州生活近两年,其间诗人也写过一些独具特色的边塞诗,如《使至塞上》等。回长安以后,他又被派往南方负责南方科举考试“知南选”,担任荆州地区科考的主考官。

奸相李林甫执政以后,政坛上风气大变,朝中许多正直之士都遭受排挤,一些人甚至被迫害至死。面对这种黑暗现实,王维既不敢挺身抗争,也不愿同流合污,因此他在仕途上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开元二十八年张九龄逝世,王维在仕途上的希望随之破灭,天宝元年在朝中任左补阙,后改任库部郎中等无权无利的闲职。从天宝初年到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前,王维一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其间大约从天宝九年到天宝十一年间,因服母丧而免官在家。半官半隐的生活中,没什么公务可办的王维在长安城南郊的终南山下买了块地皮修了一处别业,过着“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在《终南别业》一诗中记叙了这件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是个非常忠于夫妻感情的人,但他的家庭生活又很不幸,正值壮年,爱妻仙逝,其后王维终身未娶。刘煦的《旧唐书·王维传》说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宋祁的《新唐书·王维传》也说:“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政治的失意,家庭的不幸,生活的孤独,诗人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可以远离喧嚣的都市筑室居家于终南山脚潜心向佛。他在《酬张少府》一诗中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人隐居终南山下时,每当雅兴陡起,诗人便独自进山欣赏山中美景,借终南山的山光水色、雾气云岚以消解自己心中的块垒。有时偶然遇到山间老翁,谈笑甚欢,忘记归去。他的《终南山》一诗写出了终南山的磅礴的气势和诗人融入其中的感受: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巍峨高大的终南山主峰太白峰接近帝都长安,放眼望去山峦绵延,直到海角。刚刚还在盘旋在各个山巅上的白云,转眼间已连成茫茫一片,淡淡的青雾笼罩着山间游人,山中奇景若有若无、时隐时现。高大雄伟太白峰成了天上代表蜀地的参宿和代表秦地井宿分野之界,广袤的秦岭中的千岩万壑有阴有晴气象万千、美妙的景色随着日光和云雾变幻无穷。流连山间美景不知不觉日近暮色,想要找个人家投宿,只好隔着山涧激流向樵夫打听。

这首诗从多种视角展示了秦岭终南山恢宏的气势,有仰视、有平视、有俯视。诗中既写出了秦岭雄浑辽廓、高耸峻峭的阳刚之美,又写出了它的妙曼轻柔、幻化无穷的阴柔之美。美妙的山景给了落拓的诗人些许心灵的慰藉,山中的安宁和静谧也许能使诗人忘却仕途坎坷的郁闷和烦恼,与樵夫、山民的交往也许能让诗人感受到人间真情的存在,终南山的伟岸挺拔也许给了诗人做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的启迪。所以诗人笔下的终南山景才如此诱人。王维在人生中曾遭遇到了极大的不幸,他曾是个京城中独步文坛的青年才隽,即将在唐王朝政治舞台上一试身手时,却遭遇黄狮子舞事件的意外打击,被贬出京,蹉跎了十几年的岁月,消磨了尽了他身上青春的锐气。终南山之游,也许会让诗人领悟到这政治舞台上的景象也如同这山中景色一样变幻无穷难以把握,人生的升陟沉浮也如同山间的景象变化莫测,能平静地对待这一切,表明诗人人生境界的升华。也许终南山之游能使诗人参到了某种禅机。

其后,政治上无所事事的王维又在蓝田县西南辋川谷口买了原属于武则天时期的诗人宋之问的一处别业。宋之问虽是有才华的诗人,但其人品低下,是个谄媚权贵的小人,先是谄媚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后又投靠太平公主、安乐公主。唐玄宗先天年间被贬钦州其后赐死。王维来辋川时,宋家的别业早已破败不堪,经过王维的精心修缮,辋川别业又变得幽雅可人。秦岭北麓的辋川谷,风景奇丽秀美。辋川是发源于秦岭北麓流往灞河的一条小河,据《蓝田县志》记载:“辋川口即山之口,去县南八里,两山对峙,川水从此流入灞,其路则随山麓凿石为之,约五里,甚险狭,即所谓扁路也。过此则豁然开朗,此第一区也,团转而南凡十三区,其胜渐加,约三十里至鹿苑寺(即唐清源寺),则王维别墅。”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关中地区,秦岭北麓的终南山是一片秀美的土地,青翠的绿色不同于渭北漫漫黄土地,被人们称为长安的后花园。诗人在《辋川别业》一诗中对他的别业及周边环境作了详尽的描述: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和谐的乡村春景图。王维还在辋川购买了土地,亲自耕作,他在《酬诸公见过》一诗中讲述了自己农业耕作的情形:“屏居蓝田,薄地躬耕。岁晏输税,以奉粢盛。晨往东皋,草露未晞。暮看烟火,负担来归。”王维的这段描述告诉我们诗人在辋川庄居住时,每日天未亮时便踏着晨露荷锄亲自下田耕作,傍晚看到农户的炊烟袅袅升起,才挑着担子披着夕阳的余辉回家。每到年底也像其他农户一样交纳皇粮国税。自己也能享受一些新鲜的劳动果实。诗人的这些描述使我们想起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陶渊明。王维虽然把自己写得很辛苦,其实他的境况与当年的陶渊明大不相同,他有着自祖上传下来的丰厚的产业,他自己又是在职的政府官员,绝不会有普通农民的衣食税赋之忧。诗人到这里来是寻求一种恬澹、宁静、安逸、优闲、超尘脱俗的心境。

王维在给朋友裴迪的一封信中详细地描绘了辋川谷迷人的风光和与裴迪携手同游的愉悦:向北渡过碧绿的灞水,清澈明亮的月光映照着远处的城郭。夜色中登上辋川谷中的华子冈,辋川河水在轻风的拂动下荡起的层层沦漪,与天上的月光交相辉映。远处寒山中山民家的灯火在丛林中忽明忽暗。冬日寒风中小村深巷犬吠狺狺,如洪亮的豹吼。山村夜晚农家的舂谷声与寺庙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此起彼伏。此刻独自坐在高高的山岗,随从的仆人家童在一边静静地歇息。诗人想起往日与朋友裴迪一起在辋川谷游玩的情景,携手走在狭窄的山路上,站在清澈的河水边,共同赋诗抒情言志。诗人与朋友裴迪相约,待到春日来临、春意盎然,群山披绿、草木茂盛,溪流潺潺、银儵戏水、风朗云清、白鸥翱翔,山林苍翠、田野碧绿,麦田青青、野雉欢鸣之际,再邀超尘拔俗、情致高妙的裴迪再游辋川谷。6

辋川河谷中有多处风光极其秀美的景观,王维常以一位参禅者的心态观瞻这些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他的诗有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谧、澄澈、寂然、旷达。他又是一位擅长描摹山水景物的丹青妙手,所以他能捕捉到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变化、转瞬即逝动态美,也能描绘出自然的清净静谧、禅韵盎然的静态美。王维隐居辋川时,与裴迪多次携手游览辋川山水。辋川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歌。王维与裴迪唱和的《辋川集》序中说:“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他们以这些景点为题各吟二十首绝句唱和。他有关辋川的一些诗中用色彩鲜明如风景画一般的诗句描绘了辋川河谷的奇丽风光。

他的《鹿柴》一诗写出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清静幽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的标题两个字向我们描述了他的别业的环境,用鹿角一样的树杈围成栅栏,深掩在空山之中。走近别业,客人们能听到山中主人的声音儿,却看不到人,走进丛林深处,客人的身影却留在了山路青翠的苔藓上。静中有动,更显其静。诗中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禅意。

王维和裴迪的《辋川集》中一些写水的诗极有特点。对辋川中的欹湖及周边景点的描写非常美。从王维和裴迪及其他人的诗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辋川河谷中的欹湖是个堰塞湖,这里水面开阔,景色奇丽,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王维和裴迪常常留连于欹湖的山光水色之中。在王维和裴迪的笔下,欹湖的风光颇似杭州的西子湖。裴迪是这样描写欹湖景色的,“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王维的《欹湖》一诗则描述了泛舟湖上的情形与感受,“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荡一叶扁舟徜徉在宽阔的水面上,回首仰望,青山苍翠,蓝天云舒,或引吭长啸、或吹箫自娱,多么悠闲、多么惬意。

欹湖边还建有临湖亭,供人歇脚休憩,欣赏湖光山色。王维的《临湖亭》一诗这样描述的:“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夏日在湖中尽兴游玩之后,弃舟上岸,临湖亭中两位挚友沐浴着徐徐清风、看着窗外四面荷花,小酌几樽,多么潇洒、多么安逸。

欹湖沿岸柳树成行,每到春日,垂柳倒映水中,柳絮随风起舞,如波浪起伏,别成一番景致。王维用画的语言描绘了欹湖的春柳,“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绮。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诗中也流露出了诗人心中淡淡的惜春忧愁。裴迪的“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丝”诗句则形象地概括了“柳浪”的特点,绿树与碧水成一体,柳絮与涟猗轻飞扬,充满了诗情画意,自成一幅绝妙的山水图,也使我们想起杭州西湖的著名景点“柳浪闻莺”。

柳浪之下有水流湍急的栾家濑,这是欹湖的出水口。王维的《栾家濑》一诗则写出了秋雨连绵时节辋川山谷水流的另一特点。“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连日的秋雨河水大涨,河水裹挟着山中各种杂物如石榴般滚落下来。奔腾跳跃的水波溅起朵朵白色的浪花,常在水中觅食的白鹭也惊得远离这里。裴迪的同题诗中“汛汛凫鸥渡,时时欲近人”的诗句写出了这里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生动情景。这是秦岭山中动态的水。他的《柳浪》、《临湖亭》、《欹湖》则写出了辋川河中水流宽阔之处的静态之美。

《辋川集》中还有些诗写了辋川谷中山岭的特点。《华子冈》一诗描写了位于辋川谷口的华子冈的山色,“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飞鸟不绝,秋色连绵的华子岗,让诗人联想到的是无尽的惆怅。

《斤竹岭》一诗描写了辋川上游一个名叫斤竹岭的山峰的风光,“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人们在斤竹岭上看到的是满山高大的檀树、栾树虬枝横溢遮天蔽日,一片青翠的篁竹如万倾碧波在山风中荡漾。这里又是关中通往商洛的古道,人们听到山间“坎、坎”的砍柴声,却无处寻觅樵夫的踪迹。

诗人的《木兰柴》一诗则写了辋川谷的山的另一种韵味,“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夕阳的余辉涂抹在秋日群山上,成双成对的鸟儿飞向它们幸福的巢中。五彩的晚霞与青翠的山色交相辉映,傍晚清新的山岚弥漫在整个山谷。诗人所描写些这种景象使我们想起了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诗中也暗含着隐居生活的乐趣。辋川的山没有秦岭其它山峰的巍峨峥嵘,似乎也像诗人的性格一样柔和、平静,不与他山争峰,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婉约的秀美。

王维的《鸟鸣涧》一诗所描绘的意境也特别美,诗人描写了秦岭的一条山涧特有的幽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远离了喧嚣的官场与都市,一个闲暇的夜晚,在苍茫的秦岭山中寻一条宁静的山涧,嗅嗅秋桂的芳香、听听春鸟的鸣唱,应是人生一大乐事。宁静的秋夜,闲暇无事坐在静悄悄的山涧中,呼吸着大自然的灵气,任由清香的桂花洒满全身。这是诗人秋季闲坐鸟鸣涧的享受。春日的月夜中,空寂的山涧洒满银色的月辉,明亮的月光惊醒了山中飞鸟,它们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着。这是诗人春季闲坐鸟鸣涧所见到的情形。明月惊鸟的描写在前人的诗中已出现过,如曹操的《短歌行》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阮籍的《咏怀》(其一)中有“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曹操和阮籍的诗中所描写的意境都有些凄凉、忧伤。而王维的这首《鸟鸣涧》则表现的是一种悠闲、恬静的意境。辛弃疾的《西江月》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词句化用了王维的“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的诗意。“桂花”与“春山”这两种不同季节出现的意象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时一地。我们阅读这首诗时,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诗中会同时出现“桂花”和“春山”这两种春季和秋季不同季节的意象呢?我想这不可能是诗人的疏忽,应该是诗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游览秦岭时所看到的不同的景象,诗人用极其凝炼的手法概括了他多次游玩鸟鸣涧所看到的情景。

在王维描写秦岭山水的诗歌中,《山居秋暝》的艺术成就最高。这首诗描写了居住在辋川山谷中的诗人,在一个秋雨落日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诗人用生花的丹青妙笔为人们渲染出一幅雨后恬淡、安宁、静谧、祥和的山村晚景图。诗中所描写的秦岭中的这个小山村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山美、水美、人情更美。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有一种神仙般的逍遥与洒脱。

诗的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描写出了诗人所居住的环境的清新、自然、优美、和谐,并且点出了诗题中的“山”,“秋”,“暝”。山是无尘世喧嚣的纯净空山;天是雨后初霁的清新气象;季节与时间是秋日的傍晚。这一切意象构成了一幅恬静、清幽、淡然、平和的水墨山水图。读了这两句诗,使我们感觉到似乎走进了秦岭北麓一座秋天的新雨洗净了尘世污浊之气,一抹晚霞彩练般挂在西天,气候凉爽宜人,空气清新自然的小山村。这是诗人所描写的理想的生活环境。这幅美妙的图景又是全诗的背景。

诗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则描写了秋雨初霁后山林中的景色。也是对秋暝的具体描写。雨后的山中松林被洗得格外苍翠,夜暮降临,如水月光从青翠的松枝间洒下,斑斑驳驳,如满地碎银;雨后的山林中一股股涓涓细流在青石板上潺潺流淌;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诗中所描写的意境我们既可以看到银色的月光与青翠的山林组成的静态的画面,又可以听到青石板上清泉流动的潺潺水声,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声色俱美。

颈联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两句则写了生活在这样美好环境中的山民们的活动。诗句字面含义是傍晚的竹林中传来回家路上洗衣女们喧闹的说笑声,她们的喧笑声中漾溢着热烈的生活情趣。莲花摇曳,渔夫们划着小船满载而归,好一幅渔舟唱晚图。这幅画面描绘的好像不是中国北方秦岭山区的生活,颇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使我们想到南朝民歌《西洲曲》中所描写的水乡生活,“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清新优美的景色,幽雅清静的环境,淳朴率真的山民们幸福、愉快、和谐、平静的劳动生活,这一切深深吸引着厌倦了尔虞我诈的丑恶官场的诗人。诗人对山村美好生活的描写也正是对都市肮脏官场的否定。

在诗的尾联中诗人感慨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百花争艳的的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了,秦岭山中的秋天不是依然美好吗?那些王孙公子自可以留在山中欣赏这山中美好的秋色。这一联的内容与上面的内容关系极为密切,有一种因果关系。王维的“王孙自可留”一句化用了汉代淮南小山的《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辞句反其义而用之。秦汉之际,天下大乱,许多六国的王公贵族不得已流落民间,当起了所谓的隐士。淮南小山的辞句流露出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怜悯,劝他们早日离开悲苦的山野回归社会。而王维的诗句则写出了诗人对秦岭美好秋色的赞美,从而表达了诗人归隐山野的决心。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如此,在这首诗中,我们既欣赏到了赏心悦目的水墨山水图,也看到了浣女嬉戏、渔翁悠然山村风情画。似乎又听了到清心悦耳泉声叮咚、流水潺潺的优雅乐曲。也体会到了诗人超然物外、渴求宁静的禅韵。这首诗中也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丹青妙手、音乐天才。他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敏锐的艺术灵感,由于长期生活在风景如画的秦岭山水中,使他对山水的自然之美具有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鲜活灵动、极富神韵。他的山水田园诗如他的山水画一样,常常是略加渲染便禅意无穷、意蕴深远、耐人玩味。他的诗摹景状物极有画意和音韵,色彩鲜明、音韵优雅、动静结合、音画俱佳。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得益于他在秦岭终南山和蓝田辋川庄的隐居生活。王维留存下来的诗有四百多首,作于终南别业和辋川别业、描写山水风光、田园生活的超过百首。我们在杜甫诗中看到的秦岭山水是蛮荒、凄凉、艰难、险峻的,而王维笔下的秦岭山水却向人们展示了它妩媚、秀丽、婀娜多姿的一面。秦岭的奇山异水滋养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秦岭成就了王维,也成就了盛唐山水田园诗。

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王维没来得及追随唐玄宗逃往蜀地,被安史叛军俘虏。由于王维名气比杜甫大得多,当时就有“天下文宗”和“诗佛”的美誉,安禄山当年到长安时就见过王维,所以对他看管得也比较严,他没有机会像杜甫一样逃出京城去见唐肃宗。王维被囚禁在长安菩提寺中时,安史叛军在长安大肆烧杀掳掠。唐人所撰的《明皇杂录》一书中说:一天,安禄山与叛军将领和降官数十人在皇宫重元门北凝碧池举行盛宴庆贺胜利。席间,安禄山命令将抢掠来的唐皇室的奇珍异宝陈列炫耀,并带上俘虏的数百名唐玄宗亲手调教过的宫廷乐师为其奏乐取乐。看着叛匪们猖獗不可一世的情形,成为阶下囚的乐师们痛哭流涕,无法演奏音乐。叛军将领们纷纷拔刀威逼乐师们继续演奏。一位名叫雷海青的乐师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将手中的乐器当场“砰”地一声摔得粉碎,面向唐玄宗逃亡的西方放声大哭。安禄山叛匪将雷海青绑在戏马殿前,随后又将雷海青肢解示众。7清代戏剧家洪升在传奇《长生殿》中将这段的故事演绎成雷海青用手中琵琶掷向安禄山,并当众怒骂安禄山及投降安史的无耻之臣后英勇就义。

王维被囚菩提寺时,裴迪来看望他时向他述说了凝碧池众乐师抗敌和雷海青慷慨就义的事迹,王维感动得热泪盈眶,含着热泪写了一首题为《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的七绝:“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中充满了因安史之乱所造成的万户伤心、生灵涂炭、帝都沦丧悲伤之情。

被关押在菩提寺中的王维也曾产生过逃跑的念头,甚至以绝食和装病对抗安禄山。但叛军对他看管得特别严,后来王维自己在《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铭》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的:“上京既骇,法驾大迁。天地不仁,谷洛方斗。凿齿入国,磨牙食人。君子为投槛之猿,小臣若丧家之狗。伪疾将遁,以猜见囚。勺饮不入者一旬,秽溺不离者十月。白刃临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环筑口,戟枝叉颈,缚送贼庭。”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王维被俘后不与叛军合作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

安禄山将王维等一批唐朝官员押解到洛阳后,强行授王维以伪职给事中,身陷牢笼的王维无奈地接受了这一现实。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朝庭下旨凡降贼官员以六等论罪。唐肃宗还京后,命御史中丞崔器把接受安禄山伪职的官员全部召集到含元殿,一个个脱鞋免冠,叩头请罪,事后都收入监狱。王维也被囚禁在宣阳坊杨国忠旧宅中。后来其他投降安禄山的官员都被定罪,因为王维的《凝碧池》一诗当时就传到行在,唐肃宗读后颇为赞赏,加之他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缙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建有大功,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因而王维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官职,成为太子中允。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曾因诗文获罪,而王维却因诗免灾。唐肃宗对王维处罚还算是比较公允和宽厚的。经过安史之乱的磨难后,王维青年时的政治热情早已耗尽,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是他的人生状态的真实写照。《旧唐书·王维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唐肃宗乾元二年改任尚书右丞,这是他最后的官职,所以后世人们称他为王右丞。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七月,这位伟大的盛唐诗人离开人世,享年六十一岁。王维逝世后,人们将其安葬在辋川山谷的清源寺西侧他的辋川别业旁边。他的灵魂与遗体永远与秦岭山水融为一体,这也是诗人生前夙愿。

四、文坛巨擘韩愈秦岭的贬谪之旅

唐代的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两大中心,由川、黔、滇、湖、湘及更蛮荒的岭南地区出入长安和洛阳,都要翻越秦岭。朝庭被贬大臣出京前往遥远的南方都要经过险峻歧岖坎坷的秦岭古道,因此秦岭山中就留下了许多贬谪官员记录自己哀伤的悲叹和艰辛的历程的诗歌。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诗人。韩愈三岁父母双亡,由长兄韩会和嫂郑氏抚养,不幸长兄也早亡,由嫂郑氏抚养成人。韩愈自幼学习非常刻苦,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考中进士,走入仕途。在政治思想上,韩愈致力于以儒家思想治国平天下,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幼年的不幸,苦难生活的经历,使得他养成了忧患民生、关心民瘼、敢于大胆批评时弊的鲜明性格。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春夏,关中大旱,秋季又遇早霜,粮食欠收,关中饥馑,百姓饥寒交迫,官府捐税依旧,百姓们只得卖儿鬻女、四散逃荒。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目睹百姓的惨状便于这一年十二月向唐德宗上了一封题为《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的奏章,反映了关中饥民的惨状,并顺便斥责了朝廷的宫市之弊。这封为民请命的奏章并没能改变朝廷对遭灾百姓的横征暴敛,却给诗人自己招来了无情的打击。唐德宗看了奏章后大怒,将韩愈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被赶出京城。这是韩愈在仕途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唐德宗死后,唐顺宗刚刚上台便退位当了太上皇。唐宪宗即位后,韩愈在政治舞台上又有了新的机会,被调回朝中先后担任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这些职务官阶虽不高,但却能常常接触皇帝、宰相,升迁的机会比较多。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韩愈随宰相裴度参与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之乱,担任军中的行军司马,为主帅裴度出谋划策、参议军事。淮西之乱平定后,韩愈因功被授于刑部侍郎之职,进入唐王朝的权力核心。凭着韩愈的才学、胆识和他所建立的功绩,他如若有一般封建官吏善于察颜观色、见风使舵的特点,官会做得更大,甚至有可能当上宰相。但他是个铁骨铮铮敢于犯颜直谏的正直汉子,他身上没有一般封建官吏的世故圆滑。《新唐书本传》说他:“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贞元十九年被贬阳山并没有改变他不平则鸣的性格。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元月,笃信佛教的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法门寺塔中将一节释迦摩尼佛指骨舍利迎入宫廷供奉,并要求官、民敬香礼拜,韩愈极力反对这种佞佛行为,上《论佛骨表》,力谏唐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诗人在《论佛骨表》中说:“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韩愈的直言不讳触怒了唐宪宗,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上得表大怒,出示宰相,将加愈极刑。”后经宰相裴度等人为其说情,才将韩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刺贰?/STRONG>

唐宪宗这次对韩愈的处分可谓雷厉风行,诏命一发,当即命韩愈离开长安赴潮州上任。正月十四日,韩愈怀着一腔悲愤离开长安,此时正是数九寒天,经商洛道翻越秦岭的路途是极其艰险的。韩愈行至长安东南蓝田境内的蓝田关时,恰逢秦岭山中突降大雪,雪封山路,人马无法前进,只能滞留在蓝田关。在此韩愈见到专程赶来为他送行的侄孙韩湘,此人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诗人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的首联写了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怨愤,也是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抗议。诗人所遭受的这个打击也是始料不及的。诗中的一“朝”一“夕”两字道出了所受到的打击来得之快,来得之重。“朝奏”而“夕贬”。因直言上《论佛骨表》而被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之外的潮州,这一处罚对诗人是何等的严酷和不公。诗人上《论佛骨表》前虽已有遭贬的心理准备,说“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但贬谪的迅速和沉重恐怕还是诗人始料未及的。

颔联两句是诗人为自己辩污的申诉和自白。虽然遭受皇上严厉的处罚,刚直不阿的韩愈始终认为自己上书是“欲为圣明除弊事”,韩愈在《论佛骨表》中指出了事佛、佞佛的巨大危害。唐人苏鹗的《杜阳杂记》所描述的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迎佛时的情况就印证了韩愈的预言。咸通十四年四月八日,佛骨舍利被迎接进长安。从城西开远门沿路百姓夹道欢呼,男女老少、士农工商都来参佛瞻礼,虔诚的佛教徒追随着送佛骨的队伍。皇上亲自登上安福楼对佛骨顶礼膜拜。更有甚者当时有一军士砍断自己的左臂,右手拿血淋淋的左臂一步一叩首着献于佛前。还有人让高僧将艾蒿放在自己的头顶上,用火点燃以至把头顶烧焦,这就是佛家所谓的“炼顶”。如此荒唐的佞佛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也是韩愈反对佞佛的根本原因。诗中韩愈还申述了自己因直谏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句中也暗含着对所谓“圣明”的唐宪宗的嘲讽。一位连一点不同意见都听不进去、因劝谏而要杀大臣的皇帝能算是“圣明”之君吗?“肯将衰朽惜残年”,则表达了诗人敢于坚持真理、不向权势低头,不惜牺牲自己的衰朽残年的人生态度。

颈联两句描写了诗人在蓝关的情景与心境。大雪弥漫的秦岭山中乌云蔽日,身困蓝田关驿站中的韩愈触景生情,想起自己最牵挂的亲人。诗人被贬之后没来得及安顿家小便匆匆离京。“家何在”三字道出了诗人仓促离京,别妻离子时的悲痛心情。雪拥蓝关既写出了道路艰险、英雄失路的悲凉,又写出了诗人思亲恋家不愿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惆怅。这两句诗写景苍凉、抒情忧伤,造语精湛、对仗极工,是唐诗中的千古名联。

诗的尾联两句结语沉重而伤感。诗人感到此去蛮荒的岭南,前途未卜、凶多吉少。此前韩愈已两度到过岭南,深知其地瘴气的凶险。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韩愈长兄韩会因受宰相元载案牵连被贬为韶州(广东韶关市西)刺史,十岁的韩愈就随兄嫂一起到过韶州,其兄韩会就病死在韶州任上。贞元十九年,韩愈因上题为《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的奏章而被为贬连州阳山(广东省阳山县)令,这是他第二次到广东。这次贬为潮州刺史是韩愈第三次赴岭南广东。韩愈在诗中向侄孙韩湘从容交待后事,“好收吾骨瘴江边”。诗人在这里化用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师的典故中“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此时韩愈年已五十二岁,觉得此生再不会回到中原,可能无法承受岭南的烟瘴之气,像自己的长兄韩会一样身死岭南,叮嘱韩湘今后到岭南为自己收拾尸骨归葬故乡。诗句中悲哀凄楚之情溢于言表,也表达了诗人必死的决心,与颔联中“肯将衰朽惜残年”一句遥相呼应。

遭贬的韩愈并没有因仕途坎坷和个人的挫折磨难而一蹶不振,以自己的“衰朽残年”兢兢业业勤于王事。他到潮州上任后,悉心为民做事。潮州境内有条大河原名浊溪,水中有大量鳄鱼常常吞噬当地百姓的生命及他们的牛、羊等家畜,为当地的一大祸害。韩愈到潮州后亲往浊溪视察,询问百姓疾苦,决心为民消除鳄鱼之害。关于韩愈潮州除鳄之事史书的记载颇有些神奇色彩。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韩愈先命手下人将一只羊一头猪投入水中,而后写了一篇祭鳄鱼文的告示贴在水边,警告鳄鱼,令其丑类三至七日迁徙入海,如若不迁则命人用强弓毒箭全部射杀。告示贴出的当天夜里,浊溪中风暴骤起,雷电交加,数日之中浊溪水干涸,鳄鱼们向西迁到六十里之外无人居住的地方,从此潮州再也没有了鳄鱼之患。8我想韩愈并没有仅凭一篇文告便能驱走了为害多年的鳄鱼的神力。作为地方长官的刺史组织军士和丁壮用武力消灭祸害百姓的鳄鱼,韩愈可以做得到的。潮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父母官,从此便将浊溪更名为韩江。这是中国一条以人名命名的河流。韩愈任潮州刺史期间,他还兴办学校,传播中原文化;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使潮州地区告别了原始蒙昧状态,成为岭南地区重教崇文的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韩愈到潮州后,还给唐宪宗上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奏章,奏章中说:“臣今年正月十四日蒙恩授潮州刺史,即日驰驿就路。经涉岭海,水陆万里。臣所领州,在广府极东,去广府虽云二千里,然往来动皆逾月。过海口,下恶水,涛泷壮猛,难计期程,飓风鳄鱼,患祸不测,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臣少多病,年才五十,发白齿落,理不久长。加以犯罪至重,所处又极远,忧惶惭悸,死亡无日。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同群。苟非陛下哀而念之,谁肯为臣言者。”

唐宪宗看到韩愈的这封奏表后,心里也有些后悔,觉得对韩愈的处分太重,打算重新启用,并把韩愈的奏章让宰相皇甫鎛等人看,想借此观察皇甫鎛等人的态度。并说:“韩愈先前所奏《论佛骨表》本意是忠心爱朕,然而他不该那么激烈地批评我因信佛这事并不会长寿。”皇甫鎛一向忌妒韩愈正直和才能,恐怕韩愈进京被重用,威胁到自己的相位,就抢先回答说:“韩愈太狂妄放诞,可以考虑将他调到离京近一些的州郡。”韩愈任潮州刺史仅短短八个月后,宪宗改授韩愈为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刺史。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志、王守澄等人杀害,唐穆宗即位。这一年九月,唐穆宗下诏调任韩愈为国子祭酒。韩愈又踏上从江西袁州回长安的路途。从江西回长安路经商州商洛县层峰驿女儿挐儿之墓,韩愈内心无比悲伤。韩愈在后来所写的《女挐圹铭》一文中说:“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 当初韩愈离京后没几天,有关部门以犯罪官吏的家属不可在京师居住为借口逼迫韩愈家人离开长安。韩愈的妻子儿女沿韩愈被贬的路线向广东走去。韩愈的第四个女儿名韩挐,时年十二岁。韩愈与家人告别时,韩挐正卧病在床,听到父亲被贬的消息连惊带吓,病情加重,母亲找人抬着她上路。病中的韩挐无法承受父亲遭贬的惊悸、恐吓和路途的风雪、颠簸,于二月二日病死于商州之南秦岭深处的层峰驿中。她的母亲只好将她草草埋葬在荒凉的层峰山下。韩愈从袁州回京再过层峰驿时,睹景思人,无比悲痛和内疚。凭吊女儿的孤坟,诗人内心涌动着极其复杂的悲痛之情,写了一首题为《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七律诗以抒发哀思,诗曰:

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

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

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

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这首诗的标题比较特殊,长达四十七字的诗题本身就是一篇叙事短文。诗题简要地叙述了诗人元和十四年由刑部侍郎被贬潮州任刺史,家人被遣离京,女儿病死道中并安葬层峰山下,元和十五年蒙穆宗皇帝之恩被召还朝,路过小女之墓,在馆驿中题下这首诗的全过程。

诗的首联“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两句写了女儿死后草草殡葬荒山的悲惨情形。唐代的风俗封棺材不钉,而用绳束。韩愈夫人丧女之时,正行进在荒凉的秦岭古道中,丈夫又不在身边,举目无亲,其窘境可想而知。无处买绳,只得用山中的藤条束棺。而棺材也只是薄薄的木皮棺。诗人在《祭女挐文》中也说:“草葬路隅,棺非其棺。”想到女儿的尸骨草草地埋葬在这荒山野岭之中与山魈为伴,听山风悲鸣,成为无人祭祀的孤坟野鬼,诗人心中的悲哀之情可想而知。

诗的颔联“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两句回顾了自己因被贬至使女儿受到惊吓病情加重,家人们用软舆(类似今天的滑竿)抬着她踏上父亲的贬谪之路的艰难情形。韩愈由刑部侍郎这样的高官突然变成犯上的罪臣差点被杀了头,其家庭遭受的打击也是十分残酷的,诗人在《女挐圹铭》中是这样描述家人被迫出京女儿病死途中的惨景的:“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饮食节,死于商南层峰驿,即瘞道南山下。”这两句诗既写了家人遭遣时的困境,也写了最高统治者的无情。

诗的颈联“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两句写女儿死后家人们简单下葬,草草设祭的情况。韩夫人为了追赶丈夫匆匆埋葬了女儿,甚至无暇绕坟三匝祭奠自己的爱女,仅摆一盘简单的饭蔬祭奠女儿。身为人父,不能保全自己心爱的女儿,因自己政治上的失败而致使未成年的女儿死于非命,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这莽莽苍苍的秦岭群山之中,平时连个纸钱都没人烧,这的确是令人肝肠寸断的伤心事。

诗的尾联“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两句则写了诗人因自己被贬导致女儿无辜丧命的愧疚与自责。诗人对《上佛骨表》之事从不后悔,认为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而因此事导致无辜的小女韩挐病死他乡,这是诗人无法原谅自己的主要原因。每想到此,悔恨的泪水便纵横满脸。“百年惭痛”,多么沉重悲痛啊!这是一位父亲深沉的愧疚和自责。这长久的痛苦之情常常噬啮着诗人的心,使诗人无法忘怀。长庆三年,韩愈担任京兆尹后,命人将女儿的遗骸重新装殓运回河阳韩氏墓地安葬。这也许是韩愈为求心理平衡对女儿在天之灵的安慰。

韩愈的这首诗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贬潮州之时痛失爱女的经过和亲人们所历经的磨难,抒发了诗人内心忧伤、忿恚、惭愧、内疚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可以说是一篇充满着情与泪的诗体祭文。诗中也没有过多地运用一般诗歌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技巧,完全是一首以实感人,以情动人的诗,也体现了他一贯主张的“不平则鸣”的诗歌创作理念。

韩愈从元和十四年赴潮州任到元和十五年回京任国子祭酒两次穿越秦岭,神奇钟秀的秦岭并没有给诗人韩愈留下美好的记忆。秦岭的崇山峻岭磨砺了他的意志品质,记录了他家庭的苦难,埋葬了他的亲爱的幼女。韩愈的秦岭之旅,是他人生的贬谪之旅、苦难之旅、伤心之旅。

五、落魄才子温庭筠秦岭的孤独之旅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裔孙,唐代著名诗人,新、旧《唐书》均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

据《新唐书》记载他是贞观年间的宰相温彦博之裔孙,“少敏悟,工为辞章,与李商隐皆有名,号‘温李’”。但到温庭筠时,温家早已败落,昔日温氏家族的辉煌已是明日黄花。年轻时的温庭筠初到长安时,因其才思敏捷、能诗善赋,颇受长安士林敬重。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八》说他:“才情绮丽,尤工律赋。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温庭筠自恃有才,行为放荡,不修边幅,常与一些无赖之徒纵酒街市,眠花宿柳,弄得名声很坏。他多次在考场上代人答题,帮过别人的忙。但他自己却因恶名在外,像貌丑陋,屡试不第,蹉跎一生。

辛元房的《唐才子传·卷八》中还记载了温庭筠曾帮过相国令狐绹的忙。早年温庭筠出入令狐绹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歌《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自己捉刀填《菩萨蛮》新词进奉皇上,并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为了卖弄才学,却有意将此事传了出,使令狐绹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绹的才学。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令狐绹对不上,请未第进士温庭筠帮忙,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非常高兴,予以赏赐。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典出至何处,问温庭筠。温庭筠告诉他出自庄子的《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讥讽令狐绹不读书。温庭筠曾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不学无术。手握大权的狐绹因此衔恨在心,每有机会总想方设法打击温庭筠,在朝庭中参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温庭筠后来也为此事颇为后悔,他曾感慨道:“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9其实读不读庄子的《南华经》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诗人命运多舛的原因是他过分张扬的个性、恃才傲物的性情。

由于温庭筠的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因而得罪了京城中许多权贵势要,尽管他才华横溢却屡屡科场落第。《唐才子传·卷八》中叙述了他的一件趣事:唐宣宗微服私访走到一家旅馆遇到温庭筠。而温庭筠有眼不识天子,很瞧不起眼前这位未穿龙袍的真龙天子,十分傲慢地诘问宣宗:“你可能是个司马、长史之流的小吏吧?”宣宗道:“非也”。温庭筠又道:“那你就是个更小的参军、主簿、县尉之流。”皇上自然也不喜欢这个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的诗人。

在京城混不下去的温庭筠,离别长安,负笈冶游,漂泊东南,浪迹淮扬。当时令狐绹任淮南节度使镇守扬州,温庭筠到扬州后因当初的过结,怨恨令狐绹在朝中时不提携自己,不去拜见这位地位显赫的节度使大人。在春风十里的扬州城,温庭筠常与一伙浮浪子弟出入酒肆、妓院,恣意纵情、放浪形骸。一次夜间温庭筠喝醉酒后在一家妓院撒酒疯,被夜巡的虞侯撞见,逮着一顿胖揍,将其门牙打落。本来像貌就难看的温庭筠就更对不起观众了。他不得不到令狐绹处告状,请求令狐处置无理殴打自己的虞侯。巡夜虞侯添油加醋地叙述了温庭筠狭邪丑行,令狐绹也就没有追究虞侯的责任。不久有关温庭筠在扬州的劣行在京师沸沸扬扬地传开了。温庭筠回到京师后四处拜谒达官贵人极力为自己辩诬。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绝大多数京官都认为温庭筠是个品行不端的人。当时整个朝中的高官只有刑部尚书的徐商相信他是无辜的,但却改变不了他的低下的命运。11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徐商被排挤出朝,到襄阳担任荆南节度使。徐商镇守襄阳后,邀请温庭筠到其幕府担任巡官。已在京师无法生存的温庭筠,于这一年早春离开京师长安,出蓝关经商洛道翻越秦岭奔赴汉水之滨的襄阳。

在漫长孤独的秦岭之旅中,伴随诗人的只有人生的失意、前途的眇茫、无尽的惆怅、寂寞的山峦、无言的溪流。他用手中的诗笔记叙了旅行途中的愁思、郁闷和所见所闻。他的五言小诗《碧涧驿晓思》既写了秦岭旅途中的寂寞孤独,也写出了秦岭山中春天清新的景色。诗题中所提到的碧涧驿具体在何处,今已不可考,但从诗的内容和驿站之名看,这应该是一所建在秦岭深处商洛道中的某碧流深涧旁的驿站。全诗如下: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诗中描写的情境是:晨曦初露时分,住在荒凉偏僻的驿站中的诗人从梦中醒来,回想这凄凉的深山一夜,只有一盏香油孤灯伴着诗人破碎的梦境入眠。想到此行的目的地古楚国的襄阳,诗人觉得它远在天涯。从长安经商洛到襄阳,在我们今天看来并不十分遥远。但对于一个在京城混不下去,既无盘缠、也无脚力、更无旅伴,仅靠双脚一徒步跋涉的落魄诗人来说,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日复一日地踽踽独行在秦岭深处,且不知到达目的地后前程如何,诗人自然就会感到襄阳远在天涯。皎洁的月光下杜鹃悲哀的鸣叫搅动着诗人的羁旅愁思,令诗人久久不能入眠。李白诗句“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描写的意境正是温庭筠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直到月落西山杜鹃歇息之后,莽莽的秦岭才恢复宁静。稍稍能给诗人心灵一点慰藉的是秦岭深处烂漫的春色。一阵山风徐飘来驿站满园粉色的杏花沁人心脾的香气,或许能稍稍消解身处异乡的天涯游子内心的苦楚,将诗人带入梦境。这首诗写的是前半月的新月,看来是上半月所写。

温庭筠在孤独的秦岭之旅中写得更著名的一首诗是他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的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两句诗写出了早春的凌晨秦岭腹地的商山中一处小客栈的繁忙景象。拂晓,秦岭深处的一所小客栈中的骡马铃声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南来北往的旅客们纷纷起床准备赶路。嘈杂的响声也惊醒了梦中的诗人。我们知道温庭筠祖籍太原,长期生活在陕西户县,这都是唐代繁华富庶的地区。诗人为求功名来到这偏僻荒凉的商州,难免顿生悲凉的思乡之情。

诗中颔联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历来为诗评家们赞赏不已。诗句仅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并列的名词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极其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诗歌语言之凝炼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旅客们起床之后报晓的公鸡才开始啼唱,一爿茅草盖顶的山间客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东方既白,一弯残月还挂在天边。山间的溪涧上用木板搭着简易的小桥。料峭的早春寒意依然很浓,山路和小桥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旅人的足迹、骡马的蹄痕、载重的车辙清晰地印在茫茫秦岭的霜路上。诗句道出了诗人在旅途中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的艰辛。诗人在这里也写了月,写的是清晨的残月,说明这首诗写于下半月。

诗人接着写道:“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这两句诗所描的是秦岭山中特有的早春景象。早春的山路层层叠叠落满了枯黄的槲树叶。驿站院中枳树枝丫伸出墙外,树枝上缀满了白色的枳花,枳花在晨曦中耀眼夺目。槲树是秦岭中生长最广的一种阔叶乔木,它不同于其他阔叶树木每到秋冬便叶落枝秃。槲树的特点是虽然到了秋冬时节树叶也干枯发黄,但却依然挂在树枝上,直到第二年开春天树枝新芽萌发时才将陈叶顶落。枳树也是广泛分布在秦岭中的一种落叶小乔木,多丛生,叶少刺密,春开白花,果如桔,色深绿,味苦涩,能入药,名枳壳。自古商州就是中药枳壳的重要产地,中唐诗人朱庆馀有诗句“若交尽乞人人与,采尽商山枳壳花”,说明了当时商州的枳壳生产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诗的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两句写了诗人在旅途中对昨夜客栈中的梦境的回味。诗中提到的杜陵是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在长安南郊,离户县很近。这里是一片高地,潏河、浐河经此流过,汉代旧名“鸿固原”,宣帝少时好游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择地造陵。温庭筠早已把长期生活的户县看作故乡,他曾自称杜陵游客。清晨冒着逼人的寒气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中,身在异乡、羁旅古道的诗人无限乡愁涌上心头。诗人想起了荒村客栈之夜难忘的梦。日思夜想的故乡杜陵春天的美景幻化在诗人梦中:春天来了,故乡风和日丽、水暖草美,远处归来的野鸭、大雁嬉戏水塘、优悠自得。梦境是美好的,现实是凄凉的,挥之不去的乡愁始终萦绕诗人心头。尾联的内容也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一句遥相呼应。

在这首《商山早行》中,诗人把凄清落寞的无穷乡愁、远行跋涉的羁旅艰辛融入清新柔美而又略带荒凉的广袤无垠的秦岭春色之中。全诗景为情生,情因景发,情景交融,意境隽永,是唐诗中表现羁旅行役、游子思乡题材的优秀诗篇。

行走在秦岭的丛山峻岭中,诗人也看到了大自然多姿多彩、万物竞生的生动画面。他写于秦岭山中的《咏山鸡》一诗则细腻地描写了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秦岭深处的山鸡们的生活情趣:

万壑动晴景,山禽凌翠微。绣翎翻草去,红觜啄花归。巢暖碧云色,影孤清镜辉。不知春树伴,何处又分飞。

在晴空万里的层峦叠壑中,山鸡们自由地展示着它们美丽的身姿。它们时而飞进茂密的草丛与同伴嬉戏玩耍,时而用红觜衔着一支支花朵飞回巢中,不知是否学现代人向自己的情人献一支玫瑰。春风和煦、天高云淡,一些爱美的山鸡站在清澈的山溪旁,看着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梳理着羽毛,颇有些顾影自怜的臭美味道。在万物萌情的春天,一只失意的山鸡不知自己的伴侣飞向何处,只得孤独地与春树为伴。

诗人凭自己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用拟人的手法把山鸡们的生活写得活灵活现、情趣盎然,极富美妙的诗意。这秦岭山中独有的动物世界的奇妙景观也抚慰了诗人受伤的心灵,为诗人孤独、寂寞的旅途平添了一丝淡淡的亮色。

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翻越秦岭到了襄阳的温庭筠依然没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改变自己尴尬的生存境遇。徐商的赏识与友情也无法改变士大夫们对他“有才无行”、“德行无取”的看法,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温庭筠直到晚年才谋到个国子监助教的小官,又因得罪权臣杨收而被贬为方城县尉。温庭筠的晚景十分凄惨,穷困潦倒,成为衣食无着的流浪汉,他的命运结局是非常悲惨的。辛元房的《唐才子传》不无同情地说他:“竟流落而死”。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曾用诗笔描绘过的秦岭永远记住了他。

  

注释:

1《汉书·疏广传》: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共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凯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捐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皆以寿终。

2《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3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4《华阳国志·蜀志》:周顯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數以美女進,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并將從;而山分為五嶺。頂上有平石。蜀王痛傷,乃登之。因命曰五婦冢山。平石上為望婦堠。作思妻臺。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5《新唐书·王维传》:王维字摩诘,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开元初,擢进士,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

6见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7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天宝末,群贼陷两京,大掠文武朝臣及黄门、宫嫔、乐工、骑士。每获数百人,以兵仗严卫送于洛阳。至有逃于山谷者,而卒能罗捕追胁,授以冠带。禄山尤致意乐工,求访颇切。于旬日,获梨园弟子数百人,群贼因相与大会于凝碧池,宴伪官十数人。大陈御库珍宝,罗列于前后。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嘘唏,相对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之,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青者,投乐器于地,西向痛哭。逆党乃缚海青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

8《新唐书·韩愈传》: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

9《唐才子传·卷八》:时宣宗喜歌《菩萨蛮》,綯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綯又尝问玉条脱事,对以出《南华经》,且曰:“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又有言曰:“中书省内坐将军。”讥綯无学,由是渐疏之。自伤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10《唐才子传·卷八》:宣宗微行,遇于传舍,庭筠不识,傲然诘之曰:“公非司马、长史流乎“又曰:“得非六参、簿、尉之类“帝曰:“非也。”

11《新唐书·温彦博传附温庭筠传》:令狐綯方镇淮南,廷筠怨居中时不为助力,过府不肯谒。丐钱扬子院,夜醉,为逻卒击折其齿,诉于綯。綯为劾吏,吏具道其汙行,綯两置之。事闻京师,廷筠遍见公卿,言为吏诬染。俄而徐商执政,颇右之,欲白用。《唐才子传·卷八》:徐商镇襄阳,辟巡官,不得志,游江东。大中末,山北沈侍郎主文,特召庭筠试于帘下,恐其潜救。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仍献启千余言。询之,已占授八人矣。执政鄙其为,留长安中待除。宣宗微行,遇于传舍,庭筠不识,傲然诘之曰:“公非司马、长史流乎“又曰:“得非六参、簿、尉之类“帝曰:“非也。”后谪方城尉,中书舍人裴坦当制,忸怩含毫久之,词曰:“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早随计吏,宿负雄名,徒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庭筠之官,文士诗人争赋诗祖饯,惟纪唐夫擅场,曰:“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唐夫举进士,有词名。庭筠仕终国子助教。竟流落而死。

  

------汉中书画网制作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汉 中 书 画 网 

QQ: 1059438251

备案号:陕ICP备09014181号